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因“试误”生智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语文课上我们却时常会忽略“试误”的过程,片面追求课堂表面的圆满,将错误或藏或掖,或轻描淡写,或一带而过,掩盖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故而,“错误”也有它特有的“精彩”之处。那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呢?在我看来:
  一、容“误”——万紫千红总是春
  “错误”与“正确”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出錯,是因为学生还不熟练,而“正确”IT是从“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正因为出错,才需要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探究、创新和超越。
  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轻易否定,对学生的积极参与予以肯定,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才会出现一幅“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充满生机的教育画卷。
  二、利用“误”——横看成岭侧成峰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特别是课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点拨,那是非常遗憾的。”课堂生成千变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意外,做点文章,做出名堂。
  1.借“误”,入藕花深处。
  [案例1]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山行》
  师:有些同学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写成了“深”。(板书“生”与“深”)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会写成“深”?
  生:我想,有白云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有个词叫“深山老林”,所以写了这个“深”。
  生:《寻隐者不遇》中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觉得这两个“深”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就写了这个“深”。
  师:那么,这里的“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生出的意思。
  师:如果你是大诗人杜牧,你觉得用哪个好呢?
  (思考片刻)
  生:我觉得还是用“生”好。因为,用“生”会让人产生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
  生:我也觉得用“生”好。因为,从诗中我们知道诗人顺着石径往山上望,看见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如果用“深”的话,他就看不见了。
  上例中的高明之处在于教授者不仅敏锐地洞察到了学生错误中隐藏着的价值,而且能根据这一错误资源,引导学生顺势比照“生”与“深”的异同,畅想“生”字背后所蕴含着的美妙意境,借着“误”点,入了藕花深处,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
  2.诱“误”,激起千层浪
  [案例2]苏教版第四册课文《台湾的蝴蝶谷》
  出示课件: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越过花丛,飞过树木,穿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生:错了,错了!
  师:呀,哪里错了?
  生:书上是“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木,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错在哪里了呢?
  生:花丛低矮,所以是“飞过”。
  生:树林比较高,小蝴蝶飞不了这么高,所以只能“穿过”。
  生:小溪是“越过”,“越”说明心情很急切。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其间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此例中,教师巧妙构思了一个“错误”,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总之,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敢于“出错”,才能在“试误”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言语表达的魅力,并自主生成属于学生自己的言语智慧。
  编辑 姚思雅

相关热词搜索:言语 试误 生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