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创新思维是数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思维习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激发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
  培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这门课的重要内容。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小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从基本教材中寻找创新突破点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包含了非常多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元素,借助于教师对知识内容的挖掘,能够从课本中获得很多重要的思维训练资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坚持以数学教材作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创造性因素,结合科学有效的思维培养手段,给学生创造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不但要在寻求结果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同时还应当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形成高效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比如说,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可选择从简单步骤着手,把长方形四边之和相加,学生会发现长边与短边之和乘以2的关系。接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合理进行引导,让学生动手测一测,随后讨论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同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可选择长宽相加乘以2或者长宽分别乘以2再相加等各种办法,让学生嘗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把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联系起来,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
  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创新提供时间和平台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告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名向导,要避免“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配合。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去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对于自主探索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以“权威人物”身份来下结论,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拘束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辩论,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识辩清了,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结合观察图形,指导学生按顺序思考、逆序思考、求同思考、求异思考等;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分析思考、多角度思考等。再比如低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求同、求异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编”,指导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不同结构、方法,训练学生收敛或发散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反映了创新思维的“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与“选最佳的解题方案”的特点。比如教学一年级问题解决:“芳芳有3件衬衣,2条裙子,一共有几种穿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示意图思考按“一衣一裙”配对,有多少种配法。然后分组讨论怎样搭配。老师在巡回指导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的思路开阔,思考方法多样。有的说:“1件衬衣能分别和2条裙子搭配有2种穿法,3件衬衣分别和2条裙子搭配有6种穿法,用2×3=6(种)。”也有的说:“还可以用3×2=6(种)。因为1条裙子能分别和3件衬衣搭配有3种穿法,2条裙子和3件衬衣搭配,就是2个3”。可见,注重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萌发创新思路。
  四、开展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受年龄、身心发育等条件的制约,教师单纯的讲解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融于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心愉悦地合作交流,那么效果会好很多。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与学生喜爱的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开发智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例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牢记口诀,我在复习课上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口诀接龙”,即教师先随便报两个1位数,如“2”和“8”,指名学生口答其相乘的积“16”(口诀:二八一十六);再让他提问下一位学生:用所得的“1”和“6”相乘得多少,第二位学生口答“6”(口诀:一六得六);接下去,第二位学生又提问第三位学生:两个“6”相乘得多少,如此循环,学生兴趣很浓。
  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使学生养成仔细审题、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梁芳磊.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J].学周刊.2015.
  [2]姜明红.关于开发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
  [3]陈红霞.以形助数 化难为易———试谈分析小学低段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有效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0.
  [4]冀永红.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

相关热词搜索:数学教学 创新 小学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