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生存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在人的精神需求遭到压制和扭曲的现代社会,什么才是真切的情感已然成为我们需要追寻的问题。只有弥补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分裂,重新寻回人本质中的超越性,摆脱工具理性带来的人的桎梏,高扬美学精神中的游戏精神、超越精神、和谐精神、宽容精神、独立精神,去对日常生活重新进行塑造,方能与人本质的创造性交相呼应,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反抗和人性的复归,这便是审美在现代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日常生活;美学精神;现代
  一、审美复归的必要性——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
  “美学到底有何用?”在这样一个功利而又现实的,崇尚“唯实用价值论”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但在学完美学课程,了解了一系列美学基本命题、特征和概念之后,我发现美学不同于技术学科的直接性价值,它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生存性的智慧,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自身的生存超越和精神解放提供着指引。王夫之将其形容为“能兴者谓之豪杰”,如果“不兴”,那么便是消磨蹉跎在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消磨了自我意志而盲目随着大流,没有趣味的周旋于“柴米油盐禄位田宅”中庸碌一生,有眼却似盲,有觉却如梦,丝毫无人之所为人的自觉;若是拥有审美感兴,那么体验便截然不同了,人在“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之后便会警醒而觉,因而审美被圣人视作“救人道之大权”,在“诗教之扬”中体现的尤为真切。
  而美学的解放功能,在现代社会体现的尤为真切。秉持有王夫之这般信念,将审美视为社会进步和社会解放重要途径的,在美学史上从来就不是少数。为何审美对我们如此重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找到了原因。现代生活的危机,首先出自人的日常生活的危机。在生活里,我们都是“常人”。正如海德格尔的定义,常人意味着“平均”“中庸”和“无意见”。“无聊”和“厌烦”是我们日常的生存状态。这样惰性和保守的日常生活消磨了我们的意志和个性,我们想反抗,却由于早已沦为“常人”丧失了本己的创造性,只能以“丧”“颓”这样被动的情绪进行消极抵抗。
  作为“常人”,我们还被规章所统治,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而不自知。日常生活通过种种规章制度调试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塑造着大量的“常人”“庸人”,与别人一样不但是一种生存方式,还是最为安全的生存方式。上课、上班甚至饮食、休闲、交友娱乐都有规章制度可循。我已经很久不再即兴弹一首不用思考节拍合理性的小调,秉持做事不以规章和“他人思考的正常”为先的创造性、独立性思维了。现在的我们,追求着流行时尚,习惯于大众文化,遵循着社会惯例,满足于别人为我设定的俗套生活。从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群体依从的压力,社会舆论的引导,他人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都在消磨着人的个性
  其次,我们的一切价值原则都被“专业性”“功利性”原则取向所取代,我们的探索兴趣早已畸形地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心世界的游戏冲动在现实利益和工具理性的压制计算下归于沉寂。人性在工具理性的支配性地位下内在分裂,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相对立,物质和精神需要不对等。的确,在现代社会里,“娱乐至死”现象不足为奇,文化早已成为一种过度商业化和时尚化的产业,在我们沉醉于不断攀升的衣食住行水平之中时,精神需求和审美感兴能力的滋养却被抛之脑后。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已有多久未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看一次哪怕是简单的日落·练了十多年古筝,可有哪一次是不为功利性的目的而仅仅为了享受音乐拾起琴谱?
  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由于审美感性的缺失致使人性的分裂,早已不是完整的人,什么是真切的情感,又如何去追寻和表达这些最真切的事物的追问早已迷失在功利之中。
  二、“生活模仿艺术!”——审美在现代社会的巨大潜能
  那么现代社会中的人就必须这样,被囿于日常生活的狭窄视域之内吗?绝不,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具有超越性的物种,能够表达自己最为真切的情感。而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因正是对生存局限的不断超越。马斯洛曾在心理学上佐证人具有不断上升,实现自我的内在倾向。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美需要的满足。要弥合日常生活中人的分裂,就必须发挥审美在现代社会的巨大潜能。
  正如席勒的游戏说所阐述的那样,只有从感性与形式冲动相互作用和对立原则的结合中产生出来的最广义的美,才能弥合两者冲突。审美活动可以弥合冲突,排除两者的强制性,最终使人在道德和物质方面都达到自由。因此“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人。”结合之前王夫之“能兴者谓之豪杰”和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论述,不难看到审美在现代社会,扛起了解放人类本性的“大旗”。带有反抗日常生活消极性的现代艺术直言“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人生活的自觉目的正在于寻求表现,而艺术正能为表现提供美的形式。换言之,艺术能够打破日常生活的单调风俗和对人的奴役专制的禁锢,用美去弥补人生活的不足,为生活提供新的形式。
  为什么审美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兴者生乎气”,审美能带来一种“高峰体验”,能够让人在瞬间感受到自身是完满的,这种体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枯燥和平庸,把人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让人重回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重新面对自我。这正是审美的功能的状态,也是审美解放潜能的真正实现。而对我而言,在弹奏古谱曲时,尤其能体会抽象音符自由排列和处理手法不同带来的情感变化,古人谱曲和现代编曲明显不同的一大特点,就是古人的编曲并不靠“炫技”即指法的快速变换去展现气势,而是在多靠声音的一次次重复,一次次不同细节的处理叠加让人进入意境之中。例如由传统编曲发展来的《渔舟唱晚》,一折三叹,渔夫的身影就在揉音的减弱中渐行渐远,耳边的滑音恰似只余一轮斜阳海波,照在听者的身上。这种形而上的体验是日常生活的有限性所不能提供的,而是属于运用想象力去探求某些不属于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深邃场域了。
  正是因为艺术具有生于日常,却又摆脱日常生活的功利限制要求的自主性,我们可以意识到,艺术显然具有超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特性。康德明确区分了人意识的真、善、美三个层面,关乎人的情感而与美相关的判断力研究便被规定为美学,他给予了美学独特的位置和意义,点明艺术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陶冶着人的精神。正是因艺术与日常生活不同,才能对提升日常生活的生存质量大有裨益。将艺术引入日常生活,是我们改变与世界的关系,培养出有教养的欣赏者的必要之举。
  因此,正是艺术具有特殊性,它既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用这种更高的精神美学视野重塑现实世界,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塑形作用,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三、人,诗意的生存——用审美缔造更好的生活
  美学对日常生活的解放,就体现在美学精神对日常生活的塑造上,体现在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精神提升上。歌德曾说:“我想要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想要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同这个世界最好的结合,就是用美学的精神去看待日常生活,构建海德格尔所宣扬的“诗意的栖居”了罢!用审美的眼光诗意的生存,从来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理想的生存境界。诗意的生存,就是要用审美的观点认识你自己,改造你自己,塑造你自己,就是把审美的观念引入日常生活,用美学的思维去缔造自己的生活。
  审美需要多一点游戏精神,在这样充满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超越专业考量的利益立场,多一点审美的游戏性和超然性,多一点普遍性的童心和天真。审美需要多一点超越精神,多一点对个体日常生活局限的超越,多一点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终极关怀的思考。审美需要多一点和谐精神,去弥合日常生活的种种区隔和分裂,去跳脱专业的轮廓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文素质的提升。审美需要多一点宽容精神,多一点对差异的尊重和接纳,多一点与世界和他人的平等对话,多一点对生活和艺术的倾听。审美还需要多一点独立精神,少一点现代社会对偶像、时尚、媒体、影像等等的追逐,多一点审美理解的个性和“陌生的眼光”,用发现的眼光去陌生的看待世界,保留自己可贵的自由个性建构。
  诗意的生存是创造性的生存,去哭去笑去闹去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去把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改造成充满创造性的每一天!去以童心和率真走看天下,抛去暮气和世故,只余感性自我关切;去以欣賞的眼光关切世间万物,学会欣赏美背后的崇高、幽默、荒诞乃至一切的一切吧!
  诗意的生存从来不是已经完成的生存,它永远等待着切身的开放实践和创新。诗意的生存从来不是教条式的,冷冰冰的美,而是常历常新,在美学智慧下愈加鲜活的美!

相关热词搜索:诗意 生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