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范:邓小平晚年反思启示了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2020-06-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这是邓小平晚年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表明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在新时期的局限性有了洞察。沿着这个方向深入思考,还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动态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阐述中国发展道路,都基于19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邓小平主持确立了中国发展的道路,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但深入思考不难发现,如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仅停留在1980年代那样一种宏观和静态的认识,就得不出执政党后来进一步调整中国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实际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至少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就经历了从温饱社会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过程。
其实,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启示之二:必须动态地把握中国发展道路围绕的中心主题。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地表现为生产力不发达,所以中国发展道路的主题可以简洁地概括为“发展”问题。
问题在于,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建筑在这样一个实践和认识前提上的“发展”问题也必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温饱社会到走出温饱社会,必然带来发展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性转变。温饱社会由于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其发展目标必然是为解决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而奋斗;
发展内容必然是增加物质财富的总量,即把“蛋糕”做大;
发展途径必然是尽快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一旦走出温饱社会,根据生存需求理论,发展目标必然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奋斗;
发展内容必然是不仅要“蛋糕”做大,还要“蛋糕”做好和切好;
相应地发展途径必然定位为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政治、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说明,发展的内涵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这正是执政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动力所在。
启示之三:必须动态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逻辑演进。
现在看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中国发展道路即邓小平理论,就其所解决的问题来说,是回答温饱社会的发展问题的。其核心主张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邓小平讲的“先发展起来”。但是1990年代之后,中国总体上走出了温饱社会,整个社会的需求发生改变,相应地要求发展思路作出重大调整。从新时期开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中国发展道路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的中国发展道路即科学发展观,就他们所解决的问题来说,都可以看作是走出温饱社会以后的发展思路。
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们都包含丰富的内容,但总体上看,实质都是强调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不能仅仅强调发展经济了,必须根据走出温饱社会的需要,在继续发展经济、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更强调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政治社会生活的需要。实践愈来愈表明,这个问题是新的历史时期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阻碍将来的发展。当务之急只能是适应最突出最紧迫的要求,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千方百计把新的发展思路落到实处。
来源:南方周末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