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品特 无情的现实主义】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在推迟了一周之后,瑞典学院终于公布了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瑞典学院的这个决定虽然远称不上是众望所归,但也绝对不能说是出人意料,因为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多部戏剧作品都已经成了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戏剧评论界,在各种各样的戏剧团体和广大戏剧观众之中,如何把握品特的作品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他的剧本的那种神秘莫测的魔力究竟来自哪里?简单地用一个“荒诞派剧作家”的标签足以概括他戏剧创作的特点吗?相信这些当年曾经让众多剧评人,让戏剧演出团体和广大观众争论不休的问题会伴随着品特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而再度成为热点。
挖掘人物内心的非理性
在《荒诞派戏剧》的后半部分,马丁?埃斯林拿出相当篇幅分析了一大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风头正健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就是其中的一个。
埃斯林对品特的分析无疑有助于人们把握品特戏剧的某些特点,但由此也造成了一个流传了数十年的误解,品特因此被简单地定性为荒诞派剧作家,他的一系列既与贝克特等人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同时又风格迥异的剧作,被戴上了荒诞派戏剧的帽子。
其实把品特和贝克特等人在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表面上的相似抛开不论,仅仅从品特的舞台关注的是具体的小人物在现实生活里的困境,而非人类存在意义的荒诞来看,说品特是一个荒诞派剧作家,显然是把品特的某些皮相的特点当成本质来把握了。他似乎不怎么关注人生的荒诞,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也不太感兴趣。
品特本人“一贯认为自己是比那些所谓的社会现实主义作家无情得多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戏剧似乎应该叫心理剧,不是心理分析剧,是心理剧。在人的内心里,除去可把握、可分析的部分,还有一些变化是不可知、神秘和难以言说的,品特表现的恰恰是这一部分。他强化了人物心理非理性的成份,把这个非理性当成他们行为的背景,着重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一切异己力量之间,甚至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不确定、不可靠甚至对立,表现人的自我身份的不确定与不可靠,人在内心里积累起来的被迫害感,还有对别人施加迫害的冲动。品特的舞台是一个又一个畸零人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外化,这样的一个舞台必定是危机四伏、冲突迭起、让人看了既深以为然又不知所云的舞台。
品特如何营造神秘气氛
谈到品特戏剧时,很多人都会使用的这个词――“品特式的”,究竟是什么意思?除去表达品特戏剧的特点之外,在日常生活里它是否还有“故作神秘”甚至“不知所云”的意味?
品特早期的剧作,诸如《送菜升降机》、《生日晚会》、《看房人》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多是被掐头去尾之后的“佳构剧”。《送菜升降机》里的格斯和本究竟是受到什么人的委派?来执行什么任务?那个任务最终完成了吗?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只是两个神经质的人物在等待指令,由“哑巴侍者”送来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指示,没有必要的交代,没有人们期待的结尾,整场戏在观众日益紧张而又一头雾水的心理之中戛然而止;《生日晚会》里的斯坦利从何处来?他为什么一见到麦卡恩和哥德堡就失魂落魄?而哥德堡和麦卡恩又是从何而来?是谁派他们来的?他们为什么要来处置斯坦利?品特有意把这一切都隐藏起来了,观众从剧中人物的对话里可以听到一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议论,仅此而已。正是这样一种遮遮掩掩的写作手法,大大地刺激了观众,让他们既恼火又好奇,最后议论纷纷甚至骂骂咧咧地走出品特的剧场。
品特营造神秘气氛的方法很多,经常使用也很奏效的方法之一,是在人物命名上有意制造混乱,由此把看似确定的东西变得不再确定:《看房人》里头的那个流浪汉究竟叫什么?伯纳德?詹金斯还是麦克?戴维斯?那样一个满口谎话的人,他说的是真话吗?《房间》里头伦尼突然把罗丝叫作沙尔,遭到了罗丝的斥责;《生日晚会》里麦卡恩突兀地把哥德堡称作塞米,结果哥德堡大发雷霆……人物的身份,他们的历史,他们未来的命运由此而变得模糊、混乱、神秘莫测,戏剧表面上的平和也往往由此而突然出现变化,一下子剑拔弩张、紧张激烈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现实主义 无情 品特 无情的现实主义 无情的现实 现实的女人真无情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