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 在对高校教师的人性假设分析的基础上,将激励理论运用于高校教师管理中,树立“以师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客观、公平的教师考评体系,是激发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障,对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是高校教师管理取得实效性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 激励理论;人性假设;管理理念;激励机制;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14-04
  A Study on Management Idea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ers: based on Hypothesis of Hu-man Nature//SUN Zhifang, GU Shan, DU Xinan, LI Changqing, GAO Fenglou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ssumption of human nature of college teachers, the author applies the modern motivation theory
  to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ts up a
  teacher-centered teacher management concept, constructs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establishes objective and fair teacher eva-
  luation system, Is the source of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school has a catalytic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and system security.
  Key words incentive theory; human hypothesis; management philo-sophy; incentives; teacher management
  1 前言
  高校教師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人力资源,是高校教师管理的核心。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当前发展和内涵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要求,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完善教师聘用方式,优化教师队伍,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性假设理论认为,人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是有动机的,并且取决于人的观念和需求。所以要了解人的行为动机,进而把握人的行为,就必须对人的观念和需求进行研究,对提高管理绩效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当代高校教师管理中,灵活运用激励理论,创新现代教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学校和教师达到“双赢”的有效方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管理中受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立意基础。
  2 人性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性假设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在1960年发表的《企业中人的方方面面》中提出的观点,指出人性是可以发展的,并按人性假设把人依次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经济人”认为,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是人行为的诱因;“社会人”认为,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是激励人行为的基本因素,是人工作的意义;“自我实现人”认为,人的需求依次分为低级需求和高级需求,需求的满足也是依次由低级到高级逐渐达到满足的,但由于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因此,人能自动地将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复杂人”也认同这一点,同时还认为,人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入职动因和目标均不相同,人的需求具有差异性,是复杂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对组织的不同管理方式做出相应的选择[1]。
  3 管理中的教师人性假设
  教师人性假设的错置 教师由于掌握着比较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着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因此被视为特殊群体,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贴上“不同的标签”。 教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神”,在我国现代价值体系中被视为“完人”,在教育管理者眼里被视为“超人”。无论是“神”“完人”还是“超人”,都是对教师进行的唯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是对教师本性的歪曲。若不能对教师的人性进行准确定位,就会对教师职业进行价值误判,从而误导教师对自身和教师职业做出误判、产生错位,久而久之,就会使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疲惫,进而影响教师的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人中普通一员,首先是“人”,具有普通人的共性;其次才是“师”,具有特殊性,即“人者之师”。换言之,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师”,这是对教师的理性定位。因此,教师理应具有普通人的所有需求,并且具有达到满足的正当性。然而不同的是,教师在满足了自己的低级需求之后,还会有较高的社会需求和成就需求的满足感[1],因此,切不可以“人者为师”的特殊性取代“师者为人”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是对教师脱离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抽象的认识和定位,无形中会使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扭曲教育工作的本质。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机制 管理理念 当代 高校教师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