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加强对内审工作的质量管理,是目前高校内审工作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规范审计操作程序、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改进审计工作方法等方面入手,提出促进高校内审工作的管理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2.155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审计质量控制涵盖审计工作全过程,只有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1 规范审计操作程序
  规范审计流程和审计操作过程是提升内审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规范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操作可以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严守审计准则和规范,严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才能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
  1.1 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可行性审计方案
  开展审前调查,能使审计人员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打无准备之仗。审前调查是开展项目审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审前调查可以采用“听、看、查、比、问”的方法进行。听,就是听取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有关人员的情况介绍;看,就是查阅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齐备,涉及工程项目还要实地观察了解;查,就是对有关资料和相关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比,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指标与计划、预算、与以前年度对比分析并做出初步判断;问,就是在经过调查了解之后,对一些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的问题,向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将这些调查收集到的情况加以归纳、整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并能进一步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重点。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审计项目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实施项目审计时所有的记录,涉及审计事项全过程。审计工作底稿应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人为风险。因此,审计人员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留有痕迹,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均要有反映。在把审计的程序、范围、内容、重点和采用的方法记录下来的同时,对一些没有发现存在问题的事项,也应反映在底稿中不能因此就不记录,因为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审计结论。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好坏对审计工作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完善审计复核制度
  审计复核是内审部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亦是内审部门规范和约束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重要环节。由于被审计单位内控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加之审计人员受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判断能力所限,在编制审计底稿时难免会发生判断偏差、计算误差或其他失误,因此,三级复核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三级复核也被称为是内审质量控制的“最后防线”。实行三级复核制度,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
  2 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保障。从审前、审中、审后各阶段实施闭环式、全流程项目风险管理,从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取证、审计复核、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等多方面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及规范能够及时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2.1 建立工程审计立项送审制度
  工程审计立项送审制度是指在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由学校送审单位(即甲方)对施工单位(即乙方)上报决算资料进行初核后,填报《工程项目立项送审表》再送至学校审计部门的规定。工程审计立项送审制度的建立,规范了工程项目从立项到送审的程序。
  2.2 建立审计承诺制度
  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审计单位送审资料不完整、不齐备,甚至不真实和隐匿有关资料的现象,为防止由于资料不完备、不真实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就有必要建立审计承诺制度。审计承诺一般是在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的同时,由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提供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作出的承诺。审计承诺制度可以有效区分审计责任,由此可以避免被审计单位转嫁而来的审计风险。
  2.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是由学校领导、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旨在交流信息,通报情况,研究解决校内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建议。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增强责任意识,进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2.4 建立审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审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将审计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增强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从而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实行审计分工负责制,逐级负责,人人负责,每个审计人员都对自己所承担的审计事项及结果负责。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严格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过错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保障审计质量的提高。
  2.5 建立审计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有助于增加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在校园网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审计信息,不仅可以宣传审计工作,而且还可以促使广大教职员工了解最新的审计工作动态,从而理解、支持审计工作。但在公开审计结果时,要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3 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审计方法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模式、程序、手续、措施和手段的综合。审计方法选择和使用不当,或者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都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质量。
  3.1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要注重与审计目的相适应;与审计方式相适应及与被审单位实际相适应。一旦选择正确的、与审计目标相适宜的审计方法,就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促进审计增值,避免审计风险。当然也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学校内部审计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审计实时监督系统,运用审计软件,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3.2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工作建立在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基础之上的,依此来确定审计项目的重点和范围,是审计人员采取审计方法的变革。这种方法强调审计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强调审计力量不要平均分配,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被认为是高风险的领域,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则可以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程序,而不必实施大量的余额细节测试。它与传统审计方法最大区别就是,审计人员揭露因管理舞弊而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3.3 拓宽审计覆盖面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仍将主要审计精力分配在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上,在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上投入的审计资源相对不足;审计仍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事中的审计占比不高,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益。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审计覆盖面也向纵深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也由查错纠弊向监督与评价、纠错与治理并重的转变;也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参与、事后监督全过程转变。
  3.4 加强内审外包的质量管理
  委托中介机构或外聘专家开展高校内部审计项目,对其审计过程、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质量管理体现在业务外包的整个过程以及给予合理的审计费用、实行定期轮换制度等方面。加强内审外包管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晓青.企业内部审计提质增效升级途径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7(7).
  [2]廣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集团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7(7).
  [3]何亚坤.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及其预警与防范[J].中国市场,2014(38).
  [4]曾银娥,张娥.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16(14).

相关热词搜索:内部审计 途径 提升 高校 质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