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清纵论两岸媒体】两岸媒体交流
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两岸媒体这么多,听听张铭清怎么说 张铭清已经记不起2000年9月5日那天他主持的新闻发布会,自己都谈了什么了。 但媒体对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首次新闻发布会给予了很大关注,《人民日报》次日报道,“张铭清表示,我们的对台政策,仍然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也有坚决阻止‘台独’及一切分裂活动的坚定决心和必要准备。”
此后五年,他的严肃神态,和那招牌式的手势,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直到两年前,对岸的政治模仿秀节目《全民大闷锅》,把“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和“张名清”搬上了荧幕。现在,台南的老农都认得这位“国台办发言人”。
大陆这边的张铭清,现在的身份已是海协会副会长,对岸那位,把身后的蓝底白字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换成“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继续“发布”。
这闷锅呢,借了点对点下载的光,也一路火到了海峡这边。
一位朋友,知道记者要面访张铭清,让打听个事儿――“张铭清真是那样鼓掌吗?”
在台湾的节目里,“张名清”每每带头为“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掌,鼓掌时将双手横在胸前,上下拍击,颇有节奏。
“我觉得(模仿得)不是很像,但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
“台湾的客人一来都问这个,我说我没看,他们就给我带节目的录像。”张铭清“本尊”笑着对记者说。
不过,他平时看得更多的还是台湾的时政谈话节目,比如TVBS的“2100全民开讲”。
“他们的CALL―IN节目,老百姓随便打电话进来谈自己看法,也可以对嘉宾的观点提出异议,我觉得挺好,民众参与非常重要,光嘉宾讲来讲去,不一定能代表民众。”
这位社科院第一批新闻学研究生,二十多年来,没有中断与台湾的缘分:
1981年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福建记者站,一干10年,期间采访过到福建沿海避风或者修船的台湾渔民,感叹尽管当时两岸军事对峙,但无法隔断两岸同胞那种“天然的联系”和骨肉亲情。
1990年被调回北京任《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三年后便调入国台办,任新闻局局长,1996年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酿成台海危机,回忆起11年前发起批判李登辉“两国论”的舆论斗争,他记忆犹新。
2000年9月,他担任国台办首位新闻发言人,面对海峡两岸电视台的直播,形成了“严肃有余”的风格――虽然“很有苦衷”。
“还是内容决定表情,比如讲到台独分裂啊,批判两国论啊,恐怕很难和颜悦色……倒不是刻意去做出严肃的风格。”他说。
新闻发布会从当初的“不定期”到两周一次,会前要做诸如设计提问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几乎调动了台办各局的力量。
2006年,60岁的张铭清转任海协会副会长,今年6月又正式出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不当发言人了,仍保持着大量接收资讯的习惯。中天、东森、TVBS,《联合报》、《中国时报》是每天必看的。“民视(台湾一家立场偏独的电视台)也看,”他坦承有时候感情上的确难以接受,“生气倒不至于,工作需要,全面了解一下各种看法吧。”
保留下来的习惯并不止于此。
和你面对面时,他是和蔼而放松的。倚在老板椅上,时而偏左,时而靠右,时而轻轻一推桌子,往后轻轻滑上两步。
低头沉思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就冒了出来,仍带着我们熟悉的发言人口吻――尽管这种情形并不多。
偶尔,他会欲言又止:
“我觉得(台湾电视台CALL-IN)这种形式非常活泼,我们这边可能用得不多,因为直播嘛,可能有一些顾忌……”
“两岸一天不统一,对中国的发展就是不利的,台湾方面不断进行军备,向美国买了好几百亿美元的武器,我们为了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也有必要的准备……”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位被所有接触过他的人评价为“平易近人”的官员是自信并坦率的。一位听了他演讲的厦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张院长的举手投足透出来的一股大气是难以模仿的。”
只要是事实,都可以容忍
人物周刊:您怎么看您在台湾的高知名度?
张铭清:这也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做新闻发言人嘛,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刚开始台湾都是直播的,直播以后台湾民众慢慢地都对大陆希望知道一些“为什么”,想了解。另外,台湾的中天电视台办了个全民大闷锅的节目,模仿我,可能和这个有关系(笑)。再者,因为工作关系,我和台湾的新闻界接触比较多,也可能和新闻界本身也在放大信息有关。
人物周刊:您看《全民大闷锅》吗?
张铭清:有时候看,电视倒很少,因为不知道播出时间,主要还是看他们台湾记者带的碟,他们一来都问这个事。
人物周刊:您觉得邰智源模仿您像不像?
张铭清:我觉得不是很像(笑),但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笑)。首先是内容上不像,我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不可能说那些内容,另外,两个人的气质恐怕还有差距,他作为演员,动作是有些夸张的。
人物周刊:您经常和台湾媒体打交道,怎么评价他们?
张铭清:我觉得他们的敬业心和竞争意识很强,这很值得我们大陆媒体学习。
当然,他们对大陆情况不是了解得很全面,也受制于台湾当局的误导和一些偏见,看问题容易偏激。他们强调新闻的可读性,希望耸人听闻或者别出心裁,这有时就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几年前有一次,一家台湾媒体报道说,中央一位国家领导人在两会上说,台湾加入联合国这个问题可以讨论。这种说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从常识来说也不可能啊,联合国是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他们登出来后我就找他们媒体负责人说,你们这个记者写得不仅不是事实,也不合常识。
人物周刊:这种情况多吗?
张铭清:因为报道找他们的机会并不多,总体上说,台湾这些驻大陆记者的报道还算是真实的,虽然个别的与事实有出入,但恶意造谣捏造的很少。因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同媒体和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标准,何况是两岸的媒体?我们不能都用《人民日报》的口径去要求人家。
人物周刊:您觉得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客观公正吗?
张铭清:只能说还算客观,但公正就不一定,客观,是说他们报道的是事实,但有些报道可能受限于记者的视角和编辑的取舍,报道只选取一个局部,不全面,这就未必公正。
比如说三次两岸的经贸论坛,大陆出台了40多项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台湾媒体各取所需,一般不做全面报道,而且他们还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比如说是“统战”啊什么,这就很难说是公正的。 人物周刊:对台湾媒体的报道,有无不可接受的底线?
张铭清:我倒是觉得,只要他报的是事实,没有造谣,我们都可以容忍,都不要紧。
对台湾媒体一视同仁
人物周刊:好像现在派驻记者到大陆的台湾媒体,还是偏蓝的多些。
张铭清:我们一视同仁,不管他的颜色,都可以来。因为两岸的交流,特别是新闻交流不应该设限。过去长期隔绝,就因为了解少,误解才多。媒体本来就承担着沟通的职能,所以应该让他们更加自由、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
大的活动我们都邀请他们来,但中南部的媒体就是来得少,《自由时报》也不大来,因为他们不来,就对大陆不了解,其实我们也没强加于你要你报道什么,(报道什么)这是你的自由。
人物周刊:两岸新闻交流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张铭清:我觉得就是开放,不要设限。我当新闻局长时就说,只要是台湾正式注册的媒体,你一百家来采访,我们都欢迎。然而,台湾当局却对大陆设限,借口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报道不实,中断他们的驻点资格,说是“暂停”,一停就是三年。我们从来没有说台湾哪家媒体报道不实,就中止他的采访资格的。台湾当局的做法,也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自称是开放的社会,标榜新闻自由,设限是没有道理的。
人物周刊:台湾的陆委会也曾经邀请大陆其他一些媒体驻台。
张铭清:我们觉得他们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据我所知,这两家(《第一财经日报》和南方报业)媒体并没有申请去台湾驻点采访,人家没有申请,你非要点名让人家去,有什么道理呢?
人物周刊:将来大陆的都市报驻点台湾是否有可能?
张铭清:大陆这边,只要提出申请的,都不会限制,现在的关键是台湾方面限制。
新闻价值不能搞意识形态
人物周刊:您曾经提出“一国两制新闻学”。对于新闻业来说,“一国”和“两制”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张铭清:“一国”,就是两岸的新闻事业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新闻事业。只不过,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你有你的新闻理论,我有我的理论。比如说媒体的所有权不同,台湾允许私人办报,这就和大陆不同。“两制”之间有没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这是可以探讨的。
台湾的媒体,很注意可读性,很注意接近民众,比如过去神六发射的报道,中央台的白岩松和东森台的卢秀芳,他们视角就不一样,中央台着眼于全面,而卢秀芳更关心细节,比如宇航员在太空是如何吃喝拉撒的,这是不是老百姓关心的?我就说是啊。这该不该报?我就觉得视角很好啊,该报。
我们是不是有可以向他们学习的?我认为有,在可视性可读性方面,在满足读者的知情权方面,都是可以学习的。
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我们不能搞意识形态,毕竟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要求同存异。至少在业务方面,可以互相借鉴。
台湾媒体的竞争、敬业精神,与他们的管理体制有关。台湾记者要是漏报新闻,老板会扣奖金,漏报几次,就炒鱿鱼,我们大陆媒体在这一点就有欠缺。
现在在一些活动中,主办单位给记者发了通稿,记者署个名就发了,这只能培养懒汉,要都是这样,我直接交给新华社好了。
每个媒体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报纸就该不一样,《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就不是一样的嘛,从可读性来说,《南方周末》肯定要更强,这当然有南方报业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应该取长补短,当然台湾媒体也有琐碎、重复的毛病。总之,小鼻子小眼,大而空,都不可取。
人物周刊:您提到一些大陆记者只发通稿,似乎他们也有无奈,毕竟涉台报道比较敏感,容易踩线,犯规。
张铭清:那是偷懒的办法,你犯规你踩线,说明对相关政策心里没底。涉台报道政治性、政策性强,有时发通稿统一口径是必要的,但不是说记者只能按照通稿来报道。
对台报道不要光偏重政治层面
人物周刊:您觉得台湾之于大陆的最大价值在哪里?
张铭清:从战略地位来讲,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屏障。为什么美国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发展,就因为它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我们国家的安全来说,它是一个屏障。所以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来说,我们要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核心利益,这个恐怕是最重要的。
人物周刊:大陆一些知识分子近些年讨论“台湾经验”,包括社会发展的经验。台湾今年适逢解严20周年,不少人就此发表了一些看法,不知您是否读过?
张铭清:台湾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经济发展,是台湾同胞自身努力的结果,当然有其经验。你说的这些我并没有读过,当然解严后,对台湾整个民主社会的发展,包括新闻事业解除报禁后,对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肯定是有帮助的。
人物周刊:大陆对台湾的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张铭清:由于过去的隔绝,我觉得对台湾社会了解还是不够。对台湾社会民间层面可以多做一些报道,不要光偏重政治层面。
人物周刊:以您的经验,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最大误解是什么?反过来呢?
张铭清: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台湾当局的误导,台湾民众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弃儿的心态,对大陆存在误解,对大陆的一些善意的、诚意的政策不信任,觉得有所图谋。大陆的民众这边,我想应该把台湾当局搞分裂的那些人,和大部分台湾民众分开。
相关热词搜索:纵论 两岸 媒体 张铭清纵论两岸媒体 海峡两岸 两岸5月热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