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身后这七年|向小平

发布时间:2020-03-2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国人平静以对。   这一切与1976年大不相同。毛泽东去世时,一种压倒一切的恐惧感弥漫在中国。无数单纯的中国民众号啕大哭,他们担心,神走了,天会不会塌下来?但事实是,神走了,一个小个子的人继续领导他们前进,而且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年份意义上的邓小平时代已然渐行渐远,但他所倡导的制度变革和思想解放却泽被后世,人们从心底敬重他。与毛泽东不同,邓小平一直不主张突出某一个“英雄”,更反对把人变成神。他强调制度的作用,强调国家的政策不能因某一个领导人的进退生死发生骤变,有人在他身后说,“他走了,总会有人来的。”假如在天之灵能够感知的话,他应该会高兴。
  的确,当一个国家依靠健全的制度而不是某一个伟人能够正常运转、能够维护社会正义和推动发展的时候,这个国家就成熟了,我们完全可以说,生活在伟人时代是一种幸福,生活在一个不需要伟人的时代更是一种幸福。
  小平身后的七年,后来者继承了他的精神,也接过了他没有完成的任务,中国踏上了建设民主法治富强公义社会的不归路。没有伟人的七年,也是一系列重大宏观问题陆续取得突破的七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三件大事表明中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市场”、“法治”和“开放”之路。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从此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权利运动也在一次次博弈中艰难前行。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正在走向天堂,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说。
  以此来形容当下中国社会的处境,是再恰当不过。邓小平去世后的七年中,中国与她的公民们的感受,既不能用痛来形容,也不能用爽来形容,如果非要找到一个词的话,那只能是痒,在中国的七年之痒中,国家有悲有欢,民众有笑有泪,而且,这种百感交集的体验比任何时候都多。
  用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话说,“改革已进入过大关的阶段”。中国政府选择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导致容易见效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而一些在意识形态上敏感的、操作上艰难的改革,则因被多次延宕而越来越难以突破。更重要的是,改革能够使所有人受惠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下,每推行一项改革,短期内带来的,不是实惠,而是给相当一部分群体带来阵痛。
  理解我们这个时代要把握住一个关键词――转型期,考察的对象包括一个健全社会中的四个主体:政府,市场,公民,非政府组织。

相关热词搜索:小平 这七 身后 小平身后这七年 小平十年 百年小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