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大用:公共危机与个人

发布时间:2020-06-1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主讲嘉宾: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同学们,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邀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对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它与个人关系的一些认识。我是今天下午从北京坐飞机赶过来,北京离这里将近两千公里,这么快的时间能够赶过来,这是现代社会的方便之处,我一会儿也会讲到,也是现代社会危机容易扩散的一个很重要的新条件。

  为什么我要讲公共危机与个人呢?去年三月份,应广东省委的邀请,在广东省委中心组的学习论坛上我做了“关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公共危机及其管理”,主要是面向政府官员。这次我接到广东省社科联的邀请,知道岭南大讲坛要面向很多学生,以及一些公众进行演讲,因为对象不同,所以我要讲一些个人与公共危机的关系。

  第二个方面需要说明的,通常把公共危机理解为政府通过一定的机构、一定的制度来对发生的危机进行处理、平息事态、恢复秩序,但是这是一个一般的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我要讲到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任何一种危机管理,其实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离不开公众个人,没有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的参与和合作,公共危机的管理也很难顺利地完成。

  确定这个题目的第三个理由,我在2003年曾经参与主编和主持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关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风险丛生的时代,加强公众的危机教育,或者说风险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做了一点研究,虽然是初步的,但是愿意跟大家分享,使大家了解一些关于公共危机的一些危害、特点、趋势,以及危机当中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办。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我把今天的题目定为“公共危机与个人”。

  作为个人如何认识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

  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作为个人如何认识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这里会涉及到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些概念,当代危机的客观性以及它的主观性,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存在的危机和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危机。第二个问题,讲一下个人如何认识自己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我要强调的是,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是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三个问题,公共危机的个体根源与管理公共危机的一种思路。整个演讲的主题,就是通过缓解个人危机来防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围绕这方面展开。

  

  什么是公共危机?

  

  个人如何认识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呢?这里有一些简单的概念,不要求大家详细的了解,但有一个初步认识。公共危机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一个人濒临生死之间,后来沿用到其他领域——个人家庭危机、政府危机、金融危机等等。危机在词面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危险的根源,另外是指危机发作的一种状态,面临着一个特别严重的关头。这样,危机也就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公开爆发,还有一种是没有公开爆发。

  公共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威胁到社会大众生产生活秩序,乃至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事态。这里讲公共危机,实际上有两个前提,它不等于个人危机,比如说个人因为失业、因为生病、因为家庭夫妻不和,或者家庭突然意外事故,都可能导致个人或者是家庭危机,但是没有造成公众范围内的影响,还是属于个人的范畴。公共危机不等于个人,或者是某一个企业、某一个组织内部的危机。

  但是这里关系也比较复杂,个人由于家庭的原因,或者其他的挫折,造成了一种反社会的情绪,也可能促发公共危机。一个企业如果破产了,一大批职工需要安置,引起群体性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公共危机。公共危机不等于个人危机,或者一个组织的内部危机,但是他们也有关系。另外,我们讲公共危机,是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超过民族国家范围之外,也有很多国际性的问题,比如说气温如果再上升一些,海平面也会上升,一些岛国就会淹掉。跨国的危机,不是今天研讨的范围内,但是一个国际性的危机也有可能引发国内危机,国内危机也有可能造成国际的影响,比如说2003年的非典,造成很大的危机影响,还有刚刚过去的西藏骚乱,也在国际上引起非常大的影响。这次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北美国家,对中国其实都是一边倒的声音,他们的媒体有一点肆意歪曲、颠倒黑白,已经造成了一种很大的反对声音,对我们的奥运圣火传递造成影响。

  

  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和特点

  

  还有公共危机事件。危机本身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潜在的,还有显在的,已经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例如今年发生大雪灾、西藏骚乱等,公共危机事件是已经发生的,对大众生产生活造成威胁的一种事态。

  现在面临的公共危机事件有很多类型,学术界也有一些划分。最简单的划分,由自然原因造成的和社会原因造成的,自然原因造成的比如说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有今年年初的大雪灾等。有人类社会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说社会骚乱、战争、恐怖袭击等等。但是在现代社会里,要严格区分哪一种危机是纯粹自然原因导致的,或者是社会原因导致的,也会比较模糊,比如说美国的飓风袭击,跟它的防灾体系非常不力,也是相关的。还有像今年年初的南方大雪灾,其实已经有很多反思了,它不仅仅是一次天灾,有没有体制性的因素、有没有人的因素,现在看来这些方面还得继续反思,但是我个人认为跟我们的电力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反应的敏捷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体制性的反应迟钝,也是有关系的。

  对于人类自身原因导致的各种公共危机,有人就进一步地区分,比如说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像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露。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社会的技术非常发达,技术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风险。还有经济原因导致的,比如说金融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有现在中国股市,当然现在不能叫危机,但是大起大落,也是有很大社会影响的。还有政治原因导致的,由社会纠纷和冲突所导致的。不知道同学们知道不知道,前几年几起很重要的群体性事件,比如说安徽池州骚乱事件,还有就是重庆万州的骚乱事件,包括河北定州的冲突事件,很多都是由于群众性的纠纷,包括一些利益纠纷引起的。还有由于社会心态等等原因导致的。社会危机的类型有很多,看你拿什么标准划分了,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危机,都有共同的特点。

  大体上危机有这样的几个特点:突发性、易变性、危害性。危机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在不知道的时间、不知道的地点、不知道的条件下突然发生了,比如说非典,比如说大雪灾,当然一开始也是有预报的,但是演变成大规模的突发事件,也是很难预料到的。另一方面,危机尽管是突发性的,但是它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意义上讲危机也是可以预防的,我在后面也会讲到。危机的易变性,也就是危机一旦发生,它的演变往往是不确定的,比如说非典,由于一些个案,造成那么大的危机,大家一开始也不是那么清楚。危机的演绎、变形,实际上是造成了危机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危机的危害性方面,任何一个危机一旦演变为危机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包括物质财产的损失,甚至生命的损失。这些都是有形的,还有一些无形的损失,心理层面的,比如说美国的“9•11”袭击,对美国公众心理上打下的烙印很深,留下一个创伤。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它与我们现代社会的条件是密切相连的,我们现代社会面临什么样的条件呢?第一,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我不详细展开讲了,比如说非典事件,如果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不容易传播开,也不可能演变为那么大的危机。另外,全球气候的变化,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恐怖主义的袭击,还有社会的各种紧张和冲突等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共同的特征。

  现代社会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公共危机事件,因为一旦发生,造成损失的概率很大,而且造成损失的价值量也是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现代社会是一个一体化的社会,比如说像我们国家城市和农村,由于交通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高度联系在一起,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在非典期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控制人员的流动。

  另外我们这个社会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各个国家密切相关,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件就可能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我们这个社会也开始在物质上越来越丰富和发达,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社会,发生一场天灾的话,造成房子的损失,价值就不会很高,但是现代社会,这种损失就可能非常大了。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存在着一种滞后现象,在社会学上有文化堕距的概念,是指什么呢?是指社会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观的层面,发展、变迁的速度不一样,通常物质技术层面的变化要快于制度的变化,而制度的变化要快于价值观念的变化,由此就会造成各个部分的错位,导致很多问题。我们很快进入了现代社会,我们很难想象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这三十年中国的变化,这个变化非常之大。社会在物质层面变化这么大,但是不意味着我们的观念和制度安排都能够跟上,所以这中间会有一个差距,往往导致我们应对危机的时候可能准备不足,比如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去年才出台了一部法律,这是在非典之后我们的制度建设进程加快的结果。

  

  危机的两面性、危机集中存在的几大领域

  

  在现代社会一方面公共危机频发,另外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研究危机、推动危机管理的改进,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广大公众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家要着重了解的一点是,尽管目前是危机频发的时代,但还是要认识到危机的两面性。首先看一下危机的真实存在,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屡屡发生的状况看,其实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和冲突,人类社会正是在挑战各种危机,应对各种危机的基础上不断向前迈进的。我们国家从七十年代到现在,这三十年的时间,我估计在座同学可能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但是这三十年我们有着亲身经历,觉得有几个大的变化,社会学上讲就是大转型。

  第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在社会形态上,从总体控制型的社会向多元开放型社会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社会实际上政治、经济、社会高度统一,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里的单位制、农村里的人民公社制,那时候社会成员自由度非常小,我们小的时候一个村庄的人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没有基层组织的介绍信,你就寸步难行了。今天这个社会完全不是这样了,你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是高度自由的。

  在资源的配置方式上,我们这个社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是计划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社会成员依赖于你所处的单位、所处单位级别的高低来获取社会资源,改革开放之后,实际上中间也有一段曲折,但是最终基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们国家已经是客观的事实了。

  另外,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原来那个时代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是农业占的比例非常高,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由以农业为主基本上走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社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减少。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整个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各种新的企业类型、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出现。

  在城乡结构上快速的城市化,使得我们生活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八十年代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的,但是现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大概是40%多。八十年代我们到北京上学,很少有流动人口,但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好像一夜之间增加了很多,到现在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甚至向农村蔓延,要征地、要拆迁。一个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角色变化,要适应城市的生活,要在城市里找工作、受教育、要有住房,由此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五个方面是社会控制方式上的转变,原来主要是以行政为主的社会控制,现在是多元控制方式并存。在价值观念上,在原来那个时代是集体主义,强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尽管现在我们依然提倡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但是这个社会确实出现了一种文化趋向,这种文化趋向就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很明显地是跟传统时代的价值观念不太一样了。

  这样的一个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社会转型过程,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个基本背景,我们国家的人口规模非常大,小平同志曾经讲我们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13亿人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更少。我们要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像西欧、北美这些国家,它的借鉴意义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可能相当于整个欧洲国家的劳动力。(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还有我们国家的环境基础非常薄弱,别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很快,物质财富增加很多,这些都是自然资源转化的结果,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我们向自然排放了大量的,在一些地区甚至是超过环境自身容量的一些废弃物,造成了环境污染。

  在整个社会大转型的基础上,在基本国情的背景下,我们这个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者研究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益群体的变化,说起码可以划分出四个群体,一个就是绝对的受益群体,一个是相对受益群体,一个是相对受损群体,一个是绝对受损的群体。利益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利益关系的调整,有人获得利益,有人失去利益,当然有一些人可能对这种观点不太认同,认为改革是大家都获益,也可以这么说,但是获益的程度确实不一样,我后面会有大量的数据说明,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后来小平同志说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而且是工人阶级当中先进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中国的社会阶层,是社会学研究非常热点的问题,现在是越来越多样化了,而且阶层之间的差距,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都越来越表现的明显,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实际上是注定影响这个社会的未来走向。

  在大转型的背景下,在人口环境的制约下,导致我们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现在我们的能源问题是一个很大问题,我们的资源问题也很大,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些都成了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在快速地进入现代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各种危机频发。

  我个人的判断,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突发事件,很有可能集中在这几个领域。

第一个领域就是自然灾害,中国是多灾国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未来灾害所导致的危机可能更多;
还有就是劳动关系领域,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组织模式的变革,导致了我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最初是致力于解决、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但是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没有预期到的问题。现在在国有企业、在私营企业,都有着劳动关系紧张的问题。

  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这是完全可能的。现在中国社会实际上面临两种流行病,一种是传染病,一种就是现代社会的现代社会病吧,例如肥胖症、高血压等普遍增多,但是传统的传染性疾病有的一直存在,有的在死灰复燃。这与我们快速城市化,人口大量聚集,卫生习惯改变滞后,以及我们控制疾病的手段有限等等都是相关的。

  第四个领域,也是很重要的领域,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征地拆迁都有可能会导致很大的利益摩擦,由此引起各种各样的突发性事件。比如说一个村庄的地被征了,由于利益分配的原因导致群体性冲突,这也是各个地区一些突发性事件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说河北定州事件。

  第五个领域,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公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越来越突出。公众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由此出现了环境污染的纠纷,以及由这个纠纷引发的突发事件,在东部地区最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在未来的中国,在自然灾害方面,在劳动关系领域、在公共卫生领域、城市化过程中的征地拆迁、环境纠纷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有一些事件可能会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好的话。  

  我前面所说的是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存在着导致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也就是危机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确实是增多了。可是西方有一些学者已经指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风险,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是现代社会对风险的认知、建构,造成了一种好像是危机无处不在的社会氛围。

  现代社会,或者是我们正在走向的现代社会,为什么人们那么关注危机现象?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者、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科学家都很关注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这也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相关的。这里我简单地讲一下,这种概括不一定全面。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世俗社会,跟传统的社会是不太一样的,传统社会发生天灾人祸,出现各种突发性事件,往往被看成是自然界,或者是上帝,或者上天对人的某种惩罚,人们对突如其来的事情,也就是逆来顺受、认命。但是在一个世俗社会当中人们不是这样,人们说我们要组织起来,我们要挑战这种危机,特别是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国家要提供安全保障,如果不能提供安全保障,国家就没有发挥作用,很多事情都是国家、政府出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危机的关注,把危机当成一个可以处理的对象,跟传统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次,现在我们正处于科学社会,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说过,“如果给我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人们对科学技术甚至有了一种崇拜,但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大家又感觉到它是那么不能离开,但是同时又是那么不能解决问题,像2003年非典之后大家总结的那样,抗击非典不仅仅是靠技术,现代技术还没有发明出能够治好非典的药品。现代社会很多所谓危机也好,所谓风险也好,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被发现的,比如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宇航员从太空看过来,我们地球是悬在空中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怎么可能发现呢?还有就是行星可能撞击地球,那就有科学家提出可以用导弹打下来。还有比如说原来就存在的疾病,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和危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了它的存在和风险。

  一方面我们的科学技术在进步,它有很大的好处,越来越明确了我们人的位置,我们所生活的外部环境是怎么样的,但是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增加了一种不确定感。有人说人类知识的进步就像是不断扩大的圆圈,圆圈越大表明占有的知识越多,但是面临的不确定的未知的边界也越大。科学技术进步到今天,确实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未知领域。但是很多人相信,通过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进一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但是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没有完全揭示本质之前,实际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伴随着对不确定因素的发现和建构。

  我们面临的也是一个开放社会,我们相对于传统社会,甚至相对于不太远的传统社会——1978年之前的社会,我们的信息是高度开放的,我们的新闻报道相对来说比以前公开得多。由于我们对信息不再采取封锁的态度,而我们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借助于现代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非常快,一个地区一个人群面对危机的不确定感,迅速会传播到全世界,所以有一句广告语“世界就在你的眼前”,美国州长的招妓丑闻、香港的艳照门事件,虽然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信息很快铺天盖地,大家都会知道。尤其是各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始终是在追逐这些新闻事件。我们处于信息传播非常便捷的社会中,其实信息便捷传播也是建构我们危机的一个因素。

  我们也处于一个变迁的社会中,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国家正在进入现代化的历程,正如早期的欧洲北美国家一样。现代化它有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一旦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这个进程想要停止下来恐怕很难。所以有时我会说,现代化意味着人类走向不断求新求变的旅途,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社会中去。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社会变化是一个本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和不确定感,面临着生活的高度紧张,总是面临新的情境、新的任务、新的未来,相对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化缓慢的社会是很大的区别,人们对于危机、不确定的关注,也就有了一种心理基础。

  现在我们也是走向富裕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求安社会。以前我们很穷,现在中国人多少都有一些自己的财产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很多指标来看,我说的是指平均指标,虽然掩盖了很多问题,但是从平均指标来看,我们的人均收入、人均拥有资产都在增加。在一个物质财产迅速增加的社会,人们是求安定的,所以现在一些人烧香、拜菩萨,相信算命、占星座,其实都有谋求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和认知的一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保险业在我国发展非常快,1992年我做社会调查时,人们谈到买保险都很忌讳,没有想到现在保险业发展这么迅速,这反映出人们对风险的关心,愿意支付一些现期的金钱购买未来的平安。在大家都是求平安的社会当中,对于变化、对于不确定、对于各种各样风险,都是高度关注的。

  在此意义上,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个主体共同建构的现象,这里建构的主体包括专家、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在他们研究的过程中,总是发现了各种可能对人类社会、对当下的社会进程造成威胁的种种因素,他们披露出来,经过媒体的传播,在公众中造成影响。媒体总是捕捉各种各样新奇的事件,关注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还有政府出于防止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考虑,也在不断的增强机构的建设和制度的建设。整个社会公众在进入这么一个社会之后,有一个对于风险的自觉关注。所有这些主体共同的建构,加剧了危机的社会氛围。前面我们说到危机是客观存在,在数量上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主观建构的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危机的社会建构过程。危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为一种对现代社会面临风险的主观上的认识,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危机具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也有一种主观建构的层面,所以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于公共危机,或者各种类型的危机,都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过于轻视我们社会当中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那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社会当中面临的一些危机,它已经非常突出了,刚才我强调了几个领域都有可能演变出一些危机性的事件。有一些危机有从局部向整体发展的趋势,也可能对我们国家造成更大的伤害,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更大的伤害,在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不能轻视危机,要高度重视危机,积极化解它,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如果过份夸大危机,危言耸听,可能也是错误的。我们国家各种各样的危机在整体上其实还是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包括劳动关系、环境纠纷、征地拆迁等等,都还是利益调整上的矛盾,还是在我们的制度框架内可以解决的。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些危机,它也有一些体制上的根源。我们在危机管理的实践上表明,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危机应对体制是不太灵活的、不太快捷的,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

  这是我强调的个人怎么认识公共危机。下面关于危机管理与管理危机,我不再详细讲了,因为这主要是针对政府官员的,他们应该了解到的。但是要强调的是,危机管理和管理危机是有区别的,危机管理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有很多种的模式,但是没有那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实际上任何一种公共危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我在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时候又发现它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是存在的,哪些要素呢?比如说危机发生时,作为危机管理人员要有判断力,要能够迅速决策。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一旦危机发生,作为基层官员,首先就是盖住,盖不住的时候往上报,一层一层报到中央,中央在决策布置控制时,危机已经变得很大了。要及时处理危机,在危机处理的时候信息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整合的危机管理、资源投入、机构与制度建设、洞见与观察力都很重要。

  管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区别,管理危机很大程度上强调对整个社会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管理,或者说我们社会日常的危机管理的工作,也就是从预防危机到反思预防危机的循环。

  前面讲到了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些知识,特别强调了公共危机的两面性,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和主观的建构性。

  

  公共危机中的个人角色

  

  第二个问题,公共危机中的个人角色。

  很多人把公共危机中的个人看成是被动的受害者,当然了,我们注意到在一些危机事件中,一些人就是危机的制造者,比如说恐怖袭击。但是对大多数危机事件来说,个人在其中实际上存在着多种角色,主要的角色是两种类型,受害者与施助者。在危机中如果把个人看成是受害者,很容易陷入恐慌,集合行为理论强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行为还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成为本能行为,情绪失控,简单的模仿别人,责任分散,导致一窝蜂的集合行为,这样实际上加剧或者加大了危机的损害。

  危机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其实都有规范性压力,比如说球场两个球队在比赛,因为裁判吹了黑哨,有人提出打裁判,或者扔瓶子,结果导致混乱,第一个做出动作的人就有示范性的压力。还有像美国“9•11”这样大的事件,公众实际上没有陷入很大的恐慌,如果放在我们国家,可能造成的损失会更大一些。危机中的个人首先做出帮助别人的行动,树立规范,产生示范性的压力,引导大家都从事相互帮助的行为,实际上就缓和了危机。

  这样我们在危机当中可以看到个人行为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由于个人行为加剧危机,另外可能由于个人行为缓和危机,怎样促进个人的理性行为缓和危机,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比如说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老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与这是有关系的。公众彼此不信任,公众对政府不信任,就会加剧混乱行为。

  

  危机教育的重要性

  

  危机教育对于促进公众在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保持镇定、理性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讲到危机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扩大公众对于危机的认知,克服两种极端的倾向,哪两种极端倾向呢?一种就认为我们很平安没有任何危机存在,还有一种认为我们社会到处都是危机,以至于谈危色变。如果平时的危机教育开展的比较好的话,就可以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2003年非典、2004年禽流感相比,03年非典造成的社会恐慌远远大于04年的禽流感,当然禽流感是不是相对危害性比较小一些,这很难说,但是起码大家经历非典事件之后,有一个了解与认识危机的过程,从而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危机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除了防止公众恐慌,也可以促进公众的合作,而公众的合作是我们应对危机,是政府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的重要前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加强危机教育,其实可以让我们反思整个社会的进程,我一向认为社会在走向现代,现代化是一个客观进程,现代化本身是中性的,对一部分人是好事,对一部分人是坏事。你加强风险的教育、危机的教育,可以让大家更加以平常心来看待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是陷入某种迷信,某种对未来过于乐观的状况。其实在西方社会当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技术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开始关注对科学的反思。我们现在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方面,还是做的很不够的。

  

  公共危机的个体根源与管理公共危机的一种思路

  

  第三个问题,个人危机与公共危机。

我们社会频频发生的公共危机,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与我们很多社会成员在个体生存状态方面面临着危机密切相关的,个体危机的积累、相互影响,从而扩大公共危机发生的概率。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在不断走向现代、不断走向富裕、不断走向发达的进程当中,个体面临哪些危机呢?

  

  个人危机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个是个人的生存危机。简单讲一个数据,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也就是不给钱就不能活下去的人,城市是2200万,这是大数,农村是3400万,加起来就是5600万。昨天看到新闻,国家准备把贫困线提高一点,提高到1300块钱,这样我们贫困人口增加到八千万。虽然我们国家发展相当快,但确实还存在相当的贫困人口。另外去年以来物价上涨比较快,还有一些地方环境条件恶劣,人们为了生存破坏环境,生存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也是很严重。

  第二是个人生活机会危机。首先是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找到一个工作,就可以使你生活下去。但是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失业率是百分之四点多,实际的失业率还要高。我们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的劳动力达到五千万人,而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四千万个,这里有一千万个缺口,就意味这很多人不能工作。还有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现在一些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但是毕业以后就意味着失业。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他们到城市里也要找工作。复员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安置还好,现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了,安置面临困难,如果安置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进一步说,即使你就业了,你的就业工资水平也不是很高,现在有人打出广告,“零工资就业”,我不要工资,你就给我一份工作,当然这可能是有广告的意味在里面,但是统计表明,在十一五期间劳动者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下降的,资本所得是上升的,这是2008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所透露出来的数据,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期末13.3%下降到十一五期末的11%,而相对的企业盈余从原来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6%。这是说明劳动者的收入在下降,资本所得在上升。这也表明你即使就业,你可能获得的份额也不是那么高。

  第三个个人的生活安全危机。最基本的就是社会保障不足,其实社会保障在我们国家不断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们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城乡差距那么大,地区差距那么大,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难度非常大。我们国家现在在社会保障中覆盖率最高的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现在覆盖到的城镇单位职工是2亿人,但是我们城镇有2.8亿从业人员,有4.2亿在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7.6亿全社会从业成员,按照全社会的从业人员来说,只有2亿人覆盖了,还有5.6亿人没有覆盖,相当一部分农民是没有养老保险的。还有,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八千万人,医疗纳入保险体系的只有1.2亿人,社会的看病难、看病贵,其实跟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有关系的。

  第四是个人的相对剥夺感和精神焦虑。我们这个社会暴富与贫穷、挥霍与求生是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有的人吃一顿饭可能花几十万块钱,有的人可能馒头加咸菜还是很难得。而且在社会当中,有时候鼓励一种投机的倾向,去年的股市是牛市,让很多人赚了很多钱,但是实际上股市有很可能赚钱、也有可能赔钱,在股市非常红的时候,很多人心理不平衡,不愿意上班都愿意去炒股,人们想辛辛苦苦上一年班可能是两三万块钱,但是炒股可能赚很多。我们且不说其他的,这样就造成了相对的心理不平衡。

  我们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在财富分配方面非常突出。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和财富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比如说十个人每一个人一块钱,基尼系数就是零了,绝对平均,如果一个人得到十块钱,其他人都没有钱,基尼系数就是1了。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从七十年代的不到0.2,到现在的0.45到0.48之间。有的调查反映的这个数据更高,超过0.5。由此,我们社会当中财富和收入分配是日趋不平等的。还有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的全部财产45%,最低收入的10%的人只占全部财产的1.4%。20%的城市居民拥有家庭的金融资产是占到了66.4%。在最低的20%人口当中只占有金融资产的1.3%。这样还不考虑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单位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都存在。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当中,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在社会阶层地位方面认为是中层的只有30.6%,不但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甚至低于巴西和印度,有九成多的居民都认为自己属于中层及中层以下的人员,当然这个调查数据可能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中国人一般都愿意往低里说。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剥夺感更为强烈,河北省社科院曾经在石家庄有一个调查,主要是调查下岗失业、进城务工农民、效益欠佳的企业员工,70%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意,76%的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有强烈的被剥夺感,76%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某种精神焦虑,在社会地位方面有78%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这种相对剥夺感是导致人感觉社会不公,自己应该得到的没有得到,这些都是滋生危机的社会基础。

  第五个是个人社会适应困境。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个变化是如此的迅速,导致人们的角色适应非常困难。我们很快从乡下人变成一个城里人,很快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也有可能从穷光蛋变成有产者,也有可能从富有者变成破产者,造成心理的伤害是同样的。一个穷人变成富人,以为他是非常幸福,其实也不一定,也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包括大学生,原来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大学生还是挺好的,天之骄子,但是现在上一个大学,其实也是社会精英,但是好像没有那个时候的地位那么高了。在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角色要不断的调整,不断的适应这个社会,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不断的进行继续社会化。但是每一个人不都是能够成功的适应,有的人能够很快的适应这种变化,有的人就不能适应,不能适应了以后怎么办?在西方社会进入现代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机制——宗教,还有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是帮助不能适应,或者适应能力比较差的人能够适应社会,发掘自己的潜力,实际上是调和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帮助个人适应社会,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国家传统上也有一套机制,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有一些方面确实在方式上、内容上都需要一些调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一个新的任务,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你看,已经把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这个层面上来说了。全国现在有几百所高校有社会工作系,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但是核心的问题在哪里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专业的问题特别突出,在学校里学了几年,到社会里处理一个纠纷、帮助一个人,根本不懂,不知道怎么弄,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现在是从学校推向社会,这里面还有很大的问题。

  第六个是个人价值危机。在这么一个变化的社会中,在个人感觉到很多的不确定性的社会当中,有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就会迷失自己,不知道我是谁、前途在哪里、将要干什么,所以有人是跟风,别人干什么我干什么,跟着感觉走吧。有少数人就变成了自我膨胀,拜金主义,或者是纯粹的消费主义,甚至是崇尚迷信、陷入绝望,一个极端的表现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障碍者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有一个研究,说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危害性的疾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中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自杀人口占世界自杀人口的1/4。精神病或者精神障碍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原因。

  与以上几个个体危机相对应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共危机,或者是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正在出现一个新的倾向,“无直接利益冲突”导致的危机事件,可能这个事件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跟进得非常快,这些可能都是源于个人心理上、生活上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压力,导致他一有机会就把压力发泄出来。

  

  如何缓解个人危机防范公共危机?

  

  在此,我提出一个思路,通过缓解个人危机防范公共危机。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从实的层面去关注民生,也就是十七大所讲的推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到一些主要的方面,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中央文件说了很多,我谈一点个人的体会。教育其实核心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问题,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确实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十七大报告就讲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为在现代社会,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是被认为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机制。另外就是教育的质量问题,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工具取向教育,从小学中学开始是应试教育,到现在大学教育也存在工具取向,大学一天到晚能够给学生提供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多少老师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学生身上,有多少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关于就业其实很重要的就是两条,劳动关系怎么样在现阶段,既要保护广大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促进投资者的积极性,这是很难处理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如果说因为新劳动法在实践中某些条文的限制,很多企业撤资,不再投资,对促进就业也是不太好的。所以怎么样在坚持大的方向的基础上,坚持保护劳工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践中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是需要继续研究的。另外是鼓励创业,找工作还是给别人提供工作,(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洪大 危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