生态问题对我国政治制约

发布时间:2020-10-25 来源: 主持词 点击:

 生态问题对我国政治的制约

 作者:文列 单位: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在当前,用罗马俱乐部(ClubofRome)一位领导者的话讲,“要确定某一个问题的性质并提出单个解决办法是困难的;每一个问题都和其他任何一个问题相关,每一个问题的明确解决办法会使其他问题恶化或受到干扰。使用过去的线性的或序列的方法,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或它们综合造成的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的。”①经验已经表明,不管是怎样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当问题处在发展的某个阶段时,它们往往越过学科边界向四处扩散,造成一种“全学科”的问题。②因此,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这样的交叉学科出现了。生态问题政治化了。

 一、生态问题政治化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的感受到生态问题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威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生态问题已经从一个轻微和局部的问题,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跨学科的问题。它已经超越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事关人类生死存亡并且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③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无止境的索取,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如何。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生态也急剧恶化。出现了很多的环境灾难。从 1998 年的特大洪水灾害;2008 年 1 月 10 日起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 19 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009 年到 2010 年,贵州、广西、云南的干旱问题。更不用说,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有学者称,黄河和长江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两条下水道了。这些都给我国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生态问题政治化,这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所决定的,它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果。问题严重性的这种客观事实不得不使我们认识到,它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了,它已经波及到了政治领域;而且最关键的是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政治手段来实现。所以,它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边界,向外扩散。

 二、生态问题对当前中国政治的影响

 (一)生态问题影响政府决策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和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问题,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GDP 平均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攀升,国家的实力大大的增强,地位也急剧提高;而且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党正确的决定和决策。但是,我们也忽略了生态环境对我们发展的承受能力。联合国《2002 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境问题每年使中国 GDP 损失 3.5%~8%。据世界银行 1998年测算,我国仅水、大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达 540 亿美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 8%;水土流失每年平均造成经济损失达 1000 亿美元以上;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 540 亿美元;每年因缺水影响

 工业产值高达 2300 亿美元;每年自然生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6%,占全球自然生态灾害总损失的 1/4。当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大计时,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就不得不重视它,它就成为政府决策过程中必要的考量因素;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时,就会权衡二者,从而使中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保护。所以,生态问题的产生影响到了政府的决策,也改变了政府以往那种单方面追求 GDP 增长率、不计后果和长远的传统发展模式;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了政府传统的执政理念,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发展,而不只是经济一个方面的发展。

 (二)生态问题促进民众对政治的参与,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在面对生态问题上,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这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如果生存都成问题,那么人类社会何谈发展呢?发展只能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生态问题因其重要性而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当政府在决策时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时,民众因为切身利益的关系,其政治参与性就会被大大的提高。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民主,其关键是民众政治参与的实现程度即民众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程度。⑤美国当代学者科恩在其著作《论民主》一书中,特别强调“参与”的意义。在他看来,民主政治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关键都是民众参与。⑥所以,因为同一个话题的民众参与,在达到民众和政府之间良好沟通的同时,也会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使民众和政府达到良好的互动。

  (三)生态问题使国家的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冷战后,各国政府追求的都是国家的综合安全观,国家力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方面的综合安全,改变了以往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中心的安全观。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的崔书红博士介绍说,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基础性的部分。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⑦所以,生态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中国政府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生态安全方面,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但是也不能忽视国家的生态安全。在国内,政府应着力保护现有的各种资源和能源;而针对国际上发达国家转嫁污染的问题,政府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例如,一些跨国公司把一些重度污染、含有危险元素、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破坏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没有对母国的环境造成损害,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值得倡导的事情。所以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该从各个方面都要注意。

 三、中国政府在面对生态问题时的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转变传统观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发展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观,而结合中国实际,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

 自然观。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倡导节能减排。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国内发展中的问题,指出要科学的发展,这就包括了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说明中国政府是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问题的;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 2005 年到 2010 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截至 2009 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而且中国政府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 5400 万公顷,居世界第一。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的决策会越来越理性和生态化。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在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相关热词搜索:制约 生态 政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