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对我们的叩问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这天起得很早,院里的水泥墙似乎还有温度。进入伏天,高温说来就来,城市一色的瓷砖,把阳光反射过来,天地间毫无空隙,像捂住盖子的蒸笼,人十分虚脱地躲避着。早晨稍好,我准备去石沟镇庙墕村下乡。
其实,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以为很熟悉农村,变了身份去农村做帮扶工作,心里一直想怎样能完成好这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几个月在村子的走访与交流,我晓得时代变了,农村跟着变了,人也变了,开初那种胸有成竹的信心,至少软软地落下。
我早早地从县城起身,三下五下联系了有关人,想不到太阳早早地从山那边钻出。当汽车启动,热浪已钻了进来,车窗外依旧是城里去公园锻炼的男女,一副幸福的表情。我想,城乡要均衡,要同样享受公共资源,需全社会的人努力才对。
这样的天气,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热,但只要到村子里的窑洞,就会感到祖先留给我们这神奇的造物,冬暖夏凉一点也不夸张。只是村子里许多曾经是明光亮窗的窑洞闲置下来不少,一把铁锁挂在大门上,多少让人觉得时间的长度把许多温馨拉得没了分量。像是有一种记忆,在每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身上集体揭开属于自己的“乡愁”。
这不能轻易去触摸,要不然会心痛。
一路上,各种车辆不时地闪过,司机说这都是下乡包村的干部,我们先是说车,一下子扯回到80年代,人们羡慕的“三转一响”光景。在农村,那是年轻人结婚时多么奢侈的向往呀!如今,房子、车子、票子让人听着便心颤,农村的画面清逸、安静,我突然感到如此的不适,多么陌生,又多么亲切!我知道,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尽管是如此烤人的天气,山坡山坬上,台地坝地田梯上,一派生机,玉米、谷子、绿豆、山曼坚强地生长,它们是农村人的希望。庄稼和人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视野之内,满目绿色,土地、庄稼,还有扛着锄头的老人、婆姨。我知道许多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拼去了,留在村子里的都上了岁数。他们一生依赖着土地,靠勤劳的双手,精心呵护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把庄稼,从春到秋,满怀希望的寄托全在自家的土地上,庄稼的好坏,收成的多少,都靠自己做务了。然而,好多时候,看老天帮不帮忙,雨水少了或多了直接影響年底收成。有时自然灾害防不胜防,多少年以农耕为主的种植户们,遵守着这种自然规则,只有他们明白,脚踏实地,日子才会安稳。
到庙墕,村第一书记姬春荣如数家珍地细说庙墕的情况,办公室满墙的表格、数字,多少贫困户、多少脱贫户一清二楚。帮扶干部正忙着仔细填写表格,每一人每一户如何帮扶是大家讨论的话题。对于庙墕村来说,上百户的人家,就有36户贫困,而且5个自然村相隔甚远,要流转土地、整合资源、水电路统筹安排困难重重。现在的村民各人有各人的算盘,特别是那些远在他乡全家出走的乡亲们,他们宁肯把自个的土地荒废了,也不愿把土地流转。用他们的话说,百二八十块钱顶不上用,土地让给别人自个儿在老家甚也没有了。这种担心,是村民们的普遍心理,要沟通做工作,打电话说不清楚,要满世界地找人。要修路,谁家硷畔有把树,谁家有孔破窑洞……一堆的问题,一个家族谁拿事,和谁商量,这些繁琐又复杂的事都得去解决,好在庙墕村两委班子领导年轻、有胆识和谋略,更重要的是大公无私,他们在工作上毫不含糊。姬春荣说:“平方公里在眼底,精准扶贫不含糊,百家忧乐常在心头。”
我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一个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年轻人,给我带来了泥土芬芳的气息,扶贫工作是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到农村的目的不是做样子,要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那就是:快乐是人人的,幸福是人人的。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庙墕村的人住得很分散,5个自然村不同的姓氏在山腰山坬上修建了属于自己的窑洞,挨家挨户走,真的是汗流浃背。太阳释放着所有的能量,把黄土地上的庄稼烤得泛了白,处于休眠状态。村里的人说,老天再不给场雨,恐怕收成就有问题了。驻村女干部杭源,同样对庙墕村每个家庭情况熟悉,看着她单薄的身体,我脑子里蹦出一个文学的词来——“弱不禁风”,然而,我错了,这女子内心十分强大,县里镇上布置下来的所有工作,她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对于村子,她能用“绣花”的功夫摸清底子。在扶贫精准识别开始时,她和姬春荣一样,白天走访,晚上整理有关材料,开两委会前,心中早就有了数,所以识别后张榜公示,群众都说公道。那些日子,杭源他们夜夜工作到凌晨以后。这样,我便暗暗自责,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自己是不是和农村有了距离?是不是自己身上已经有了“官气”?
尽管我一直以为自己能融入农村生活中,也希望农民朋友们在这次扶贫中走向富裕之路。再次走进李德玉家时,心情还是无比沉重,他的生活情况还是让我无法释怀。50多岁的人,一脸迷茫。队干部曾说此人在村里是会动脑子的人,也就是“点子”多的一个人,如今因为妻子离世,十几万元的债务让他喘不过气来,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竟然连高中都没有念完便走向了社会。李德玉靠种地为生,偏偏又因自己不小心把腰给“闪”了,干重活很吃力,每天吃药,生活陷入困顿。关于扶贫的事,他憔悴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说:“政策好,这日子才能过下去,要不然没一点希望。”我告诉他,有国家扶持、党的关怀,自己要树立信心,这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早晨的山村,太阳从东边悄悄地爬了上来,村民们大都到地里锄草干活去了。上了年纪的几个老人,闲来无事,颤颤地拖着腿走过来,他们想要表达什么,两只眼睛看着我们,似乎有满肚子的话,像浪潮一样涌动着,又退下去。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低沉涌动,有如叹息。我担心他们是不是有“状”要告,旁边的村干部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这几个政府兜底了,吃穿不愁,就是儿女们都不在跟前,孤独没人拉话。”
我无法用语言安慰这几位老人,他们似乎赞同队干说的话,有一位用苍老枯骨般的手拉着我,点点头,算是表达这种情感,这情感是重的,我仿佛受到了严厉拷问,也许因为我们社会资源的种种不公,我看到农村千千万万人的影子,还有我自己,为了孩子们上学,且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许许多多的父母选择进城,这种现象好像在情理之中。然而,面对村庄,我还是惊觉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在许多认知上还有偏差,有时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我看来,本来我们生长起来的土地需要有人呵护,某种公共服务的断层与缺失,天平竟如此的倾斜着。
我抬头眺望太阳照耀的山头,绵延不断的黄土山头淹没了我过分的自信与天真,在这里,抱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想对倾诉者给予温馨的安慰,但心里很脆弱,我知道这些山的古老,感知到它贫瘠但倔犟,它把成千上万年的时光消耗,自己依然悠悠从容地站立着,它对岁月无视,对生命的养育保持着独有的本色,站在它面前我们什么也不是。
尽管我希望在农村永远存着温馨和笑声,实行责任制后,农民的幸福指数渐渐提高,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可如今,几十年眨眼便过去了,农村的情形还是让我心里不是滋味,贫困村、贫困户,每一个人让习总书记如此揪心,我们基层干部在扶贫的路上怎么去做成了关键。用心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用情去化解老百姓心中的积怨,用行动使老百姓找回满满的幸福,要挑起这副担子,我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恪守承诺是每位帮扶干部对国家民族的一种担当。
走过几道弯,来到一个看起来有些凌乱不堪的院子。一只老态的小狗摇摆着身子走过来,声音沙哑地叫了几声,窑洞里走出一位干瘦的老人来,她精神很好,问后才知道是贫困户李全甫的母亲。她耳不聋,眼不花,待我说这是第六次来了后,她一个劲地说你来几回了我就是记不住。李全甫和婆姨到地里去了,我问老婆婆庄稼长得好不好,老婆婆说她不晓得。村干部说给李全甫打个电话叫他回来,我不想耽搁他们干活,安顿说以后再来,要详细了解他的种植情况,还有帮助他规划养殖或其他产业。民生的改善是个动态的过程,老百姓的要求同样越来越高,希望越来越大,即使温饱问题解决后又有新要求。我们每个帮扶干部还有各级政府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这必须从心理上、思想上,更要从长远上下足功夫。
返程途中,关于扶贫攻坚的话题我们激烈地争论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性情习俗、土地生态——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这个新时代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扶贫是手段,为的是不让一个老百姓落伍,扶贫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精神气满满的,我们把脚下的泥土踏实了,乡村日新月异的日子就不远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