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一,关于虚拟经济

  

  我在以此为题撰写的前六篇论文里,对目前存在于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内涵均曾在不同程度上做过说明。考虑到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就这个问题所展开的讨论,我以为有必要在此就这个问题再做几点说明,供参考。

  综合前六篇论文的内容,关于目前存在于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我所说的虚拟经济,是对美国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展开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所谓"新经济论"所做的分析、批驳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批驳,在我就此题撰写的第一篇论文里就已经做过了。在那篇论文里,我曾指出,这种所谓"新经济"基本上是虚拟经济。[注1]当时,美国资产阶级学者正迷恋于"新经济论"。现在,随着美国这场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发展,"新经济论"的种种论点已经破产,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已经清醒过来了,承认"新经济论"不能成立。2003年2月6日出版的《电子商务时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新经济的神话》的文章,指出"新经济论者"所持的论据已为客观事实所粉碎,即为典型的一例。

  第二,一般地说,我所说的虚拟经济,是就其区别于物质经济、或曰实体经济的形态而言的。然而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交差的。一系列经营物质生产的美国公司同时经营虚拟经济;
而美国的巨型金融公司,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等,亦即金融寡头,它们既是虚拟经济的主要经营者,又控制着大量物质生产公司。

  第三,我所说的虚拟经济,主要指的是包括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而言的。这两大类虚拟经济,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种种金融眼生品交易与物质生产毫无联系,对物质生产有害无益。而股市交易则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双重性,既具有有益的一面,又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其具体表现,我在《五论》里已经说过了。[注2]

  第四,我所说的虚拟经济,又与泡沫经济有关。比如房地产属于实体经济;
但当房地产在金融资本控制下从事赌博,从而形成泡沫时,其泡沫部分就属于虚拟经济。

  第五,上述种种虚拟经济,均具有赌博性质。因此,我把美国的虚拟经济,又称为"赌博资本主义"。

  第六,与前几个阶段相比较,现阶段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变化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种种赌博,大都发生在金融领域,或者是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控制下进行的。因此,我把美国的"赌博资本主义"又称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其主要论点,我在《五论》也已经说过了。

  上述论点是否符合实际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金融状况,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美国发生和目前仍在发展的这场经济、金融危机说明,它们是符合实际的。

  我在前几篇论文里已就美国虚拟经济的状况做过说明。本文再就这个问题作些补充说明。

  先说物质生产萎缩。

  第一,是关于工作母机的消费。其基本状况如下:

  1997年:556000万美元;

  1998年:491000万美元;

  1999年:390000万美元;

  2000年:399000万美元:

  2001年:267000万美元;

  2002年:206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2002年的数字只接近于1997年的1/3。[注3]

  2003年第一季度,美国工作母机的消费总额继续下降。

  由于企业设备严重过剩,美国企业对工作母机的需求至少在2004年以前仍将处于萎缩状态,不可能上升。[注4]

  工作母机的消费萎缩,需求倒退,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美国物质生产的萎缩状况。

  第二,现在说美国的农业(包括畜牧业、渔业)生产。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可耕地和畜牧场面积十分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气候良好),农业本来是美国的强项,但近些年来也渐趋弱化,对进口的依赖一步步增强。这种趋势,从进口量在美国消费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里即可看出。从1980年到2000年,包括谷物( 小麦、 大米、 大麦)、肉类 (牛肉、 羊肉、猪肉)、鱼类、蔬菜、水果的进口量在全国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鱼类)竟达到60%以上。

  如果把工农业产品的进口加在一起,问题就更清楚了。

  从1997年到2002年,美国"实物产品"、即工农业产品的对外贸易逆产如下:

  1997年:19127000万美元;

  1998年:19665000万美元;

  1999年:24693000万美元;

  2000年:45242000万美元;

  2001年:42717000万美元;

  2002年:48435000万美元。[注5]

  第四,现在说美国的基础设施。

  先说州际高速公路。从1991年到2001年,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的运输量增加了37%,但新建高速公路的里程只增加了5%。因此,车辆(客运、货运)在公路上拥挤不堪,行驶迟缓。全国公路交通最拥挤的五个州是:加利福尼亚、马里兰、明尼苏达、罗得岛和华盛顿。在全国各大都市区域,以日计算,每五英里的州际公路中,就有两公里处于严重拥挤状态。[注6]

  全国中、小学校车也严重缺乏。一些学生要先乘船,走一段水路,才能抵达校车车站。一旦冬天河里冰冻,他们(她们)就不能上学。大多数男女中、小学生都祈祷降雪,以便使自己得以呆在家里,不去上学。[注7]

  再说铁路客运。担负着全国90%城市间客运任务的"全国铁路客运公司"(Amtrak),所有权属于美国政府,靠政府津贴维持经营。今年年初,该公司要求美国联邦国会增加拨款,以维持客运业务。但小布什政府为了增加军费,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在今年2月3日向国会提交的2004财政年度(从今年10月1日开始)联邦政府预算里,提出只给该公司9亿美元拨款。此数仅相当于该公司需求的50%左右。按照这个预算,该公司的长途客运业务将被大幅度削减,其中有些客运业务将被迫停止、取消。[注8]

  美国航空运输业,从2001年10月以来也处在严重衰败状况之中。

  由于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大幅度削减基础设施开支,其冲击波还涉及低价住房建筑、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设施、学校设施,等等[注9]为节省篇幅,此处不一一说了。

  现在说美国虚拟经济的另一面--金融赌博。

  先说包括套利基金在内的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我在以前发表的几篇论文里曾反复指出,这是一种规模最大的金融赌博。

由于这类交易一般属于暗箱操作,难以查清它们的交易总金额。就世界范围的金融衍生品而言,不久前曾经有过两个不同的数字。一个是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统计。它说,截至2002年6月底,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金额为151.6万亿美元。另一个是《行政人员情报述评》援引的美联储的统计。它说,这类交易的总金额在300万亿到400万亿美元。[注10]这类交易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并泛滥于拉丁美洲和东亚。就城市而言,则以纽约为主,伦敦次之。在纽约,则集中在华尔街。我在《五论》里曾经提到,截至2001年9月底,仅以华尔街为主的美国商业银行即持有总金额达52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

  现在又有了新的统计数字。据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督察官办公室2003年3月12日公布的统计,时间仅过去15个月,即截至2002年年底,仅美国各商业银行控股公司拥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即高达583万亿美元。其中,杰·普·摩根-大通银行控股公司拥有289万亿美元;
美利坚银行控股公司拥有125万亿美元;
花旗银行控股公司拥有100万亿美元;
其余69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为美国其他银行控股公司所拥有。[注11]对于这个统计,应当做三点说明。第一,它是由美国政府财政部主管货币的当局公布的,因而具有权威性。第二,美国银行业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第三,美国的金融赌博主要集中在银行业。这也就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在今天的确切含义。

  在这里,我以为有必要提及美国垄断资本的喉舌《财富》杂志最近公开发表的一篇重要文件。它是曾经在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任职、长期从事股票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著名投资银行家沃伦·巴菲特给他的股东们写的一封信的摘要。巴菲特的信件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做的分析及其结论。巴菲特在信里说:"金融衍生品交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像一座地狱,进去容易,要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巨大的利益驱动,金融衍生品交易双方在计价上都要从事欺骗。""近些年来,在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一些大规模的欺骗和近似欺骗行为已经发生。例如在能源和电力领域,许多公司的负责人利用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作为他们向股东们报告’巨额盈利’的手段。直到屋顶塌下,也就是到他们不能把这些金融衍生品变成现金以平衡公司的收支帐目时为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获得了大量奖金,分到了利润。在经过了很长时间以后,股东们才发现这些首席执行官们所报告的’盈利’是假的。"巴菲特在这封信里所做的结论是:"我们认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枚定时炸弹,是一种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论是对交易双方或者是对我们的经济制度,都是如此。"[注12]

  《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巴菲特这封信的摘要,特别是他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做的结论,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其他国家引起了震动。

  现在说这枚"定时炸弹"和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迄今为止已经造成的伤害。

  在《六论》里,我已经提到,由于经营大量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严重亏损,长期以来作为摩根财团金融核心的杰·普·摩根银行在2000年年底被大通银行兼并。美国历史悠久的金融巨头之一就这样倒下了。仅此一事,就已经充分显示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破坏性。这里要说的是:从2002年11月到今年2月14日,美国已经已经有16家银行因经营严重亏损而破产或被兼并。其中,位于南加利福尼亚的南太平洋银行,是一家隶属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今年2月上旬,这家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联邦政府主管部门封闭。因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只负责赔偿每笔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该行的另1000家小额存款户、存款总金额达3070万的居民存款已无法追回。另一家拥有几十亿美元资产的全国世纪金融企业公司,于2002年11月宣布破产,使大批存款户遭到严重损失。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对这家银行的经营状况从事调查。[注13]

  金融衍生品中的一种--套利基金,其破坏性也很严重。"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是美国大型套利基金之一,1998年9月濒临破产。"曼哈顿投资基金"是美国大型套利基金之二,2000年1月宣告破产。利珀公司是美国经营多家大型套利基金的公司之三,由于发生严重亏损,它不得不于2002年2月清理和关闭其所有套利基金。比肯山资产管理公司是美国经营多家大型套利基金的公司之四,2002年10月,它被迫宣布其所属套利基金亏损了50%的资金,濒临破产。曾任纽约市副市长的肯尼思·利珀经营的肯·利珀套利基金公司,是美国大型套利基金之五。2001年,该基金亏损47%,濒临破产,而利珀先生却向他的投资人虚报’赢利’8%;
他自己从中提取管理费4400万美元,由此引起法律纠纷。最近,纽约州最高法院命令此人向该公司的投资人退回他提取的全部管理费。[14]所有这些破产和濒临破产的套利基金,都要冲击美国的金融系统,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后者为了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套利基金,只能动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资金。这些资金,归根结底,是美国人民群众的血汗钱。

  目前在美国,还有一个"公共基金"的问题。美国"公共基金"分为两类,一类称为"零售公共基金",另一类称为"机构公共基金";
前者属于一些代理小额投资人经营股票的"公共基金公司",后者则由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与贷款协会经营。两者共拥有20万亿美元以上的金融资产。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两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由于损失惨重,投资者不断从这两类"公共基金"中抽出资金。根据最新材料,仅截至今年4月17日为止的一周之内,各大"公共基金公司"拥有的金融资产即削减了673000万美元;
各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与贷款协会经营的"公共基金"拥有的金融资产则削减了2253000万美元。据有关机构向全国100家大型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与贷款协会所做的调查,在这一周之内,它们的"公共基金"所得利润都下降了。如果按年率计算,美国规模最大的"零售公共基金"--忠诚基金公司(Fidelity),(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2002年的经营利润比2001年下降了39%。它负责管理的金融资产也已从2000年的一万亿美元以上降到2002年的7738亿美元。其他"公共基金公司"的处境也差不多,其中利润率降幅最小的也接近20%。[注15]

  由此可见,这枚"定时炸弹"和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金融垄断资本造成的伤害已经不轻。至于它们对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将要造成的破坏,就还需要时间。现在可以说的是:它们的爆炸迟早是要发生的。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迟早是要毁灭的。

  现在再简要地说一下美国股市的状况。

  从2000年3月10日到2003年3月12日,三年期间,以科技公司股票为主组成的纳斯达克指数坠落幅度接近80%,已经全面崩溃;
由500家大型企业的股票组成的标准普尔指数,其坠落幅度也超过了40%。[16]在此期间,由30家巨型垄断企业的股票组成的道·琼斯指数也已大幅度下降。就其总体状态而言,美国股市至今仍处于熊市之中;
用美国人的习惯用语来说,现在仍然"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仅此一点,就充分说明了美国这场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股市的全面崩溃,此事具有相当严重的性质。

  

  二,关于这场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2000年第三季度从高峰朝下坠落、开始发生危机以来,到现在已经两年另四个月了。那么,它目前是处于何种状态呢?

  答曰:这场危机仍处于继续发展的阶段。

  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美国两个权威机构有关这场经济危机目前状况所作的报告。

  首先是美联储。2002年12月19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向全国发表谈话,说美国经济仍然处于"疲软境地"(soft patch)。今年1月15日,美联储发表公报说,在它所属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提交的各自管辖地区经济状况的报告中,绝大多数使用的语言都是"萧条"、"疲软"和"受抑制"(subdued)状态。今年3月5日,美联储再次发表公报说,除里士满市和堪萨斯城以外,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与1月15日发表的公报一样,没有改进;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在上次提交的报告里,该行还说其管辖地区经济情况还好;
这一次报告却说,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普遍衰弱"(generally weakened)。今年4月18日,设在里士满市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布罗德斯发表谈话说,鉴于美国经济前景所存在的特别不稳定状态,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方面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注17]

  其次是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迄今为止发表的公报。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该委员会先后5次发表公报。它在2001年9月发表的第一个公报,宣布了这场"经济衰退"(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危机)的起始时间。它的第二、第三、第四个公报分别发表于2002年2月、3月和6月。在这三个公报里,它都说美国仍处于"衰退"中,不说"衰退"何时结束。现在要说的是该委员会2003年1月15日发表的第五个公报。在这个公报里,该委员会说,2002年的美国经济仍然处于萧条(sluggish)状态;
要对这场"衰退"作出结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注18]到现在,将近4个月又过去了,该委员会仍一声不吭。也就是说,它认为美国经济目前仍处于"衰退"中,何时到达谷底。还需继续观察。

  上述两个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对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目前所处阶段的评价,归结起来是一句话,即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前景难测。

  第二,工业生产持续下降。

  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包括工厂、矿山和公用企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2001、2002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01年的降幅为3.5%,2002年的降幅初步统计为0.6%。

  在美国,工业生产连续两年下降,为1974-1975年以来的第一次。

  同样是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美国工业生产在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下降。今年3月,工业设备利用率降到了2001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即74.8%;
其中工厂的设备利用率降到了72.9%,即降到了1983年5月以来的最底点。[注19]

  在美国,工业生产及其设备利用率如此显著下降,充分说明了这场经济危机是在持续发展。

  美国工业的主体是制造业。美国垄断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在世界飞机制造业中处于显赫地位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其险恶处境尤为突出。2002年,波音公司生产的喷气式飞机已从2001年的800架降到400架;
2003年,该公司出售的飞机将从2001年的527架降到280架左右。2002年,为削减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争取盈利,已经解雇了30000名职工。此举并未能使该公司走出危局。最近,该公司宣布:2002年的净利润金额从2001年的28亿美元降到49200万美元,2003年将继续下降;
并将进一步解雇职工5000人,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解雇1000人。由于美国目前正处于一场严重的航空业危机之中,加上主要由波音生产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久前坠毁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调查,使该公司的处境雪上加霜。面临这场危机,公司高层领导机构正在从事改组。公司卫星制造系统的负责人最近已被迫辞职。这家巨型垄断企业究竟何时能转危为安,目前尚是一个未知数。[注20]

  此外,由于竞相降价或打折扣出售,以及为顾客提供优惠贷款,包括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贷款,等等,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也在显著下降。即使如此,2003年第一季度,汽车的销售量还是明显下降;
其中仅2月分就下降了6.5%。随着销售量下降,全国汽车生产也随之下降。今年3月,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下降了1.8%。现在,通用和福特汽车制造公司都在竭力压缩开支,其中福特公司今年将削减开支20%。这意味着,它们将进一步解雇职工。汽车制造业的这种不景气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扭转。《财富》杂志最近发表题为《这场暴降(slump)将持续多久?》的文章指出,按照第一季度的平均降幅计算,美国汽车制造业今年全年将减产100万辆。[注21]

  第三,高科技产业及其研制基地持续衰落。其具体表现如下:

  (1)各种企业继续削减科技投资。据美国联邦政府商业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在2000年以前的20年间,美国企业逐渐大量盲目增加科技投资,平均每年增加科技投资11%。随着科技设备严重过剩,这种投资从2000年3月达到高峰后开始下滑。2001、2002两年期间,企业科技投资每年约削减4000亿美元,也就是从2000年的高峰每年削减10%。"企业等待消费者增加消费,而消费者却担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注22]

  (2)美国高科技产业严重依赖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打击也来自风险投资的锐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当因特网勃然兴起、自称要改变世界之时,风险投资者们急急忙忙地向新建因特网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并获得了丰厚利润。2000年,随着高科技设备严重过剩,包括因特网在内的高科技产业突然从高峰跌了下来,这些风险投资者们遭到了空前严重的亏损。据有关研究机构从全国1600家风险投资公司所做的调查,2001、2002两年是从1980年以来这些公司处境最糟的时期。在这两年期间,这些公司的投资亏损达20%以上。从此,他们把风险投资视为畏途,不敢涉足。2002年,美国各风险投资基金仅筹集到19亿美元的资金,比2001年减少了95%,跌入到1981年以来的低谷。[注23]

  (3)随着工商企业对科技投资的削减和风险投资的锐减,科技公司也大幅度削减研究和开发经费。据《今日美国报》所做的调查,2002年,在2830家上市的股份公司中,1500家以上的公司削减了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其中,科技公司削减的幅度最大。与2001年相较,它们平均削减研究开支达9%。在这些科技公司之中,又以那些拥有规模最大的研究部门的公司削减幅度最大。美林投资银行公司以政府商业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为据,得出结论:与2000年的高峰期相较,2002年,仅全国科技公司削减的开支即达4000亿美元,降幅为10%。《今日美国报》发表文章指出:"在因特网繁荣时期,许多公司在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投资过度;
现在,它们在减肥时,连肌肉也切除了。这样,它们将伤害其在未来若干年内的生产力和发明能力。"[注24]

  (4)一些美国经济学界人士指出,目前美国高科技产业面临的困难已堆积如山;
电子制造业(Electronics manufactures)尤其如此。由于需求微弱,电子制造业承包公司经历了在它们看来是一个漫长的业务下降时期。音频技术集团公司的市场分析家米歇莉·古铁雷斯最近发表谈话说:"我们至今还没有到达谷底。"在这场危机期间,一系列电子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发生亏损;
其中包括美国第三大电子计算机制造企业-盖特韦公司(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为止的过去10个季度中,该公司有9个季度发生亏损,仅今年第一季度即亏损两亿美元)和著名的苹果公司。发生亏损的还有其规模位居世界第三的集成电路块制造商特许半导体制造公司(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电子计算机软件制造公司也不例外。最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JDA软件集团公司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软件销售额下降了60%,经营收入下降了30%,净亏损220万美元。早在今年年初,即使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经营电子计算机软件企业--微软公司,也已经调低了它在2003年经营收入的估计。在这场危机期间受到严重打击的科技行业,还有电讯业。今年2月在硅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发表主旨讲话时,位居世界第一的集成电路块制造商兼营电讯业的因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雷格·巴雷特说,美国电讯业目前仍处于衰落境地,看不到任何回升迹象,也不能预期获利的时间。与此同时,全国高科技产业大量裁员。从2001年3月到2003年3月,两年期间,高科技制造业每个月都在裁减职工。从2001年初到2002年年底,全国高科技制造公司解雇的职工已经超过56万人;
这个数字现在仍在上升中。其中就包括位居世界电子计算机硬件制造业前列的国际商业机械公司。2002年,该公司就已经解雇了15000名职工;
今年3月1日,又向它的1000名职工发出了解雇通知。[注25]

  (5)高科技研究、开发区继续处于衰落状态。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各个高科技研究、开发区,包括东起马萨诸塞的第128号公路、西到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均处于衰落境地之中。在《四论》、《五论》里,我都谈到了这个方面的情况。现在,这种衰落仍在持续发展,其中又以最著名的硅谷为甚。今年3月,负责管理硅谷地区高科技公司股票经营的一家投资银行发表报告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156家高科技公司中,有60家的股票每股市值已跌到一美元以下,几乎等于零。从2000年12月到2003年1月,处于硅谷核心位置的圣克拉拉县,将近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人失业;
也就是说,该县的官方失业率已经接近20%。在因特网企业高峰期,硅谷许多新成立的公司不得不用高薪加授予股票的办法竞相招聘职工。现在,硅谷的许多技术职工不得不完全免费地为一些企业工作,以期将来有朝一日成为领到工资的雇员。由于失业,许多身怀绝技的职工无钱支付分期付款购买的住房,导致住房被贷款银行没收。2002年,圣克拉拉县职工被没收的住房比2001年上升了70%,没收比例居全国之首。2003年,这个比例还将继续上升。《旧金山纪事报》发表文章指出,至少在2003年内,包括硅谷在内的旧金山湾区经济复苏无望。[注26]另椐2002年11月4日《华盛顿邮报》报道,尽管风险投资状况优于其他地区,经历了为期两年的坠落之后,美国首都华盛顿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也已经崩溃。

  (6)美国此次高科技产业持续衰落的严重性还在于:

  一,这至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衰落面最全面的一次,是30岁左右的美国人所从未见过的。今年1月21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发表文章指出:以往历次坠落,总是有一些高科技公司能逆流而上。这一次不同,衰落涉及高科技领域的各个组成部分。它对这个领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摧毁力几乎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产业猛烈勃起的规模超过了以往时期任何时期,因而形成了高科技设备及其产品的空前规模过剩。它的衰落程度与它的猛烈勃起程度是相适应的。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二,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科技股市市值坠落将近80%,只涉及纳斯达克指数。实际上,在道·琼斯指数中也包含了一些巨型垄断性高科技公司,如微软公司、惠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等。它们的股票市值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也是下降的,并且带动了道·琼斯指数的下降,今年以来的情况仍是如此。今年4月20日出版的《拜伦》周刊对微软公司截止于2002年6月的一个财政年度的经营状况做了分析。微软公司宣布,在这个财政年度,纳税前经营收入上升了12%,净收入上升了6.5%。即使如此,该公司仍然达不到股票价格和经营收入之间应当达到的比率,即三倍于收入增长和五倍于利润增长幅度。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存在几个问题。即:1,公司这个财政年度的利润中包括易货贸易,也就是非现金收入,并且将这部分收入排除在公司职工对公司股票选择权之外。2,最近几年,该公司都是使用新印制的股票给公司内75%的职工发工资,而这笔开支没有从利润里扣除。3,为了支撑自己的股票市值,该公司曾支出170亿美元现金高价收购本公司已经上市的54400万股。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微软公司没有呈现其他一些高科技公司那样的衰落,只是外表。它的处境实际上也是很困难的。尽管微软公司最近又开发了新软件,但由于美国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危机之中,加上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呈现衰落状态,其销售前景并不看好。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最近承认:"我们是处于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最糟、最漫长的经济下降时期。"此外,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衰落,一家专门宣传高科技之神奇的美国刊物《红色鲱鱼》,也已于今年2月底宣告倒闭。[注27]

  三,今年2月27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载文指出,此次高科技股市的崩溃与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股市的崩溃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最主要之点是,从1928年8月到1929年8月,道·琼斯指数(当时它是美国股市唯一的指数)猛烈上升了80%;
1929年9月3日达到顶峰。从1929年9月4日到1932年7月8日,在两年另10个月期间,这个指数向下坠落了89.5%。我以为,此事尤其值得注意。众所周知,正是那次股市狂跌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我在拙著《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和前几篇论文里都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技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它在无政府状态下的过度发展又可以引发经济危机;
而经济危机又反过来阻碍科技的发展,将科技产业拖向衰落。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注28]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发生、现在仍然在持续发展的美国这一场经济危机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增殖,有利于保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统治;
但科技的高度发展最终必将埋葬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但当科技发展将生产力推向高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容纳这种生产力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生产关系,亦即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美国未来的历史必将证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科技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是一种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其原因在此。

  第四,整个美国债务缠身,国民经济难以运转。

  截至2002年年底,美国国内债务总金额已高达33.2万亿美元(同年,美国的年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万亿美元)。其中,居民家庭负债金额为8.38万亿美元(1990年,这个数字还只有4万亿美元);
企业负债金额为18.36万亿美元;
联邦政府负债金额为6.4550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的负债总金额远远不祗此数,因为政府把全国在业职工提前缴纳的退休税算到政府财政收入帐上了。这种退休税在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里称为"信托基金",不能作为财政收入;
因为在职工退休后,这笔钱是要逐年退还给这些职工的。还需指出,2003年以来,上述国内债务总金额仍在继续上升;
其中又以联邦政府和各州、市政府所负的债务上升幅度尤为引人注目。

先说联邦政府2003财政年度头半年、即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3月的财政赤字。与上一个财政年度同期比较,在这个半年里,由于职工失业率继续上升,全国职工向联邦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下降6.8%;
由于企业经营利润下降加上政府减税,公司向联邦政府缴纳的税款下降了43%。随着政府财政开支急剧上升,加上税收锐减,在这半个财政年度里,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即达2526亿美元;
如果折成年率,就是5052亿美元。。[注29]进入2003财政年度以来,全国50个州政府和以纽约市为首的各市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
有些州政府已经达到破产边缘。这里不细说了。

  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其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居民负债沉重,他们就不得不勒紧裤带,削减消费,不买或少买商品,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等耐用品。更有甚者。因为无法还债,仅2002年,全国就有1547669人向法庭申请破产,比2001年增加了7%。[注30]这就要使工商、金融企业陷于困境之中。企业负债沉重,它们就不得不削减投资,削减经营规模,减产裁员。这就不仅导致生产萎缩,而且导致职工失业率上升。而这一切造成的后果,就是使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加重。这就是目前在美国正在发生的事实。

  关于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企业破产、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等问题,我在前几篇论文里都谈到过。这里只说一句,即这些问题在最近半年多来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包括失业人数急剧上升、无家可归者和处于饥饿境地的人口大幅度增加)有了严重发展。为节省篇幅,就不再细说了。

  

  三,关于经济危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我在《六论》里已经结合美国当前实际谈到过这个问题。现在,由于伊拉克战争已经基本结束,问题看得更清楚,有必要在这里做进一步的论证。

  第一,美国最近几年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与伊拉克有什么关系吗?众所周知,完全无关。那么,小布什政府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进攻伊拉克呢?这就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密切相关了。

  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在2000年第三季度、也就是在小布什政府上台执政前两个季度开始发生的,可以说与本届政府无关。但是,从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开始执政以来,这场危机持续发展。这就是小布什政府的事了。为了制止这场危机的发展,小布什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召开大规模的经济问题讨论会,对企业实行大幅度减税以刺激经济,等等。为了扭转危局,在2002年12月到今年2月,小布什总统不顾2000年竞选期间为自己出谋献策、四处奔走的旧友情面,大刀阔斧地改组与自己一起上任的政府经济班子。首先,总统撤了保罗·奥尼尔的财政部长职务(连同他的副部长、助理部长一起撤),任命货运巨头CSX公司董事会主席约翰·斯诺为本届政府第二任财政部长。与此同时,总统撤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劳抡斯·林赛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任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格伦·哈伯德为白宫新一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但是,这位教授了解情况后感到自己无力回天,上任没几天就递交了辞职书;
总统立即任命哈佛大学教授、前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格雷戈里·曼基接替。此外,总统还以"接受辞呈"的形式,解除了哈维·皮特的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任命投资银行家威廉·唐纳森接替。当然,按《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解除部长级官员职务,但他所做的这一系列新任命,都是经过联邦国会参议院通过了的。[注31]

  总统所做的上述一系列努力,是否制止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呢?本文第二部分已经说明:没有。就在总统更换政府经济领导班子接近完成时,《波士顿环球报》发表了它的一位专栏作家撰写的一篇讽刺性文章。作者写道:"近些天来,我一直在想,美国一定是做了什么事得罪了上帝,特别是得罪了负责管理我们经济的上帝。要不然,怎么能解释我们的命运仅仅在这几年时间里竟然发生了如此令人头晕脑胀的颠倒呢?···经济已经从繁荣走到衰落,股市已经从急剧上升走到下沉,美元已经从坚挺走到衰弱,联邦预算收支已经从盈余走到大量赤字,能源已经从低价走到高价,以及医疗费用已经从缓慢上涨走到迅速上升。如果不是因为篇幅限制,我还可以列举更多一些其他的命运颠倒的事实。"[注32]

  显然,小布什总统并未能挽狂澜于既倒。

  现在,只有走凯恩斯主义所规定的对外发动战争这一条路了。

  小布什政府上台执政以来,已经发动了一场阿富汗战争,而且至今并未完全结束。在小布什政府看来,尽管那场战争为美国打通了从中亚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这一条军事通道;
但阿富汗毕竟太小,又缺乏资源,不能解救美国经济危机这场燃眉之急。为了扭转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经过一系列策划,决定再打一场伊拉克战争。[注33]

  第二,为何选中伊拉克?

  这主要是因为:(1)伊拉克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据《财富》杂志报道,伊拉克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
而且有资料显示,经过进一步勘探,它的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沙特阿拉伯,进而上升到世界第一位;
而美国现存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第八位,其位置排在俄罗斯之后;
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却居世界各国之首。由于美国国内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产量迅速下滑,占有伊拉克石油是美国经济所绝对必需的。不久前在回答《财富》记者所提伊拉克与阿富汗有何区别时,美国政府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毫不犹豫地说:"伊拉克有石油。"[注34] 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最大成员国之一,而且是在该组织内主张高油价的鹰派之一。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它的石油,加上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等国之间在经济问题上的合作关系,美国就有可能进一步控制欧佩克的油价走势,藉以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量和产油地区。占领了伊拉克,可以进一步威慑、控制海湾地区其他产油国及其石油,从而扼住欧、亚石油进口国的咽喉。(2)实行凯恩斯主义关于"战争增加财富"的原则。伊拉克是海湾地区的军事强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可以大幅度增加军费,增加军工生产,藉以带动美国国民经济好转。(3)自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在海湾地区高举反美旗帜,并且长期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占领了伊拉克,不仅可以把伊拉克从反美变为亲美国家,甚至可以把它变为美国变相的殖民地,藉以抑制或压制包括海湾在内的中东各国的反美浪潮。(4)伊拉克处于欧、亚、非枢纽地带。占领了伊拉克,在伊境内建立美国军事基地(《纽约时报》已就此事做了公开报道),不仅可以东面威胁伊朗,西面震慑叙利亚,而且从战略上讲,有可能威胁欧、亚、非一些不愿屈从美国的国家。当然,凡此种种,都是小布什政府的如意算盘;
能否一、一实现,则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然而小布什政府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却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反对。对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战高潮,鉴于其重要性,本文下一部分将专题讨论。此处主要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所持的态度,因为它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持态度的缩影。2003年1月到3月上旬,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的军事部署已经逐步就绪,但它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一项授权对伊动武的决议虽竭尽全力游说和施压,却毫无进展。在安理会五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中,要求支持这项决议的只有美、英两国;
法国、俄罗斯和中国都不同意。按照规定,这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要有一国的代表投反对票,这个决议就不能通过,何况还有三国反对。至于2003年安理会10个非常任理事国中,反对对伊动武的就有安哥拉、喀麦隆、几内亚、智利、德国、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叙利亚等八个国家;
其中除德国外,都是发展中国家。3月7日,美国、英国和西班牙联合提出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向伊拉克发出以3月17日为最后期限的最后通牒;
但上述安理会三个常任理事国和八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反对态度依然如故。小布什总统、鲍威尔国务卿分别给世界上一系列国家的元首和外交部长直接打电话,要求这些国家支持美、英、西三国提案,仍无结果。[注35]至于在联合国安理会以外,世界上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国家就更多了,其中包括一系列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和不结盟国家以及他们结成的国际组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地理上的两个邻国,(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即北面的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都对美国此举持反对立场。还有一个重要国家,即美国的北约盟国、伊拉克的邻国土耳其。开辟伊拉克北方战线,在美国此次对伊作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美国要开辟这条战线,必须经土耳其领土向伊北部运送包括第四机械化机步兵师在内的大量军队。美国为此使用了金钱、外交等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几经周折,最后还是被土耳其议会所拒绝。美国开辟伊北方战线的计划因而基本被挫败。至于小布什政府宣称有30多个国家支持美国对伊动武,那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即使是出动了4万余名军队与美军一起作战的英国,无论是在战前、战争期间还是在战后,也始终是脚踏两只船;
它一面支持美国,另一面却尽力靠近法、德等反对这场战争的欧洲国家。其他所谓"支持"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小布什政府发动这场战争,在国际上是异常孤立的。即使如此,小布什政府仍然决定发动这场战争。早在今年1月下旬,美国政府就通过鲍威尔国务卿宣布:"我并不认为,我们会为单独作战而感到忧虑。"[注36]

  事情就是这么办的。

  小布什政府决定关闭外交窗口,撤回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决议草案,不要安理会授权,自行其事地发动这场战争。不是说这样做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亦即违反国际法吗?违反就违反,本政府就这么干了!美国东部时间3月19日晚间9时35分(伊拉克时间3月20日凌晨5时35分),位于卡特尔的阿迪德军事基地的美军中央司令部下令开始"斩首"行动,发射精确制导巡航导弹,空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官邸。美国东部时间19日晚10点15分(伊拉克时间20日凌晨5时43分),小布什总统在华盛顿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对伊作战开始。[注37]英国军方发言人说:英方"并未预期到"这场战争的开始时间。[注38]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并没有把战争开始的时间通知英国。这意味着,尽管英军参战,尽管这支作战部队号称"美、英联军",但美国并没有把早已衰落的"大英帝国"看在眼里。

  第四,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这就是:尽管如此孤立,为什么小布什政府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竟如此逆流而上呢?这主要是因为:(1)在政府制定决策的核心成员里,与石油垄断资本直接保持密切联系的成员占了主导地位。首先是小布什总统本人。与他的父亲老布什总统一样,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以后,小乔治·布什也曾多年经营石油公司业务[注39],与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副总统理查德·切尼在老布什总统任职期间,就是国防部长,在入侵巴拿马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即曾发挥重要作用,老布什总统曾因此给他授勋。就任副总统前,切尼是美国石油服务业巨头哈利伯顿公司的负责人。这场战争尚未结束,美国军方就将恢复伊拉克石油开采创造条件、价值接近70亿美元的第一个合同授予了哈利伯顿公司,就足以说明问题。[注40]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老布什总统的好友。老布什总统在里根政府任副总统期间,拉姆斯菲尔德就是国防部长。里根总统在"重振国威"的旗帜下大肆扩军备战,拉氏曾为之全力以赴。国务卿鲍威尔是老布什总统一手提拔起来的。在老布什总统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进攻伊拉克期间,鲍威尔将军就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负责组织、指挥过那次战役。[注41](2)这场战争得到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大力支持;
从石油业、军工业、高科技垄断资本到金融垄断资本,都是这样。证据之一是,金融资本的代表专门开会讨论,认为发动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有利。证据之二是,无角大楼还专门为支持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公司负责人颁发"我的老板是爱国者"奖。证据之三是,联邦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授权总统发动这场战争。证据之四是,一位前众议员控告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违反《1973年战争权力法》,联邦法院却以外交政策和军事决策不属于司法系统权力为由,驳回此项控告。证据之五是,控制舆论工具的垄断资本不准反对这场战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曾经采访过美国侵越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并曾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的老资格记者彼得·阿内特,在报道这场伊拉克战争初期说了一句美军指挥有误的话,即被该广播公司解雇。《旧金山纪事报》负责科技报道的老资格记者亨利·诺尔因参加反战示威,也被解雇。[注42](3)这场伊拉克战争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继续;
尽管战争模式及其战果有所不同,但打这场战争具有必然性,仍可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有关拙著早已说明,伊拉克1990年出兵占领科威特,事前曾向老布什总统通报,并得到这位美国总统的支持。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战端一开,就给老布什总统发动对伊战争提供了借口,即"解放科威特"。老布什总统之所以需要这个借口发动战争,其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控制海湾石油,为了扭转当时美国正在持续发展的一场经济危机。第一次海湾战争同样是以美军为主;
但为了壮大声势,总统还邀请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摩洛哥、尼日尔、塞内加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及若干欧洲国家派遣了一些军队,组成了"多国部队",展开了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的那场战争。但是,也主要是因为有一系列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参战,为了避免联盟破裂,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损失,当大批美军抵达伊拉克南部幼法拉底河畔之时,总统立即命令停止前进,宣布单方面停战。就这样,那场战争不得不半途而废,未能占领伊拉克。但那场战争取得了一种成果,即美国重新得到了在几个海湾国家的军事基地和驻兵权,为以后再次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奠定了基础。[注43]因此,在12年之后,小布什总统为了继承父志,也为了其父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相同的原因,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奠定的基础上,发动了这场伊拉克战争。战争期间,老布什总统乘视察北卡罗来纳一个海军陆战队基地之机发表公开讲话,赞扬自己的儿子干得漂亮。[注44]

  为了与伊拉克开战,小布什政府在海湾地区集中了约30万部队,包括了美军最精锐部队和最先进武器。其中有:12艘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6艘,B-2远程轰炸机,F-117A隐形战斗机,精确制导巡航导弹,第101空中突击师(随后还出动了美军唯一的数字化部队,即第四机步师),海军陆战队和负责侦查的特种部队。[注45]因此,美国在海湾部署的军事力量对伊拉克占了压倒优势。而且这一次没有"多国部队"、特别是没有阿拉伯国家的部队参战,小布什总统不再有"联盟崩溃"的顾虑,可以占领伊拉克全境。在战争指挥上,虽然美军在战争初期也有失误;
但伊拉克所犯的错误更大,其中尤以巴格达不设防为最严重。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虽然伊军在伊南部几个城市做了相当顽强的抵抗,虽然有将近一万名身处国外的伊拉克人民回国参战;
但当美军抵达巴格达时就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在美国东部时间4月14日,即经历了26天的战斗之后,五角大楼就宣布:在伊拉克境内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注46]

  经过这场战争,伊拉克国土沦陷。虽然精确制导巡航导弹和爱国者导弹并不是那么精确,炸死了不少美、英官兵;
但美军此次向伊拉克投下了27500枚炸弹,并使用了贫铀弹和集束炸弹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却导致伊人民群众遭受了大量伤亡和短期内难以消除的严重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不仅如此。伊拉克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两河(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其人类文明活动的历史已达5000年之久。包括我国读者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热爱的《一千零一夜》,就诞生在两河流域。在这场战争期间,储藏在巴格达国家博物馆的伊拉克古代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这不仅对伊拉克、而且对全世界文明都是无法弥补的严重损失。这个事件的发生不仅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谴责,就是在小布什总统身边的负责工作人员也发出了抗议。由三位成员组成的白宫文化资产顾问委员会因此向小布什总统集体辞职。委员会主席沙利文在辞职信里写道:"由于我们国家坐视不理,致使这个悲剧未能避免,"使委员会不能继续留任。[注47]

  第五,那么,美国所从事的这场战争是属于什么性质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如下的声音:(1)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于美国开战前夕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这是"一场非正义战争"(an unjust war)。(2)美国两个律师协会,即律师核政策委员会和西部各州法律基金会,在美国开战的第二天发表声明,说这场战争"从根本上违反了国际法","并将严重破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法律秩序的完整性。"(3)在美国开战后的第四天,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吉隆坡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对伊战争是"一种非法侵略"。(4)在美国开战以后的第六天,由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盟外长会议在科威特代表保留意见的条件下,于开罗发表声明,严厉谴责"美、英两国对伊拉克的侵略"。[注48]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文章和声明已经说明了问题;
许多其他类似的文章和声明,就没有必要再引用了。

  第六,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政府能够实现它发动这场战争所要达到的目的吗?从目前情况来看,至少是很难的。这是因为:

  (1)关于控制伊拉克石油。在这场战争还在继续期间,美国一系列国际法专家即曾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这些法律专家认为:"石油是伊拉克的财产。""美国可以接管伊拉克油田,但不过是在符合伊拉克利益的前提下维持那些油田。比如,美国军方可以邀请一些石油公司恢复那里的石油开采,但是石油将仍然是伊拉克的财产。其法律依据是:石油属于伊拉克。"[注49]这就是说,武力占领本身已经违反了国际法,占领以后还是解决不了国际法问题,解决不了占有伊拉克石油的问题。还有伊拉克人民群众和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美国占有伊石油资源。美国军队再强大,也不能把伊拉克的那些油田及伊拉克的石油储量搬到美国。此外,伊拉克还存在着一个高达1300亿到1500亿美元之间的外债问题。美国肯不肯、或者能不能替伊拉克偿还这些外债?它既不肯,也不能。由美国在刺刀下扶植起来的伊拉克政府有能力偿还这笔巨额外债吗?至少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这种能力。小布什政府要求俄罗斯等国免除伊拉克所欠的债务。迄今为止,至少是俄罗斯已经表示拒绝。作为占领国,这也是美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国际法问题和严重的经济问题。

  (2)关于以增加军费、发动战争的手段扭转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经联邦国会通过的政府2003财政年度(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9月)的预算开支中,军费距离4000亿美元已经不远。今年4月12日,联邦国会又为政府通过了伊拉克战争战费790亿美元(包括战后驻军费用)。如此巨额的军费开支,能够制止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吗?看来也很难。证据之一,是老布什政府打的第一次海湾战争。那场战争是以美国出兵、其他国家支付战费为特征的。仅沙特阿拉伯就为那场战争向美国交纳了600亿美元左右;
加上日本、德国交纳的162亿美元,就是762亿左右,接近于联邦国会为最近这场战争所拨的战费。这就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美国掏了别国的钱包,自己一分钱未拿,是净赚;
而这第二次海湾战争则完全由美国掏自己的钱包。尽管如此,老布什总统并未能因此而扭转当时美国存在的那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注50]证据之二,是最近这场战争基本结束后美国经济的现状。据美联储今年4月25日发表的新闻公报,它所属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即分别设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旧金山市的联邦储备银行,它们上报各自管辖地区的经济运转状况,所用的评语几乎都是"需求不足"、"失望"、"进一步下降"、"软弱"、"突然下滑"、"萧条",等等。今年4月29日、30日发布的三项指数进一步预示着不祥。其一,是全国风险投资连续下降三年之后,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它预示着高科技研究、开发将进一步陷入危机。其二,是全国采购管理协会芝加哥分会公布的今年4月份包括汽车城底特律在内的美国中西部制造业状况的指数,它从3月份的48.4降到47.6。按照该协会实行多年的规则,这个指数降到50以下,就显示制造业陷于衰落。其三,是上述协会纽约分会公布的今年4月份纽约市经济、金融状况指数,它降到了1999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还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即使是按美国官方公布的统计(它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在有关拙著和前几篇论文里都说过,至少要加一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才比较接近实际),今年4月,全国失业率已上升到6%,失业职工达880万人,其中约200万职工的失业期已超过了27周以上。这种失业状况,是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形势。二是大批青年和在校学生现在已经发现,他们在今年暑期将找不到工作。[注51]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府实现了"战争增加财富"原则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以来,包括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和上述第一次海湾战争,都未能实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这一条原则。小布什总统从事的这第二次海湾战争,也未必能例外。这里再附带提一下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问题。在这场战争开始以前的13天,即今年3月7日,联邦政府累计负债总金额已达64570亿美元。在这场战争基本结束后的第三天,即今年4月16日,小布什总统又向联邦国会提出追加55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以刺激经济。但是,包括1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内的全国460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现在再减税,不仅就短期而言不可能刺激美国经济,而且从长期来说将进一步危害国民经济,因为它将使联邦负债总金额急剧上升。[注52]

  (3)再说美国战后在伊拉克扶植亲美政权和建立军事基地等问题。这些也并非易事。

  首先,美军是占领了伊拉克。但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他的高级将领们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美国至今一无所知。包括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敢死队在内的30余万伊拉克军队,就算是被美军歼灭了10万人(美国军方至今也没有公布这么高的战果),那么,那20余万伊军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美国至今也是一无所知。有一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就是他们带着轻武器,穿上便服,化整为零,与伊拉克人民群众杂处在一起,准备打游击战。实际上,这种游击战已经发生。[注53]在美国军方宣布对伊拉克的主要战斗基本结束后的第三天,即4月17日,英国《独立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美国所从事的’解放’战争可能结束,但伊拉克从美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战争还刚刚开始。"

  其次,伊拉克被外国军队占领,激发了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君不见就在美国军方宣布对伊战争的主要战斗基本结束后的第四天,即4月18日,在巴格达就发生了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民群众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反美示威吗?这些示威群众高呼:"美国从伊拉克滚出去!""离开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和平!"4月28日,为庆祝萨达姆总统66岁诞辰,巴格达西部拥有20万人口的法卢耶城发生了大批群众的反美示威。当示威群众高举萨达姆画像和伊拉克国旗大步前进、接近美国海军陆战队设在该市的总部时,美军使用自动步枪向示威群众扫射,导致包括6名儿童在内的13人死亡,75人受伤。当天,美国驻伊拉克占领军就决定向巴格达增派3000到4000名步兵,以加强美军在巴格达的防守。4月29日,在法卢耶镇城再次发生当地群众的大规模反美示威,抗议前一天美军开枪镇压示威群众。美军再次开枪射击,导致至少一人死亡,16人受伤。几小时以后,群众向当地美军驻地扔了两枚手榴弹,炸伤美军士兵7人。4月30日,法卢耶市第三次发生大批群众走上街头,举行反美示威。美军又一次开枪,至少两名示威群众被打死,18人受伤。在此之前,同样大规模的反美示威还发生在伊拉克城市纳西里耶和库特;
库特的示威群众甚至一度用自己的生命制止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该市市政府大楼。为加强对伊拉克人民群众反美活动的防范,从今年5月1日起,驻伊美军恢复了黑鹰直升机在伊全境的侦察飞行。然而,在第二天,即5月2日,在巴格达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爆炸,其中一次爆炸发生在城市中心区。[注54]

  此外,伊拉克还存在伊斯兰教中的两大派别,即逊尼派和什叶派。萨达姆政府的社会基础主要是逊尼派;
而美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重点扶植什叶派。但是在伊拉克被美军占领的情况之下,即使在什叶派内部,反美情绪也在上升。早在今年4月10日,即伊拉克北部的战争还在持续之时,什叶派亲美领导人马吉德即在纳杰夫市被本派群众所暗杀,就是证明。现在五角大楼又已开始把战前流亡国外的伊拉克反对派运送回国,准备让他们在即将组建的亲美政府担任职务。但是,被美军送回国的原伊拉克流亡海外的反对派领导人阿哈默德·查拉比所组成的游击队,最近却在巴格达西郊与美军发生了枪战。[注55]难道这些人真能听命于美国吗?如果他们服从美国的指挥,能得到伊拉克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吗?

  凡此种种都说明,伊拉克人民群众不可侮,即使在美军的自动步枪扫射、面对死亡而无所畏惧。要他们在美国或其代理人统治之下做顺民,至少是很难办到的。

  再次,不说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绝大多数成员国,就是包括土耳其在内的伊拉克各邻国也带头反对美国对伊的军事占领。由沙特阿拉伯负责召集,包括伊朗、约旦、科威特、土耳其、叙利亚、巴林和埃及在内的八国外长,于4月18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会,一致通过一项声明,要求美国军队迅速撤出伊拉克,维护伊拉克主权和领土完整。声明强调,伊拉克人民有权自己组成政府;
"伊拉克自然资源(石油)的仍何开采应该与伊拉克的合法政府及其人民的意愿一致,而不是相反。"除科威特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伊朗和叙利亚外长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在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海湾地区驻军。[注56]

  (4)这场战争还打出了一个结果:初步形成了法、德、俄联合抗美的趋势。这有可能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格局发生的最重大变化。

  围绕这场伊拉克战争,这种联合抗美趋势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开战前为第一阶段。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围绕联合国安理会是否授权美国对伊动武问题展开。美国要求安理会授权,而被拉姆斯菲尔德称为"老欧洲"的法、德两国加俄罗斯坚决反对这种授权。作为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俄两国首脑曾公开声明,如果美国将授权决议草案提交安理会表决,两国将行使否决权。今年3月5日,法、德、俄三国第一次发表联合声明,反对美国对伊动武;
声明明确表示,法、俄两国将对授权提案投否决票。第二天,小布什总统也发表公开谈话,表示美国将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们实际上不需要仍何人批准。"3月19日,战争即将开始,在安理会召开的外交部长会议上,法、德、俄三国外长分别发言,再次反对美国对伊开战。这就迫使美国不得不撤回授权提案。[注57]

  战争期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发生了如下事件:(1)美国政府要求世界各国与伊拉克断交。许多国家不同意,法、德、俄表示的反对态度尤为突出。(2)今年3月24日,欧洲联盟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会上发言,要求欧盟支持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新决议,授权在伊拉克建立一个"萨达姆以后的民间当局",也就是一个亲美政府。法国总统希拉克带头反对。他说,他不会接受这样一个新决议,因为如果安理会通过这样一个决议,"就意味着使军事干涉合法化,使那些好战份子有权管理伊拉克。"(3)3月下旬,德国教育部门取消了原定的德、美两国之间互相交换留学生的计划;
而这种交换留学生的原意是"促进相互了解"。(4)4月4日,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政府预算修正案,将法、德、俄排除在战后伊拉克重建参与国之外。4月初,俄罗斯宣布,俄北方舰队的核潜艇将驶入波斯湾从事军事演习,可能与"假设的航母战斗群"交战。4月6日,从巴格达撤退的俄罗斯驻伊拉克大使和使馆其他外交官员的车队,在前往叙利亚途中遭到袭击;
而当时在这条路途上活动的主要是美国军队。[注58]

  战后时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围绕着是由美国还是由联合国主持伊拉克重建问题展开。如上所述,这场斗争在战争期间即已开始。为了照顾英国的难处,小布什总统和布莱尔首相今年4月9日在北爱尔兰会晤时,同意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Vital Role)。但实际上,小布什政府只准备让联合国在人道主义救助问题上起一些作用;
至于战后伊拉克的政治(建立政府)、经济(开采石油)等重建问题,则一概由美国主管,不准联合国参与。法、德、俄则反是。今年4月11日,这三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圣彼得堡会晤,一致表示,只有联合国才有权主持战后伊拉克的重建。当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华盛顿发表谈话,立即表示反对上述三国的所持立场。他说,"我们不准备说这样的话,即:好,战斗已经基本结束,我们都走开,把伊拉克交给联合国。"他接着还说了一些话,其意思就是,只有美国(或许加上英国和澳大利亚)才有权在伊拉克主持组成一个"民主"政府和经济重建。今年4月17日,欧洲联盟各国首脑在雅典会议上发表声明,提出:"在为伊拉克人民组成自己的政府,在战后伊拉克重建方面,具有特殊能力和丰富经验的联合国必须发挥中心作用。""在目前阶段,美、英联军有责任在伊拉克保持一种安全环境,包括人道主义救援,以及保护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实际上,欧盟所持这种立场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伊拉克各邻国的立场,是一致的。前述今年4月18日由沙特阿拉伯主持召开的八国外长会议通过的声明就已经提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联合国应当发挥"中心作用"。目前,这场斗争仍在继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老欧洲"正在酝酿在北约之外组成军事联盟。其中一种方案是由比利时、法国、德国和卢森堡四国组成这种联盟;
另一方案是,在此基础上加意大利和荷兰,组成六国军事联盟。如果这六国再加上拥有大量核武器的俄罗斯,就足以对抗美国。第一个方案已经作出决定。今年4月29日,比利时、法国、德国和卢森堡四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开会,作出决议,定于2004年在北约之外成立一个多国军队总部,以及联合军事计划和指挥核心。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会议结束时说:"这个决定将使欧洲防务在质量上发生飞跃。"当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邦国会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作证时,对上述四国所做的决定提出异议。[注59]

  美国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哈钦斯就这种局势发表评论。他说:这场伊拉克战争,把从"冷战"结束以来已在逐步形成的大西洋两岸之间的分歧突出显示在人们面前。法、德两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与美国分道扬镳,可能成为一种战略转移开始的标志;
这意味着,曾经是美国的坚定盟国的几个国家现在准备组成集团,以反对美国单方面行使权力。[注60]应当说,这种判断是有根据的。但是,这种局面目前还只是一种初步趋势。美国肯定要从事分化瓦解,竭力制止。已经出现的证据之一,是白宫已在讨论是否重点打击法国的问题。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国防部长胡恩近日先后发表谈话,坚决反对欧洲另组军事集团,与美国对立,也是信号。证据之二是,五角大楼正在研究缩小美军设在德国的军事基地规模,分出一部分兵力,分别在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以进逼俄罗斯。[注61]这种策略,可以说是打击两头(法国,俄罗斯),孤立中间(德国)。因此,是否真正能组成这类与美国对抗的军事集团,目前还不能肯定,尚需继续观察。

  即使如此,现在美国仍面临着两大难题。其一是,如果它坚持撇开联合国安理会,一意孤行,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政权,这个政权能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吗?其二是,战前,是美国政府坚持要对伊拉克实行长期经济制裁。现在,美军占领了伊拉克,美国政府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要求安理会立即取消对伊制裁。今年4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谈话,断然拒绝美国政府的要求。[注62]难道安理会其他成员国就会俯首帖耳,跟着美国政府的指挥棒转吗?应当说,上述两者的难度都是很大的。

  

  四,关于人民群众反战斗争

  

  现在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反战斗争。这场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必要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

  这场反战斗争分为两个阶段,即战前阶段和战争期间阶段。

  战前阶段,是随着小布什政府于2002年9月中旬开始将美军中央司令部从美国本土迁到卡特尔、不断增强在海湾地区的军事部署开始的。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3月19日,在这五个多月期间,发生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群众反战示威,参加人数已达2000万以上。为节省篇幅,本文不一、一列举,只说2003年2月15日一天的情况。

  2月15日,星期六,一天之内,发生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600多座城市的反战示威,保守计算,参加人数接近1000万人。在美国,包括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在内的150座城市发生了反战示威。(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在纽约市,多达50万人的示威群众队伍从第一马路(First Avenue)到第二马路,排列的长度在20个街区(blocks)以上。南非著名黑人领袖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和美国著名黑人领袖、1968年被暗杀的小马丁·路德·金牧师的孙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他们面前是一面巨大横幅:"全世界说,反对战争"(The world Says No To War)。来自全国100座以上城市的大批群众齐集华盛顿。队伍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边击鼓、边呼口号前进,到达白宫并予以包围,随后抵达联邦政府司法部,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在洛杉矶,参加示威的群众也达到10万人。当天在伦敦,发生了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
参加示威的群众达150万人。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向示威群众发表演说,严厉谴责小布什总统准备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部署。这一天,包括格拉斯哥在内的英国其他一些城市,也发生了大批群众的反战示威。同日,数百辆公共汽车和24列专列将示威群众从意大利各地送到首都罗马;
当天在罗马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在100万到300万之间。这一天,在西班牙,据官方公布的统计,仅首都马德里和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参加示威的群众即达100万以上;
在其他城市,也发生由几十万人参加的示威。同日在柏林,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也达到50万人。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和另外两座城市悉尼、墨尔本,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
在悉尼参加示威的群众超过20万人,在墨尔本参加示威的群众也在15万人以上。这一天,在东京,也发生了万人以上的反战示威。在布鲁塞尔、奥斯陆、都柏林、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雅典、莫斯科、基辅、开普敦、约翰斯堡、开罗、伊斯肯德伦、惠灵顿、哈瓦那、墨西哥城、贝鲁特、大马士革、萨那、尼科西亚、汉城、曼谷、加尔各答、伊斯兰堡、卡拉奇等城市,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注63]

  仅从上述这一天的大致情况,就可以看出这场反战斗争的宏大规模。

  现在说战争期间。在此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每天都举行了反战示威,抗议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动武。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逐日记载,只能择其要者而言之。

  2003年3月20日,即小布什总统宣布开始对伊拉克动武之后的第一天,美国反战群众与武装警察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在旧金山,人民群众空前规模的反战示威从凌晨一直坚持到深夜。群众曾一度控制了该市中心区的若干主要街道,控制了在旧金山与奥克兰之间的跨海湾大桥,甚至与警察发生武斗。旧金山市政府司法部宣布,仅这一天,该市被逮捕的示威群众就在1300到1400人之间。该市代理警察局长亚历克斯.费根对新闻界说:"在本人历时30年的警察生涯里,还从未见过一天之内抓这么多人。"此外,还有一位示威者在金门桥上死去,死因不明。在首都华盛顿,有一座横跨波托马克河、连接阿林顿与华盛顿的大桥。这一天早晨的交通拥挤时间,反战群众封锁了这座大桥。在倾盆大雨中,大批反战群众在白宫附近的几条大街上坚持示威。当晚交通拥挤时间,示威群众又封锁了华盛顿市内的一条主要街道。在与警察发生冲突时,华盛顿也有不少群众被捕。在纽约,反战群众冲破警察设在时代广场的警戒线,封锁了纽约西区42街以下的百老汇大道,以抗议美国政府发动的"这场非法的、不道德的战争"。有21名示威群众当场被捕。全国各大学学生在这一天同时举行罢课。哈佛大学的学生还在校园内举行抗议集会。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还占领了该校主要管理大楼,有120名学生被警方逮捕。在匹兹堡,示威学生与警察发生武斗,约50名学生被捕。在芝加哥,示威学生封锁了市中心区的几条主要街道和一条通过市区的高速公路。警察队伍穿着防暴服,与学生对抗。在好莱坞市,示威学生与守卫颁发奥斯卡奖仪式的警察发生冲突,加利福尼亚州长下令出动荷枪实弹的国民警卫队,以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同日在欧洲,包括巴黎、伦敦、柏林、布鲁塞尔、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等城市,几百万群众走上街头,举行浩浩荡荡的反战示威。其中,仅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参加示威的群众即达100万之众。在罗马,当地警察将大批汽车摆在通往美国驻意大利使馆的街口,以防止示威群众冲进美国使馆。在米兰,约45000名工人和学生并肩走上街头示威。这一天,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的许多国家,都发生了规模不同的群众示威。[注64]

  3月22日和23日,即小布什总统宣布开战的第三、第四天,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数百万人民群众举行了历史上空前浩大的反战斗争。在纽约市中心区曼哈顿岛上,包括几位获奥斯卡奖著名演员在内的25万群众走上街头示威;
游行队伍排列的长度达3英哩,从百老汇大道直到华盛顿广场公园,并举行抗议集会。纽约市警察局出动了装备着遥控放射探测器和全幅武装的2000名警官,以监视这场集会;
并在集会结束时逮捕了一些反战群众。在华盛顿,大批群众高呼"反对用鲜血夺石油"等口号,在市中心区几条大道上游行,并在白宫前举行抗议集会。会议拉开的横幅是:"反对入侵伊拉克的战争!""用金钱救济失业职工,而不是用于战争!"一位妇女被捕。为避开群众示威,小布什总统已提前离开白宫,上了卡托克廷山,在戴维营里沉思。在旧金山,两万以上的示威群众走上街头,在市政府前举行抗议集会,市中心区的一些主要街道第三天被封锁,又有大批示威群众被逮捕。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也发生了反战示威。在美国以外,引人注目的反战示威首先发生在美国北部邻国加拿大和南部邻国墨西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温哥华、埃德蒙顿、哈利法克斯等城市,都发生了人民群众的反战示威。其中,参加蒙特利尔反战示威的群众就达20万人。在墨西哥城,大批群众在美国驻墨使馆前反复高呼"谋杀者!"口号,举行反战示威,并要求抵制美国货。在伦敦,25万群众走上街头,高呼"布莱尔滚开"、"让我们的士兵回家"等口号,从事反战示威。随后,这些群众还在海德公园举行了反战集会。在英格兰西部格洛斯特郡、停着美军B-2远程轰炸机的费尔福德皇家空军基地外,英国人民也举行了抗议示威。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城市,又有大批群众上街示威,其中,仅在柏林市中心区,就有4万人高举伊拉克国旗,参加示威。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参加抗议示威的群众超过了100万人。在赫尔辛基,两万群众上街游行,创造了芬兰近代历史上人民反战运动的最高纪录。在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维也纳、都柏林等城市,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反战示威;
其中仅维也纳就有25000人参加。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4万群众走上街头,使该市生活几乎陷于停顿。在悉尼,示威群众队伍排列的长度至少达八个街区。在新西兰惠灵顿,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在埃及、叙利亚、巴林、卡塔尔、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
其中仅埃及参加示威的群众就在两万人以上。黎巴嫩的青年学生还高举伊拉克国旗和共产党旗帜,参加示威。在雅加达,数千群众包围了美国驻印尼使馆,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总统是"战争罪犯"。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6000名教授、学生和学校员工举行了反战示威。前一天,在东京,约两万日本人民走上街头,举行反战示威,要求美国立即结束对伊拉克的战争。这一天,在东京和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又有大批群众上街示威。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市,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也在10万人以上。此外,在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发生了规模不同的群众反战斗争。[注65]

  现在略去3月24日到29日各国人民从事的反战斗争,只说3月30日的大致情况。这一天从波士顿、纽约、丹佛到旧金山,都发生了人民群众的反战示威。这里提一个罕为人知的地方,即马萨诸塞州的马什皮。此地距波士顿著名的圆形公园以北约60英哩,人民运动一向沉寂。出人意料的是,今年3月30日,这里竟然发生了25000人参加的反战示威。示威领导人埃里克·韦尔特曼发表声明说:这场示威不仅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而且反对美国政府将来可能在别处发动战争。他说:"我们正在为制止下一场侵略战争而斗争。"由此可见,美国人民群众这一次反战运动的普及程度。这一天,在莫斯科,6000群众举行了反战示威。前几天,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曾组织群众,到美国驻俄使馆附近举行过示威;
今天,该党又号召自己的党员参加了这场反战斗争。在德国柏林,反战示威群众的队伍长达31英哩。在德国其他城市,也发生了大规模示威。在西班牙,60000群众高举"反对这场战争"等横幅,在驻扎着美军的罗塔军事基地前举行示威。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市,15000余名学生举行了反战示威。反战群众焚烧了美国星条旗,要求抵制美国货,并要求政府不准美国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在塞浦路斯的一个英国军事基地,当地群众举行了美、英军对伊拉克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在雅加达,30万群众高呼"美帝国主义是头号恐怖主义者"等口号,沿途从英国驻印尼使馆游行到美国驻印尼使馆。许多妇女带着孩子参加了这次抗议示威。在汉城,50000工人群众举行了反战示威。[注66]

  现在略去3月31日到4月11日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从事的反战斗争,只提一下4月12日的概貌。这一天在华盛顿,至少有一万人走上市区主要街道示威。当群众队伍接近白宫附近时,华盛顿警察局在地上出动了大批武警,并派直升飞机在低空盘旋,如临大敌。示威群众发表声明说:"我国军队去伊拉克不是为了民主,不是为了解放,而是为了霸权!""我们呼吁立即停止这种一系列无休止的战争,制止对伊拉克和中东的占领!"一位教授举着一个标语牌,上面依次写着小布什总统提出的"邪恶轴心"的名单"伊拉克、伊朗、朝鲜",并且加上了阿富汗、叙利亚、古巴和委内瑞拉,以示抗议。同日,在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在罗马,50万人参加了反战示威。在伦敦,10万群众挥舞"反对占领伊拉克"的旗帜,在市中心区的街道上行进。在巴黎,约11000群众挥舞"停止占领伊拉克!"的旗帜,在市中心区示威;
法国共产党的几位领导人走在队伍前面。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在40万人以上。柏林市同日也发生了大批群众参加的反战游行。在达卡,数万群众举行抗议美军占领伊拉克的示威,游行过程中还焚烧了小布什总统的模拟像。同日,在蒙特利尔、德黑兰、东京和汉城,也发生了反战示威。[注67]

  在美、英军队对伊拉克发动的这场战役中的主要战斗26天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反战斗争每天都在发生。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写了上面五天,因而是挂一漏万;
甚至连一些重要国家(如非洲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以及若干拉美国家)人民群众的大规模反战斗争,一笔未提,深感遗憾。但是,在这里可以综合起来说一句,即在这场战争进行的26天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加反战斗争的总人数,至少也在2000万人以上。在这里还应引用今年5月1日出版的美国《匹兹堡邮报》的一句话,即"这场伊拉克战争可能已经结束,但反对这场战争的示威并未终结。"

  这场反战斗争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战前加战争期间,参加反战示威的总人数超过了4000万,其规模是空前的。它是世界人民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第二,除大量青年学生以外,参加这场斗争的还有许多著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获得奥斯卡奖的著名演员、退役士兵、黑人群众、大批工人群众和妇女,包括穆斯林妇女。由此可见,其社会基础是异常广泛的。

  第三,一些人民运动长期沉寂的国家,比如日本,这一次人民群众反战斗争再次兴起。

  第四,这场反战斗争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就美国而言,主持反战斗争的团体就有十多个。其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为和平与正义而团结起来"(United for Peace &Justice),"现在就行动起来制止战争与结束种族主义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Act Now to Stop War &End Racism)和"妇女争取和平"(Women for Peace)。这些团体组织反战活动所需经费,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小额捐助。在其他国家,这场斗争也大都由进步政党或团体(包括工会)所组织、领导。

  第五,为便于组织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反战斗争,至少是美国反战团体使用了高科技手段。其中,包括广播电台、电子邮件和互联网。他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全国结束对伊战争网站"(National Network to End The War Against Iraq)。(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第六,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墨西哥和几个欧洲国家,人民群众还发起了抵制美国货运动。英国反战群众还冲进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迫使这个欧洲规模最大的石油期货市场一度停止交易。

  第七,就美国而言,这场斗争异常艰苦。人民群众在政府镇压下经受了考验,表现出了惊人的轫性和毅力。他们每一次上街示威,都有可能被政府逮捕。在旧金山,截至今年3月27日止,警察当局公开宣布逮捕了2300人,随后还在继续逮捕。在华盛顿的白宫附近,仅今年1月4日、3月8日、3月26日、4月12日,警方就逮捕了100余人;
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位作家和几十名妇女。在政府司法部和五角大楼前被捕的群众,查不清数字。在纽约市,仅今年2月18日和3月份最后一周,就有约500人被捕。在芝加哥,仅4月11日一天就逮捕了200多人。[注68]全国究竟逮捕了多少人,查不清楚。即使如此,广大人民群众仍然毫不畏惧,坚持上街示威。

  第八,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在反对侵越战争的群众运动中,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就涌现出了不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当时在纽约期间,本文作者就曾经有机会接触过其中的一些人。难道这一次会例外吗?严酷的镇压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规律吗?

  由此可见,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世界各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归根结底,美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

  下面是本文的几点基本结论:

  第一,从1989年年底以来,美国已先后从事了巴拿马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对南联盟的空中战争(战后又予以肢解)、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除对南联盟那一次以外,其余四场战争都是在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期间进行的。像美国这种实行垄断资本集团专政的国家为何要发动战争,伟大列宁早已做过经典论述。事实证明,那些论述至今仍然有效。

  第二,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统治集团第一次感到,美国本土并不安全。美国政府已经把同时对外打两场战争的战略修改为:同时打一场对外战争和一场国内防御战争。成立一个包含22个司局、17万员工的国土安全部,就是为了防御美国本土,免遭外来袭击。美国《圣迭戈联邦论坛报》最近在一篇题为《历史不在美国一边》的评论里写道:"历史提醒我们:外国在中东的存在从未受到过欢迎。外国入侵者和外国强加的领导人从未成功过。"评论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预言,对伊拉克战争将产生100个新本·拉丹。···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发出了同样的警告。"评论说:"当美国军队正在进入巴格达实行屠杀时,美国人有必要集中精力注视这场战争的后果。" [注69]应当说,这篇评论的作者头脑是清醒的。

  但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早已进入衰落阶段。垄断资本集团将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美国目前正在大规模调整海外兵力部署。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从事的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海湾之行,就是为此事做进一步准备。我们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居安思危,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强国防,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总纲规定:"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这些规定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外交政策一贯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其中就包括我国与美国的关系。一系列问题(包括台湾问题)都不是出在我们这一方,今后还将是如此。我们对此应当保持必要的警惕。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包括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0世纪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21世纪必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对外关系要着眼于人民。全心全意地依靠我国和世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就无往而不胜。(本文刊载在2003年第三期《当代思潮》)

  

  注:

  1,1999年第三期《当代思潮》 ;

  2,2002年第四期《当代思潮》

  3,《电子情报周刊》(EIW)2003年第七期;
路透社2003年4月13日华盛顿电讯

  4, 路透社2003年2月11日华盛顿电讯

  5,2003年2月21日出版的《行政人员情报述评》(EIR)同年2月24日出版的EIW

  6,2003年1月17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7, 2002年11月30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8,2003年1月20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8, 路透社同年2月3日华盛顿电讯;
同年2月4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9,2003年第四期EIW

  10,2002年第37期EIW;2002年12月20日出版的EIR

  11,2003年第11期EIW

  12,3003年3月17日一期《财富》杂志;
同年3月12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13,路透社2003年2月23日波士顿电讯;
同年2月25日出版的《金融时报》,同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同年2月25日出版的《道·琼斯商业新闻》

  14,2003年1月9日出版的《经济学家》;
同年4月15日出版的《商业周刊》

  15,路透社2003年2月15日纽约电讯;
美联社同年2月8日、4月17日分别发自托兰斯、纽约电讯;
2002年12月17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16,2003年3月13日出版的《经济学家》

  17,美联社2002年12月19日、2003年1月15日华盛顿电讯;
2003年3月5日出版的《道·琼斯商业新闻》;
同年4月15日路透社纽约电讯

  18,路透社2003年1月15日华盛顿电讯

  19,美联社2003年1月18日华盛顿电讯,路头社同年1月17日、4月15日华盛顿电讯;
同年416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0,2003年2月3日出版的《金融时报》;
同年2月12日出版的《经济学家》;
路透社同年1月1月30日、2月1日西雅图、芝加哥电讯;
同年2月21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同年4月3日美联社西雅图电讯

  21,2003年1月2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美联社2003年2月4日底特律电讯;
路透社2003年4月7日、4月13日、4月15日底特律、华盛顿电讯;
美联社同年3月7日、4月8日底特律电讯;
同年4月16日出版的《财富》杂志

  22,2003年4月18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3,美联社2003年2月11日旧金山电讯;
同年4月24日出版的《旧金山纪事报》

  24,2003年1月20日、2月25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同年2月13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5,美联社2003年1月15日、2月28日分别发自圣何塞、纽约电讯;
同年1月28日出版的《道·琼斯商业新闻》;
同年1月21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
同年2月19日、3月18日出版的《金融时报》;
路透社同年4月13日、4月17日、4月21日旧金山电讯;
同年4月21日《新闻事实网》

  26,路透社2003年3月9日森尼韦尔(加利福尼亚)电讯;
同年1月10日、3月17日出版的《旧金山纪事报》;
同年3月1日、3月6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27,2003年3月3日出版的《金融时报》;
同年3月4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
同年4月9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市场观察节目;
同年4月21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8,《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560页

  29,2003年1月10日出版的《行政人员情报述评》(EIR);
同年3月7日Ed Hall网;
美联社同年4月1日、4月19日华盛顿电讯

  30,2003年2月7日出版的《西雅图邮报》

  31,美联社2003年1月30日华盛顿电讯;
路透社同年2月3日、2月18日、2月26日华盛顿电讯

  32,2003年1月29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

  33,2003年第三期《国外理论动态》第39-41页;
该刊同年第四期第7-9页

  34,2002年11月25日出版的《财富》杂志

  35,美联社2003年2月28日、3月7日分别从联合国发出的三份电讯

  36,路透社2003年1月23日华盛顿电讯

  37,美联社、路透社分别于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3月19日晚10点15分华盛顿电讯

  38,美联社2003年3月19日伦敦电讯

  39,2001年1月20日白宫发布的《乔治·布什总统简历》

  40,2001年1月20日白宫发布的《理查德·切尼副总统简历》;
法新社2003年4月11日华盛顿电讯

  41,同注28第510页

  42,2003年2月10日出版的《新闻周刊》第13、14页;
同年3月10日出版的《波士顿先趋报》;
美联社2002年10月23日、2003年年3月31日、4月30日分别发自华盛顿、纽约、林肯城电讯;
路透社2003年4月24日旧金山电讯;

  43,同注28第509-543页

  44,法新社2003年4月2日华盛顿电讯

  45,路透社2003年2月1日、2月27日、华盛顿电讯;
美联社同年3月29日、4月15日阿迪德军事基地、纳西里耶电讯

  46,美联社2003年4月14日华盛顿电讯

  47,美联社2003年4月18日华盛顿电讯;
同年5月4日出版的《商业周刊》

  48,路透社2003年3月8日纽约电讯;
同年3月21日《一个世界网》;
法新社同年3月25日开罗电讯;
同年3月24日出版的俄罗斯《真理报》

  49,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003年4月9日拨出 节目《对伊拉克的占领是一枚法律地雷》

  50,路透社2003年4月12日华盛顿电讯;
同注28第527-536页

  51,美联社2003年4月23、24、5月2日华盛顿电讯;
同年4月29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路透社同年5月1日纽约电讯

  52,2003年2月12日出版的《圣迪特斯伯格时报》;
同年3月7日Ed Hall网;
法新社同年4月16日华盛顿电讯

  53,路透社2003年4月16日华盛顿电讯

  54,路透社2003年4月15日、4月18日、4月29日、5月1日、5月2日分别发自塔里尔空军基地、巴格达和摩苏尔电讯;
美联社同年4月16日、4月29日、4月30日、5月1日分别发自库特和法卢耶电讯;
法新社同年4月29日法卢耶电讯

  55,法新社2003年4月10日迪拜电讯;
同年4月28日出版的《纽约时报》;
同年5月2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56,法新社2003年4月18日利雅得电讯

  57,2003年3月6日出版的《纽约时报》,美联社同年3月6日、3月19日华盛顿、纽约电讯

  58,法新社2003年3月23日、4月4日、4月6日分别发自罗马、华盛顿、莫斯科电讯;
美联社同年3月23日、3月24日分别发自柏林、布鲁塞尔电讯;
同年4月5日出版的俄罗斯《独立报》;

  59,法新社2003年4月11日、4月18日分别发自圣彼得堡、华盛顿、利雅得电讯;
路透社同年4月8日、4月17日、4月29日分别发自北爱尔兰、雅典和布鲁塞尔电讯

  60,美联社2003年4月8日华盛顿电讯

  61,法新社2003年4月16日、4月28日、5月1日分别发自华盛顿、伦敦、布拉格电讯;
同年4月29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62,路透社2003年4月29日诺沃-奥戈里奥沃电讯

  63,路透社2003年2月15日分别发自纽约、华盛顿、伦敦、悉尼电讯;
美联社同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资本主义 赌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