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翀:从《日本的安全政策与东盟地区论坛》看多边主义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0-06-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2007年4月,鲁特兰奇(Routledge)公司出版了汤泽武(TakeshiYuzawa)的专著——《日本的安全政策与东盟地区论坛:寻求亚太地区多边安全》,作者以日本对东盟地区论坛(ARF)政策的缘起、演变为案例,分析了日本的地区安全政策以及对多边主义的态度。

  该书对冷战后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日本如何推动、参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东盟地区论坛(ARF),并通过ARF来协调国家与地区利益的平衡;
二是“日本对地区安全多边机制的观念”,即对于地区安全机制(ARF)的形成(form)、角色(roles)、效果(efficacies)所产生的包括观点(views)、信念(beliefs)、认知(perceptions)与预期(expectations)在内的各种心理状态(psychological states)。(原文第10页,以下所标均为原文页码)正如本文所言,该书是“日本ARF政策研究的首要成果”。(第4页)

  通过对相关原始文件的解读以及对日本政策制定者的大量访谈,该书为理解冷战后日本的多边主义提供了一个综合分析视角,并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

  1.日本推进亚太地区多边主义的最初动机、预期与目标;

  2.日本在寻求两个不一致的安全路径——美日同盟与亚太多边安全机制,尤其是东盟地区论坛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3.对日本以及亚太地区的安全来说,东盟地区论坛的作用与局限;

  4.日本在东盟地区论坛中的经历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

  该书除导论和结论外一共分为7章。在导论部分中,作者对日本外交政策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学术回顾,他认为学界之所以出现了关于日本外交政策的不同观点,主要是因为各自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差异。作者比较了国际关系三大流派对于ARF的解释,认为对于ARF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理论,而是应该通过国际、国内与个人三个层次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而且对每一个层次应分别选取适应的理论模式。作者认为这种“折衷的分析”(eclecticanalysis)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都不可能充分揭示日本对地区安全多边主义的政策以及观念的变化”。(第12页)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第1、2章,该部分论述了从1989~1993年,即从冷战末期到东盟地区成立之初这一段时期,日本对ARF政策的起因与态度;
第二部分是第3至第7章,该部分论述了从1994~2005年期间,日本在东盟地区论坛中多边外交的具体执行情况;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该部分对日本外交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并在比较三大理论流派对ARF解释力的基础上,肯定了折衷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尽管该书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比如作者从日本的国家利益,以及日本政府对亚太安全的理解出发,把亚太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归结于某些国家的过分“自助”行为,但是本书仍然为我们理解亚太地区多边机制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现总结如下:

  第一,日本在亚太多边安全机制建立中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的研究与报道似乎都忽略了日本在亚太多边安全建立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日本在冷战后不仅是亚太多边安全机制建立的积极倡导者,而且在ARF的发起与建立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作为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东亚国家,日本不仅首先响应了新加坡的倡议,而且说服了向来对亚太地区安全机制抱有戒心的美国,使之转而支持ARF的建立。可以说没有日本的斡旋,亚太多边安全机制有可能会出现得更晚。

  第二,亚太多边主义的困境。

  尽管多边机制具有表达善意、消除误会、增进互信的积极作用,不过从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走向来看,其多边主义外交理想的破灭和现实主义外交立场的回归更充分说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存在困境。首先,东亚国家在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之间的取舍上,明显倾向于前者,国家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对立的国家利益,如领土纠纷、历史问题、意识形态等,各国很难在上述领域实现和解与妥协,因此,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仍然被很多学者称为“无政府状态的典型”。其次,大国关系超越了地区安全机制的作用。从东亚国际政治现实来看,ARF对于本地区的安全问题,如朝核危机、南中国海争端、南亚核危机,甚至包括东盟内部的东帝汶、缅甸问题都束手无策。现存的ARF多边安全机制尚不能为东亚提供真正多边合作下的安全,事实上,大国之间的权力平衡才是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正如文中指出,“大国关系对ARF的成功与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而ARF则只能发挥一些“边缘性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东盟 日本 看多 困境 主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