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危机的波浪式推进:危机波与冲击波
发布时间:2020-06-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就这次金融危机本身来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犹如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而且,自2008年10月前后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之后,金融层面的冲击和实体经济层面的冲击可能会交替而来。不过,这里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原发地美国形成的危机波与对世界经济形成的冲击波并非是一回事。而现在人们对于这两者往往是混为一谈,这可能会导致对一些问题的误判。
作为原发地的美国,这场金融危机至少已经经历了两波,人们现在预测的是,第三波会不会到来,以及何时到来。第一波开始于2007年2月,即通常所说的次贷危机。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继之,美国次贷几乎整个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或是宣布破产,或是遭受巨额损失,或是寻求被收购。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至此,次贷危机达到一个高峰。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至此,次贷危机已经转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
第二波则始于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加深,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转移,经济衰退的迹象出现。典型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通过7000亿救市计划,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对钢铁的需求大幅下降,钢铁生产急剧下滑。这个过程发生的非常突然。前9个月,这个传统产业还似乎充满勃勃生机,生产率和利润都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全行业呈现出近年少见的繁荣景象。然而华尔街金融风暴以及随后接连出现的全球经济放缓和衰退让钢铁工业迅速由颠峰滑落到谷底。美国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8月底,美国钢铁产量约为每周210万吨,而到12月底,这一数字已降至每周102万吨。减少了50%。
对于有可能到来的第三波冲击,目前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第三波的金融危机将发生在今年的夏季。不过对于这一波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一波的冲击将主要来自信用卡危机的冲击,也有人认为会由垃圾债券等因素所导致。就其程度而言,甚至有人认为,这一波可能要比上两波的程度更为猛烈。如果金融危机真的会发生这第三波,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就要重新进行评估。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波的金融危机可能不会发生。更乐观的说法是狭义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是认为,尽管金融危机在延续,但其核心区域已经转到实体经济,而非金融机构。经济评论家叶檀就认为,“金融机构确实面临着信贷违约率上升等风险,但有两大因素可以对冲这一风险。首先,工业贷款与个人信用贷款没有进行疯狂的资产证券化,泡沫与房贷相比,是大巫见小巫;
其次,奥巴马可以将剩余的救助资金,直接转向企业与消费者,以印钞隐性豁免债权的方式,直接修补企业与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
对于原发地美国本身金融危机未来的走势,可能还会继续存在争论,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原发地美国本身金融危机的发作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对外部的冲击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一个趋势,越是到后来,这种差异就越大,受冲击国家受影响的实际过程,就会愈加取决于其内部的因素。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意义是可以使我们看到,在危机原发地美国要解决的问题,与受冲击的国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第一波冲击中受打击最沉重的,往往是金融体系最脆弱的国家,特别是虚拟经济比重比较大的国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冰岛。冰岛是个人口仅32万、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冰岛曾长期跻身“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其国民的人均收入也在全球前列。但冰岛也是全球内负债水平最高、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280亿美元,而其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银行业的资产总值高达该国GDP总值的8倍。同时,其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以冰岛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的债务。在亚洲,首当其冲的则是被称为“亚洲第一倒霉蛋”的韩国。从去年9月底开始,韩国金融市场出现严重恐慌情绪,股市和汇市一路暴跌。但总起来说,在这一波冲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受到的影响较为有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认为中国甚或亚洲的经济发展已经与欧美等国家脱钩,在金融危机中可以置身事外。
但事实证明,当时几乎整个世界都低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威胁。当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时候,其对外部的第二次冲击开始了。这第二波冲击主要是以影响实体经济的方式展开的。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相继宣布进入经济衰退过程。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的情况显示:作为总需求主要构成部分的消费支出下降3.1%,GDP负增长0.3%。由于金融紧缩,经济衰退,需求减少,进口大量缩减。在这一波中受打击最大的,无疑是严重依赖对外出口的新兴市场。也正是在这一波中,中国开始明显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压力。尽管珠三角企业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发生的时间更早,但整体来说,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情况的恶化主要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但总起来说,中国,包括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波中受到的主要还是外部的“冲击”。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波可能的冲击。尽管目前对在美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波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的看法是,即使原发地美国本身不发生金融危机的第三波,或者由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不会明显恶化,其危机对外部的第三波冲击也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波冲击也可以看作是前两波冲击在其他国家内部的再次回响。在这一波冲击中受打击最大的,可能将会是内部经济结构问题最大的国家。可以想象的是,在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兴起,内部问题以全球化解决的空间缩小,内部经济结构的问题将会进一步突出出来。如果说在第二波冲击中中国就已经明确意识到不可能独善其身的话,在这一波的冲击中,中国遇到的挑战会更有实质性。事实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一些过度借贷、盲目扩张和投资的企业就已经存在严重的隐患,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到来,这些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比如,2007年以253.5亿元人民币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首的张茵拥有的玖龙纸业据传陷于困境,就与其盲目扩张,债务沉重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波冲击发生的时候,也正是目前各国政府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效果开始显现的时候。这一次金融危机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各国政府联手对危机进行干预,主要国家政府都出台了大手笔的救市措施。在短期内,这些措施无疑会起到明显作用的,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下滑等。但同时必须看到,这些措施中的许多是仓促出台的,在缓一时之急后其某些消极效果会逐步暴露出来;
一些措施只是使问题的爆发推后了,或减缓了,而不是解决了,过一段时间,问题还会暴露出来;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无法从根本上消解金融危机,特别是无法消解实体经济危机的。因此可以想见,在一些最初的应对措施潜力释放完毕之后,造成这些危机的那些因素还会浮现出来。甚至目前的一些应对措施,也可能正在埋下未来的隐患。正因为如此,像克鲁格曼这样一些经济学家在提醒,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长期经济低迷期。
危机波与冲击波的差异,会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这次危机最后会不会导致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即作为原发地的美国在经济上所受到的实质性损失并不大,甚至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而处在危机边缘的国家,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是所谓的阴谋论造成的,还是其自身的缺陷使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