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幽默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罗斯福幽默篇一: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次不幸家里被偷
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次不幸家里被偷,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却这样回信:“我应该感谢那位小偷。第一,贼偷去的只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的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面对如此的不幸,却能找出三条感恩的理由,而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是这样吗?
或许,我们还是个平凡的人,我们也要懂得感恩,感激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得到的,也包括我们失去的——
我们要感激上苍,她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并不完美,但却是很真实的世界,她给了我们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让我们行走于世界,看到身旁美丽的风景,结识真诚的朋友,享受五彩纷呈的生活。我们要感激父母,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情深似海永不图回报的父爱和母爱,他们哺育我们,他们培养我们,他们教我们做事的原则,做人的品质。我们要感激那属于我们的家。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爱,让我们感到亲情的可贵。
我们要感谢老师,他们教导我们知识,传授经验给我们,教我们做人的尊严,以身作则,影响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启示。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朋友,是朋友在我们困难时伸出友爱的手,是朋友在我们孤独时送来了温暖,是朋友在我们生病之时给予了深情的问侯,是朋友在我们迷路时,指出正确方向。
我们要感谢书本,当然是好书本,感谢那些写书的人。是那些人,那些书,让我们明确世界的博大,自然的神圣,而自己却是渺小的,卑微的,让我们读懂生命的本质,生活的真谛??
不知你是否知道《凡事感激》这首小诗吗?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一株花,它努力地吸吮每一滴甘露,吸收每一片阳光,以微笑的绽放感谢太阳。
一根小草,它决不自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去,不弃不馁,微笑着感谢每一缕春雨。
一艘船,它没有停泊,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升起
高高的风帆,登陆那没有人到达过的海域,它则给大海回报一个温馨的微笑。??我们能为春风的和煦而感动么?能为建筑物的坚毅而感动么?能为脚下小草的翠绿而感动么?能为一个关切的眼神而感动么?能为一次起不了作用的帮助而感动么??
我们要永远用一颗感恩的心看自然,看人类,看命运,要学会厚待,学会宽容,学会对待灾害、不幸不再耿耿于怀。感恩,会让我们变得富有,知道快乐,享受温暖;感恩,让人明白爱,然后去爱,最后得到爱。
“学会感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的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父亲节的由来及习俗
我国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我国内地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中国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
中国台湾的父亲节订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 “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编辑本段节日由来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
父亲节创始人布鲁斯·多德夫人
1909年,华盛顿一位叫布鲁斯-多德的夫人,在庆贺母亲节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有母亲节,为什么不能有父亲节呢?
多德夫人和她的5个弟弟早年丧母,他们由慈爱的父亲一手养大的。许多年过去了,姐弟6人每逢父亲的生辰忌日,
总会回想起父亲含辛茹苦养家的情景。在拉斯马斯博士的支持下,她提笔给州政府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信,呼吁建立父亲节,并建议将节日定在6月
5日她父亲生日这天。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仓促间将父亲节定为19日,即1909年6月第3个星期日。翌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波堪市正式庆祝这一节日,市长宣布了父亲节的文告,定这天为全州纪念日。以后,其他州也庆父亲节。
为了使父亲节规范化,各方面强烈呼吁议会承认这个节日。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这个节日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编辑本段中国起源
父爱
追溯到民国时代。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文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
罗斯福幽默篇二:罗斯福丘吉尔
罗斯福与丘吉尔
作者,乔恩.米查姆[美],中信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第一版。乔恩.米查姆,《美国新闻周刊》(Nesweek)编辑部主任,《来自我们血液中的呼声:美国人权运动文章精粹》一书编辑,1969年生于美国查塔弩加,毕业于田纳西州希瓦尼南方大学。
本书主要内容是对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友谊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描绘。正如本书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本书不是一部二战史,也不是英美‘特殊关系’的研究报告,相反我认为,它是对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段友谊的真实写照,若把它比成一幅画,它应当属于印象派的范畴,因为情感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把握的。”一个是英国的首相,一个是美国的总统,分别是两个不能地域不同国家的最高权力所有者,不可否认,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时出身于19世纪精英之家,同是第一流的政治家,20世纪和和21世纪的缔造者,他们各自品啜着拥有权力的乐趣。
但是,同时又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他们代表的是两个国家,两国人民不同的利益,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他们的友谊,也就是说,即便他们有着同样的性情,同样的爱好,同样的经历?当两个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走向对立面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站在战场最前面的正是他们;其次,他们俩的性情是那么的不同,很多人评论说,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关系,就像是一种“爱情关系”,情感丰富的丘吉尔追求着躲躲闪闪的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这位伟大的首相,总给人一种热情似火的感觉,他总是出口成章,侃侃而谈,让你毫无条件的折服于他那富有才华和感召力的演讲中,从而衷心的跟随。同时,丘吉尔的随身秘书也会向我们揭示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温斯顿,他时常焦躁不安,作出霸道而晦涩的指示,常常让身边的人不知所措??富兰克林.罗斯福,从出生之日起,他就习惯了备受瞩目的感觉。生活中的罗斯福是独立的,他总是习惯与人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即便是他的母亲沙拉。在工作中,罗斯福八面玲珑、守口如瓶,掌握着大量信息,并可以让别人以为他认同他们的意见,总之他是一个捉摸不透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行动起来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其实是另一套。尽管有不同,但正如罗斯福的妻子埃莉诺所说,“从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角度上来讲,一个身居要职的人就不再具有丈夫、父亲以及朋友的性质”。从罗斯福与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相遇相知的那一刻起,他们两个人就谁也无法真正把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分开了。政治上的需要和他们的雄心壮志决定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关系和不少伟人之间的交情十分相似,属于那种一边施展治国之术一边惺惺相惜的类型。
这是一本极富价值、目光敏锐的著作,同时,也是两位处于世界巅峰的领袖妙趣横生的肖像画,他们凭借着出色的才华、相同的意愿和非同寻常的友谊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拯救了这个世界。乔恩.米查姆的这本书在为数众多的描写这两位伟人的的著述中堪称佳作。这是汤姆.布鲁考在《最伟大的一代人》中对这本书的评价。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研究价值和创新处就在于它是以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友谊为描写核心。请注意,这不是单纯的友谊,也不是“单纯的人”的友谊,有些友谊是出于二人的真情实意,而有些友谊是则只是对共同政治利益的追逐,他们之间的友谊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友谊,罗斯福与丘吉尔所代表的一个是新生强国,一个是老牌帝国,他们的结合意味着法西斯政权吞并世界计划的破产,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格局将在战后得以定型。虽然两人的友谊是以二战的进程为线索而艰难的发展的,以我们以往的观点,我们会觉得二战很枯燥、很乏味,并且很残酷,但正是这种友谊的描述使得二战也变得易为我们所接受,因为它有了一个“人性化”的背景,读来也就更加的印象深刻。
此外,本书的研究价值也是它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引用素材上。如作者所说,“我有幸接触到了以前不可能接触或者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的几个信息来源。其中有露西.
默瑟.拉瑟弗德几封未公开发表的书信,包括1941年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一封信,这封信反映了她在罗斯福情感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罗斯福社交圈子里比我以前所知道的还要大的作用。”作者还得到丘吉尔之孙温斯顿.S.丘吉尔的同意得以查询他母亲帕梅拉.丘吉尔.哈里曼在二战时期的资料,作为伦道夫.丘吉尔夫人,帕梅拉在战争期间同克莱门蒂娜以及丘吉尔过从甚密。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会印象很深刻,文章通篇都有克莱门蒂娜、伦道夫与帕梅拉和丘吉尔的日常对话,当然他们的对话不仅仅是生活的闲聊,它们也被蒙上了战争的阴影,由此我们不但可以真实透彻的了解丘吉尔的性情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丘吉尔这位伟大的首相在整个二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的彷徨、无奈,到后来的坚定不移、积极争取。同时,我们也会看到罗斯福最为亲近的人他的妻子埃莉诺和他的母亲沙拉以及他的随从秘书、贴身幕僚哈里.霍普金斯与罗斯福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更是可以清晰的看到罗斯福在生活中的若即若离,在政治倾轧中的不动声色。虽然只是些简单的据伦道夫说、据帕梅拉说、据埃莉诺说、据霍普金斯说,但是这意味着的是真实的可以让我们嗅到人性气息的温斯顿和富兰克林,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让人望而生畏的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这正是本书值得研究和富有价值的地方。
就本文的写作框架而言,理所当然的是围绕着二战这个线索展开,随着战争的进程、两国利益的变化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幻,两人的关系忽明忽暗。全文共分为三个大部分,从1918年最初的邂逅到1941年的深秋,作者称之为锦绣年华,暗示着两人的关系在历经曲折后最终会走向握手。第二部分是从1941年冬至1943年夏末,作者称之为柳暗花明,这部分则是在两个家庭的友谊上多做着墨,更加“温馨”,这是两人友谊的升华。第三部分是从1943年秋到1945年4月12日的天人永隔,是两人的关系秋寒瑟瑟的阶段,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动权已为同盟国所掌握,胜利即在眼前,这时候两人得以建立友谊的基础也就是打到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政权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变得薄弱,本来这个理由就是“冠冕堂皇”的,是在本国利益与全世界的利益趋于合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随着占据的扭转,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眼光投注于战后利益瓜分上,不可避免的丘吉尔与罗斯福这两个不同利益共同体的代表要走向分歧以至于对抗。
看完这本书后,就像是看完一部再现二战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当然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温斯顿.丘吉尔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你会认识到他们是伟人,但他们更是普通的人。丘吉尔对利益的专注和罗斯福的闪烁其词是他们人格上的缺陷,丘吉尔这种个性使他在社交圈中咄咄逼人,使人倍感劳神;罗斯福的这种个性使他在婚姻生活和朋友圈中饱受挫折,但是,如丘吉尔曾经说过的,“要想对伟人进行公正的评价,评论家必须具有敏锐的辨别力”本书作者具备了这种素质,他让我们在看到两个真实的伟人后,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建树,他们即便有缺点,爱嫉妒,咄咄逼人,晦涩不明,但是他们却拥有过人的历史洞察力和勇气,埃莉诺.罗斯福曾把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交往称作是一段“幸运的友谊”,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幸运的,因为罗斯福与丘吉尔在黑暗降临的时候共同引领着光明的力量。同样,这样一本书的诞生,会为我们更好的认识两位伟人和辨别那段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据。
要说这本书的不足,那就是读书过程中会有些困难,因为作者的文字基本是由两位伟人的通信、家人的叙述和当时一些报纸记者的评论及报纸报道构成,大多是感性的文字,并且作者的评断立场不是很明显,往往重于情节而忽略了史实,脉络不太清晰。 本书的参考文献:杰弗里.华德所编辑的萨克莉的日记《亲密伴侣》,马丁.吉尔伯特《丘吉尔传记》,《丘吉尔工作生活文献汇编》,《丘吉尔研究:一个历史学家的旅行》,迈克尔.贝施劳斯《肯尼迪和罗斯福》,亚瑟.施莱辛格.朱尔丹《罗斯福时代》。
罗斯福幽默篇三:罗斯福的谎言读后感
当时的光荣,此时的谎言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是一本批评罗斯福新政的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涉及到了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作者观点犀利、新颖。作者用大量的史实证明,大萧条时期的政府政策的确是延缓了经济的复苏,甚至对当今的美国仍有负面作用。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在美国历史上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罗斯福新政的谎言》对此不以为然。作者认为构成长久以来的“罗斯福传奇”的原因有四:第一是从经济角度来看,20世纪20年代也是灾难;第二是新政计划是对20年代的拨乱反正,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第三是罗斯福新政很得人心;第四是罗斯福是个号总统,也是道德楷模。而作者的观点正好与此相反,此书的目的乃在于批判罗斯福及其新政,所以随后提出历史学家以及美国人是受了“进步主义历史观”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主要针对政府干预金融、施行价格垄断、《农业调整法案》、联邦救济和公共事业和《国家工业复兴法》几部分内容来批判罗斯福新政的不足和缺陷。同时,作者还指出了罗斯福的个人品质和滥用权力为党派谋利的问题。
研读过这本书后,我基本上赞同的观点,但是对于其整体的批判性我并不敢苟同。
作者在给我们讲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之前,介绍了罗斯福的大学和从政经历。他列举如“又一次他参加100名同学的赛跑,成绩很差,他就对父母说自己排名前四----他知道自己的谎言不会被戳穿,因为校报只刊登了前三的名字。”和“罗斯福就是没有经商的天分----他不会耐心地去捉摸产出和市场。他任性而冲动,缺乏系统性思考和是审慎办事的习惯。”等事例给读者制造了一种联系。这种也许是必然的联系使得读者更能接受《罗斯福新政的谎言》这本书中批判性的观点。
我们首先来看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这项法案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公平竞争原则”,由政府牵头来制定各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标准。而作者认为这种垄断是没有意义甚至是阻碍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因为它不再鼓励降价和创新。他在书中举了个例子,钢铁行业中的卡内基钢铁公司。统一的生产销售标准之后,加之以保证工人们的高工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这个矛盾促进了美国失业人口的增加。1929年全年的平均失业率远高于1931年。1939年,全部美国人口中的17.2%仍然处于失业状态,比1931年的16.3%更高。
其次,罗斯福对于农业的调整也是非常不理智的。他要求农场主减少生产量或者不生产来收缩供给,承诺损失由政府来补贴。政府决定把相当多的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毁掉,以制造一种短缺,借此抬高农产品价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Hey Wallace),把大规模毁掉作物和牲畜的做法,说成“为旧时代扫除不平衡的生产导致的残余”。但是这种减产直接导致了大规模佃农的失业。农产品价格的抬高也使得人们不得不为了糊口而付出更多的收入,增加了生活的负担。
再次,罗斯福当政时期,对消费税征收的范围越来越广,消费税税率越来越高,消费税甚至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罗斯福对于企业家似乎有着一定的成见,就像他认为的那样,是众多的企业家拿走了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大头。作者在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也反驳道:“1921年,5%的富人创造了25.47%的国民收入;1929年,5%的富人创造了国民收入的26.09%。的确,这个数字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胡佛当政时期奉行的是一部分富人带动其他人致富,但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仍然坚守这个政策,努力的去维护少数富人的利益,这也是他不得人心的原因之一。而罗斯福则利用了这个机会,他打压企业家和富人,从政策中给予普通人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拥戴。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疯狂”地向富人征税,向企业征税使得很多富人为了逃避交税而减少了投资,或者打擦边球降低应付税的收入,进而亚暖了经济复苏。
另外,罗斯福的社会自助和保障措施和许多公共计划都没有考虑到现实的诸多因素,存在着巨大的缺陷。罗斯福的公共事业的自助是有选择性的,有些州申请了资金支援但是从来都没有得到政府的拨款,而一些支持罗斯福的州却得到了大量的甚至是超过规定的资金的资助。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罗斯福俨然将对于公共事业的资助这一项目作为了自己拉取选票的私人武器。罗斯福晒试图让很多私人企业公有化,但是几乎都失败了。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那就是航空邮政系统的“公有化”。这种公有化的代价就是政府损失了许多陆军航空队员,他们不是战死在前线,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邮政任务中丧生。原因就是因为罗斯福的固执、缺少专业训练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罗斯福还组建了退伍军人的培训营,解决了大批曾经没有解决的退伍军人的问题。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最后在一次飓风中,导致256人丧命。在讲究人权的美国,这难免使罗斯福的声望收到影响。
罗斯福还采用了自己的联邦退休金计划即社会保障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雇员每年缴付工资的1%,直到62岁为止。62岁之后雇员每月可以得到一张22.54美分的支票。在这个计划中,他没有考虑到当时美国人的平均年龄根本不到62岁。另外,比如61岁的工人他只要支付一年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每月22.54美分的福利,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就像作者说的,罗斯福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能真的被他冲动,想当然的性格影响了。
最后,新政不能被简单地看作罗斯福政府的专利,它与20世纪以来的一些美国政策包括胡佛的有连续性。如用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促进社会公益的观念曾是老罗斯福的追求,他曾以“国家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新政的农业救济政策源自威尔逊时期的《乡村信贷法案》和哈丁、柯立芝时期的《鼓舞与商品交易法案》;水利管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项目等在新政以前已经在一些州里实践。甚至美国著名政论家、专栏作家李普曼(1889-1974)在1935年这样认为,“罗斯福总统的复兴计划,多数是对胡佛总统计划的延续”。比如,从1930年开始,胡佛政府就实施了一些公共工程,包括后来被命名的胡佛水坝。但不走运的胡佛被人嘲笑说,这位工程师出身的总统就知道排水、挖渠、筑坝。而新政中很多修路、建桥工程则被当作政绩,甚至植树种草被称赞为有先见之明的环保活动。更有趣的是,人们记住了罗斯福的名言:“唯一让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而忘记了胡佛曾多次说过,要消除“莫明的恐惧”,“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90%是有恐惧引发的”。
当然,胡佛和罗斯福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胡佛奉行的是个人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则推行国家管理。务实和机遇是罗斯福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作者以及很多批评者说罗斯福没有前后一致的新政思路,直到1936年,连任的罗斯福仍然追求财政预算平衡,在高失业率情况下,拒绝了财政部长扩张财政支出的请求,坚持通过修改预算来约束支出,指望在经济好转后实现财政平衡。直到1937年11
月,纽约股市再度暴跌50.7%,面临新一轮衰退,罗斯福才被迫提出推动经济复苏的赤字财政支出计划。新政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用罗斯福的话说,“试一试,如果失败了,那就坦率承认,再试试其他的。最重要的是,你得尝试做些什么”。
作者在《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中,除了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做了批判外,对于罗斯福的个人品德也提出了质疑。如果说罗斯福第一次当选是因为其个人品格的话,后来的两次连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罗斯福利用了他手中的权利,比如救济金,公共事业资助金等。作者认为罗斯福对于宪法的不尊重为美国历任总统开创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他当选后的言行不一,没有能够兑现诺言也使得许多人在竞选总统时往往会说许多当选后不会去做的事。 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政策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选择和制定政策的时候往往都是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决定。罗斯福爱引用老罗斯福的一句话:“如果能达到75%的正确,那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去争取”。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政治评价缺乏相对性,好则完美无缺,不容质疑,坏则无可救要,一否到底。如果不是最后二战使得美国迅速地走出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又该怎么样收尾?罗斯福还会得到和现在一样高的历史评价?美国乃至世界历史将会如何?这都很难说。我们在感叹罗斯福运气好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他敏锐的嗅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