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日云:中华文明中还有哪些是好的?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丛老师:学生近日不断想到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中还有那部分是好的东西?
-----------
在课堂上,为了使同学们认识比较陌生的西方文明,我有时会将其与中华文明做个比较,在比较中来阐述一些问题。了解西方文明,好比在我们面前树起一面镜子,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有的同学会觉得,我在比较中批评中华文明多一些。但是,既使如此,也不等于说,中华文明无可取之处。中华文明有许多伟大的创造,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中国的国画,尽管可能在某些技术的层面上不如西方绘画,但它自成体系,能够满足一些人的审美需要。人们在欣赏中国画时得到的美感享受是在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时无法得到的,这就是它的价值。比如中医虽然在整体上已经被西医边缘化,但在某些场合,能够解决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比西医更少副作用、更廉价或更少痛苦等。
我理解,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你所接受的教育中,有许多对中华文明的过分溢美之词,许多夸张甚至虚构的内容,一旦在你的学习中这些泡沫被人戳破,就会一下子陷入虚无主义。
我们在课堂上谈的主要是中西文明在客观上的异同,至于中华文明哪些是好的,这主要是个价值判断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取舍。你没有必要向我讨一个标准答案,我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你在对中西文明有了充分了解后,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做出你的判断和选择就是了。
文明中的许多因素,无法说是好的还是坏的。比如中华文明世俗化程度较高,中国人比较务实,比较功利,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还有一些内容,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更有一些内容,不管是否好的,也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被淘汰。
如果要问我,我只能说,每代中国人都应该按自己的需要来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具体要素做出取舍。比如说,你喜欢听民乐还是西洋的交响乐、爵士乐?还是两者都喜欢?那由你来取舍。你喜欢吃中餐还是西餐?喜欢麻将还是桥牌?喜欢好莱坞大片还是京剧?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
大的方面,关涉到国家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不要进步,要不要现代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具体来说,比如民主问题,我曾讲过,所谓民主,其实是对共同体成员的尊重。作为共同体平等的一员,共同体的公共事务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不能由少数人或个别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大家。你如果没有这种尊重的需要,对之没有感觉,你更需要其它东西,那你就不要民主。自由也是一样,看它在你的价值体系上处于什么位置。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有人打趣说,英国人把自由视为自己合法的妻子,平时虽然不怎么在意,但如果受到侵犯,则会拼死抗争;
法国人将自由当作自己热恋中的情人,热情洋溢地整天喊我爱你,为你可以抛弃一切;
德国人将自由视为自己的老祖母,对之怀着几分敬意,当其死去时也会感到悲伤,但过几天就忘了;
中国人将自由视为自己的一件珍宝,中国人当然也爱自由,但如果能够有更值钱的珍宝,会随时将其交换出去。你对自由是哪种态度呢?对我来说,我不会轻易将自由交换出去。为了自由,我实际上已经牺牲了许多。
许许多多中国人的选择,就构成中国社会主流的选择。中国社会朝什么方向走,对西方文明接受多少,对中华文化传统保留多少,是每个中国人选择的结果。
虽然你们认为我可能较为西化,对西方文明评价较高,但在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如何对待父母、老师、同伴、异性伴侣或婚姻配偶等方面,你们多数人肯定比我更西化。我在西方国家时,经常宁饿肚子不吃西餐。不是什么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我没有那样的泛政治化思维,硬是把谷子高梁打上某姓朝廷的印章;
也不是什么朱自清老夫子的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没那迂腐的“骨气”,其实只是我的舌头和胃口不接受它们而已,大脑对之也无可奈何。一个人对食物的偏好在童年时就基本定型了,成年后不易变化和调适。我在童年、少年时代可是吃糠咽菜、瓜菜代、半饥半饱中度过的,和你们没法比。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的学生已经不可能像我对待老师那样对待我了,我的孩子也不可能像我对待父母那样对待我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很不平衡。我们当学生和儿子的时候,盛行中国传统的方式,讲究上下尊卑,我们得谦卑地对待父母和师长;
而当我们熬成了老师和父亲时,已经流行西方的方式了,讲究即使在父母子女和师生间也要平等了。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这就是西方文化影响在我们两代人间造成的落差。
我想说的是,对于中华文明中什么是好的,人们的认识不仅无法统一,而且中国人的认识在整体上是在不断变化的。19世纪的时候,人们讲“中体西用”,指中国的“忠、孝”伦常是世界上最优越的,不能放弃,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
新文化运动时,辜鸿铭先生为中国的娶小老婆和裹小脚辨护,为西太后唱颂歌;
二十年代,梁启超先生非常自信地宣称,西方文明已经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超拔他们”呢;
三、四十年代文化大讨论中,有学者质问说,我们学习西方,“总不能把面包和跳舞都学来吧?”80年代我们改革开放的时候,主流理论断然宣称,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要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今天,我们基本上不再具体地讲要坚持什么,什么不变了,因为讲完都免不了前述的尴尬。今天,我们讲的是一种笼而统之的“中国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也好,在这下面,每个人自由取舍好了。有人想读经,有人想恢复繁体字,有人想穿国服(无论穿成什么样),有人想磕头,有人想拜孔子,有人要祭黄帝,我都能理解和宽容,只要别强迫别人做就好。
甚至,我曾经随意遐想,中国可以建设几块清朝或唐朝遗民的保留地,由志愿者组成,搞若干传统文化的保护区,就像美国的阿米希人或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那样。里面的人自得其乐,外面的人看着开心。如果功利一点儿考虑,还可能作为旅游资源,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长远一点考虑,还能留给西化的了后人去参观和欣赏,通过文化的活化石来学习研究文化人类学。因为传统的中华文明从整体上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了,如果想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华文明,那就得建文化保护区,像卧龙的大熊猫保护区一样。
也许有一天,我们突然省悟了,一骨脑儿都涌进中华文明的保护地,或把保护地扩展到全世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