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方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看清宫剧,对剧中女性梳的发髻总是很感兴趣,想知道那些样式繁琐、层层堆叠的发髻是怎样梳成的。梳妆这种“旗头”离不开扁方,一种长尺状的发簪,用来绾发或固定头冠。而这种满族头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标志之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只是在贵族女性中流行,多选用玉料或翡翠制作,工艺精美,是小件器玩中的精品。
清代满族服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旗人妇女的常见发式,是把头发束于头顶,用一支扁长形的发簪固定,再往两侧分梳成发髻,名为“二把头”,然后加戴一个屏状头冠,名为“大拉翅”。扁方又称扁簪,是连接头发、梳成发髻的桥梁,在吸纳了汉人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情调。从功能设计上,扁方参照了唐代流行的插梳,以及宋明时期的长簪,是满汉文化融合的载体。
扁方一面扁平,另一面呈半圆形,其作用,犹如过去把布料卷成一匹匹的木板。女性梳两把头或大拉翅,把扁方别在头发里,就能起到连接和固定的效果,令发髻成型。除了辅助梳理头发,固定发髻,扁方横插在头上也是一件华美的装饰,可衬托高耸的云鬓,令秀颈显得修长,加上扁方的长度,也限定了颈项的扭动幅度,在旗袍与高底旗鞋的搭配下,营造出一种女性身材笔直挺立的形象,为美色添彩,洋溢着婉约柔美的情调。
扁方的用户群体,仅限于旗人妇女。其长度大小不一,有长达一尺、宽若两指的,也有仅为三四寸长的。扁方的一端有转折状的柄,另一端是弧状的尖头,便于插放到长发上和抽取下来。部分扁方素面无纹,以其简约、质朴的韵味,与玉器家族的气质遥相呼应。但大多数扁方雕有花纹,或浮雕,或镂空雕,纹饰及雕琢技法复杂多变,其中又以两联的连续图案最为常见,很有特色。
尤其是宫廷女子佩戴的扁方,不仅将玉料原有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还在方寸空隙上饰以各色花纹图案,或者镶嵌金银宝石,使之成为出神入化的艺术品。一些女子戴扁方,会故意把花纹或精心加工的部分露出,两头又缀饰各色丝线缨络,随着脚步移动摇曳摆荡,显得步态婀娜多姿,同时又与脚上穿的花鞋首尾呼应,更显端庄从容,倍增女性的魅力。作为清代上层妇女特有的头饰,扁方演绎着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也悄然展示着她们的财富与激情。
清代的旗人妇女生活半径很小,又面临着众多的竞争者,所以要极力打扮自己,作为邀宠求恩幸的方式。发式和头饰是醒目的部位,扁方由是成为展示女性风采的最佳饰品之一,是身份代偿的奢侈品。贵族女性常藉此争奇斗胜、夸豪显富,各式精美珍贵的扁方层出不穷。尤其是清代中期,和田白玉和翡翠大量流入市场,成为制作扁方的主要材质,展示着上层体系的器物美学。《清稗类钞·礼制类·大婚礼节》:“仍戴双喜如意,加添扁簪富贵绒花,戴朝珠,乃就合卺宴。”扁方作为旗人的礼制文化载体,见证了整个清代的兴衰历史。
另外,扁方还有一个作用,于宫廷“洗三”仪式上作为搅盆的器皿。依例旧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举行沐浴仪式,名为“洗三”,以祈婴儿健康成长。宫廷里,妃嫔们都是母凭子贵,故对于“洗三”也特别重视。洗儿仪式所用的器物,是由妃嫔的娘家置办,其中最主要的器物就是搅盆用的扁方和围盆的丝巾。由于娘家人也期望小孩日后能够继承大统,分享荣光,故订制的扁方都是采用上等玉料,延请名匠精心雕琢,并在扁方的簪头上镌刻“福禄祯祥”“光明昌盛”之类的吉祥祝词,将其制造工艺推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洗三”仪式是用盆子,盛以用雄黄、犀角、艾绒调制的香汤,里面放满了染色的红蛋、板栗、花生、红枣,名曰添盆。这时候,用扁方把香湯慢慢搅匀,同时嘴里说一些祝福的吉利话语,然后由仆人把婴儿抱出来,正式举行仪式。受邀参加观礼的其他宫眷命妇,也一起围在汤盆四周,把自己头上戴的玉扁方,或者各种金银小锭子、手镯、锁片、颈圈,丢放到汤盆里添盆。据说添盆用的东西越多,小孩的前程就越荣耀吉祥。所以参与道贺的人,也大都是不吝工本,扁方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成为了一种民俗符号和文化认知的范本。
扁方在清代,就是广受收藏家追捧的玉雕制品。过去宫廷和大户人家的女眷,对民俗礼仪并不熟悉,凡举办“洗三”,都是聘请民间有经验的稳婆担纲,主持整个过程。根据旧俗,洗儿仪式结束后,搅盆和添盆用的扁方,都会赐给稳婆,作为酬劳。所以,很多玉料精美,纹饰题材新颖雅致的扁方,都是经这些稳婆之手,流入到古玩市场的。由此带动兴盛的民间观玉赏玉之风,既是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也是玉器生产商品化的时代见证。
编辑:刘亚荣
相关热词搜索: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