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脱贫再攻坚
发布时间:2018-07-0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攻坚目前已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约为830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3.1%。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成为山清水秀的旅行圣地;昔日的黄土路崎岖难行,如今已是周道如砥,畅通无阻;昔日的“面朝黄土、靠天吃饭”,如今在“互联网+”、数字化云计算的加持下开辟出新的商贸道路。在过去的40年中,基础设施拔地而起,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贫困人口的笑容也绽放地越来越甜。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问题,我国依然存在334个深度贫困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全县拥有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7年,稳定脱贫3167人、退出贫困村3个,但今年仍然拥有约一万户贫困人口,其面临着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设施缺失等问题十分突出,打好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为确保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各级扶贫部门坚守主要阵地,加強组织领导,切实做到有队伍、有谋划、有成效的精准帮扶重点贫困户。治多县地处长江源头,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五月解冻、八月草黄”更使脱贫工作雪上加霜。基于这样的环境条件,治多县需要紧紧抓住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肩负率先实验、实现特困重点县脱贫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脱贫摘帽典型县,为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关键一环的努力。
生态为先
四十年来,诸多生态自然保护措施、脱贫发展措施在治多县落地实施。据统计,在全县总人口42811人中,依然有10861户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脱贫更需要精准调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才可对症下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治多县地域总面积8.06万平方公里,辖五乡一镇20个行政村、68个牧民小组,是全国主体民族比例最高、地区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为重要的县域之一,素有长江之源、动物王国、中华水塔、嘉洛宝地之美誉。境内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青藏高原乃至中国、亚洲和全球生态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治多县境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差小,降水量少,干湿分明,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冰冻、雪灾频繁,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和“地球第三极”。但同时,复杂的生态环境赋予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蕴藏大量的金、银、铜、锌、煤等资源,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红景天、知母、贝母等中药材,雪豹、藏羚羊、藏野驴、雪鸡、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遍及全境。
面对如此富饶的物质资源,治多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有序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坚决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越雷池一步,顺利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并且,全面实施地质灾害区和砂金矿区恢复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依法关停尕龙格玛多金属矿,有序实施扎苏煤矿、尼阿西措铁矿历史遗留问题生态修复治理。国土矿产资源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县域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县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源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面貌初步显现。
全方位支持畜牧业发展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治多人民在牢牢遵守这条信念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畜牧产业发展。为促进畜牧基础产业理性回温,全县注册组建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社21个,发展巩固家庭牧场和养畜大户37个。截至2017年末,全县牲畜存栏41.86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33.2%、35.57%和25.96%。
县政府为了发展支柱产业,一是加大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整合行业配套资金2484.566万元用于购买生产母羊,切实推动全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夯实畜牧业增产的根基。二是在县内外推广优良牦牛种畜600余头,得到各方的认可和好评。积极参加州级种公牛评比,获得总比分第三名的成绩。三是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包片免疫,定点定责,认真落实职责加强免疫,年内共调运五种疫苗1765件约882.5万毫升,各类疫苗免疫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联防、联控包虫病综合防治犬只捕杀专项行动,推动包虫病防治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有机绿色申报工作,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完成水质、牦牛肉、藏羊肉的检验工作,通过省州考核。五是推动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结合三江源二期工程,为试验区同卡村合作社配套建设4户联建暖棚及贮草棚26套,完成投资105万元的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2015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绩效考评试验区建设项目,投资75万元的治渠乡同卡村2016年地方债券支持现代农牧业项目建设。六是率先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按照《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治多县首次举行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资金发放仪式,共发放补偿资金341万元,惠及牧民群众862人。使群众在保护生态和野生动物的同时,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激发了积极性。七是牲畜保险理赔工作成效显著。采用保险方式保证畜牧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全县牧民群众的6.09万只羊和22.26万头牛参加牲畜保险。年内累计实收牧民自筹415.3万元,赔付5485头牛、7761只羊,完成理赔金额2768万元,有力保护了群众养畜积极性。
脚踏实地开展扶贫工作
治多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确定贫困村8个,非贫困村12个。“两线合一”后,核减低保人口2462人,锁定贫困人口3634户、9791人。其中,易地搬迁、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东迁户等因素移居县城的贫困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60%,且大都属于无畜户,经济收入单一,生活极度贫困。可以说,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特点,立体直观地反映了治多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但顽强的基层干部部队和治多人民同心协力,从基础落实政策,从各方面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