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式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校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其内容包括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内容和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过程中面临传统教学观念、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阻力,需要社会、高校协调推进,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管理约束等综合手段,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应用型办学理念落实还不到位
  虽然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经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洗礼,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观念基本确立,但还远没有深入人心;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的势力仍是主导,尚处于自发探索阶段;学校尽管有强烈的转型愿望,但未找到突破口,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完善
  地方本科院校現行的培养方案仍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落到实处:大一统的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以及学校特色。
  3.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偏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各学校在人才引进上有过多的条框限制;另一方面,制度层面又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4.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仍不密切
  地方经济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并且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一是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二是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设置缺少灵活性,没有体现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削弱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与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5.产学研合作教育仍不深入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阻力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区。一方面,受到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追求“高大上”的传统培养模式在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层、教师中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人们虽然认可应用型人才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及良好的就业前景,但认为只有管理岗位才是好的职业选择,不愿意去一线或下车间。这些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应用型本科教育,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
  2.教师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国内知名高校,他们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术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畏难情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业务上,教学内容要实现由理论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教学方式要实现由讲授向实操演示的转变,考核方式要实现由单一闭卷到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转变;能力上,要实现由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变。
  3.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还不到位
  一是政府的分类管理还不完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层次分工迹象,政府也在积极引导高校分类发展,但不同类型的大学的功能与作用并没有被明确界定,同质化严重。二是来自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不具备“品牌优势”,缺乏“校友效应”,很难向社会传达自身办学的绩效信号;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必要的保障利益与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三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本身人事体制、岗位管理等还没有适应应用型发展需要,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和导向机制。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一)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进一步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两类知识、三种能力、四项素质”。“两类知识”即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三种能力”即较强的专业应用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四项素质”即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以及一定的文化素质。
  2.依据“优化、引进、合作”的理念,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导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原则,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一是优化。学校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模块,依托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模块课程比例,增加应用型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比例;优化课程体系,以超过教育部规定比例的5%为目标,加大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二是引进。学校要借鉴国内外具有先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高校做法,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与行业准入的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合作。学校要加大与企事业、行业合作力度,成立各专业培养方案指导委员会。
  (二)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龙头,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1.实行专业淘汰制度,优化专业设置

相关热词搜索:本科 院校 思考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