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 [成长的“空心化”]
发布时间:2020-03-2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天生杀人狂”,还是教育失误? 人物周刊:关于马加爵的作案原因,到底是他个人的人性恶发作,还是说整个社会、教育环境也要承担一定责任? 胡晓明:我觉得,马加爵案绝非个别现象。将马案仅作为个别人的犯罪现象来定性,这无疑是将马加爵只视为生理上的“天生杀人狂”,无疑是对社会问题的简单化解答。
那种为教育卸责的说法,貌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的归教育,法律的归法律,然而实为贻误时机,抵制批评,放弃责任,实际上仍是将教育工具化、去人文化的思维模式的必然结论。而这一思维模式,正是我们要提出来加以批评的。这是对隐性教育危机的习焉不察,纵容教育的空心化倾向越演越烈。
记者:你所说的“空心化”是什么意思?
胡晓明:马的父母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儿子会杀人,他们的理由是:儿子从小就很懂事、很安静,从不要这要那,就象个小大人。他们不知道,越是懂事的孩子,内心越可能压抑。据说,马的父母和儿子通电话,每次都是互报平安,问候几句就挂了,这样的电话根本没有任何信息量。当孩子在遇上心理危机时,无疑失去了最后也是最安全的一个庇护所。
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空心化:心灵的内涵极其稀薄,从根子那里开始缺失了。
当代语文教育的弊端
人物周刊:那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
胡晓明: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被文革摧残得心灵已沙漠化的教育生态。后来搞经济建设,也忽略了进行长久、认真的心灵养育和精神建设。文革巨大的心灵创伤及其潜隐的危机病症,几乎被遗忘了。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沙漠化的精神生态上,向现代化跳跃。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自然形成了这样一种特性:功利取向、崇尚盲目趋新、成长的单面化,人文空气越来越稀薄。
人物周刊:马加爵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这是否说明他的人文素养较差,他对生命缺乏敬畏、视杀人如平常,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胡晓明:当然。他的教育背景其实是有缺陷的,单面的数学好、理科好,其实遮盖了情感世界、灵性人生未曾发育的畸形情况。这在某种程度表明,在农村、在一些转型中的城市,当代的语文教育有很大问题。人们根本不把语文当作科学,当作蕴含了精神生活秘密的重要工作。语文教育,对青少年建构完整心理世界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的公民化
人物周刊:马加爵比较自闭,这对他的性格、包括杀人是否都有一定影响?
胡晓明:现在的下一代,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如沟通、协调、同情、宽容、妥协,局限于自己的狭小天地,导致思想偏激,认知狭隘,爱钻牛角尖。不少学生气喘嘘嘘地考进大学后,会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人际困惑中。
此外,我更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公民化程度。我直观感觉到,这是我们教育中很大的一个缺失。亚里斯多德说,只有野兽才不需要政治,换句话说,没有健康的政治参与的人生,人会有丛林化的危险。人只有在政治活动中才会感到有痛痒相关,在公共生活中,互相交流,讨论,表达意见,必然有助于学会平等相处,学会表达自我,找到心灵相通的纽带。
我们这个社会正面临重大转型,大家都有责任,逐步在学生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创造条件,培育诸如关心、善意、真诚、透明、开放、向上、建设性、以及沟通技能和宽容精神等现代公民品质。这件事要快做。
要重视情感体验和家庭教育
人物周刊:有什么办法能尽量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胡晓明:马加爵被带上警车的照片,给人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是冷漠、是麻木,还有幼稚和懵懂,就象一个还没有从生物发育为人的小动物,他的脸上缺少某些“人的迹象”,某些情感性的东西。知识的进步,不能掩盖他们情感的苍白与单薄。人之区别于动物,人与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人性的尊严、慈悲、不忍等等。这一点,马加爵缺乏,与马吵架的同学也缺乏。从刘海洋伤熊到马加爵杀人,都暴露出他们情感体验上的致命弱点。
家庭,仍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价值源泉。然而社会大众还是看得不够清楚,家长以为花钱送孩子去最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我们从马案中的一个重要警示是,家庭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吃饭睡觉的所在,此即古人所说的养而不教。这样出来的孩子,迟早出事。
相关热词搜索:成长 空心化 成长的“空心化” 空心化背景下的成长和迷茫 成长的烦恼我们共同分担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