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杀手_毒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损害的是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自杀”这个暗淡而残酷的字眼儿,让人通常与那些行走在逼仄的精神世界而难以解脱的成年人的极端行为联系起来。然而,如今这一绝望的举动也成为部分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又难以挣脱的青少年的“选择”。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犹如潜藏的阴影,若隐若现于孩子们本该快乐、明朗的时光。
  在成人的世界中,孩子本就是无忧无虑,因为他们不用直接承担来自生活的压力,衣食无忧,天真而快乐,只要用功学习,为将来美好生活打好基础。
  但那也只是父母们的想当然,当父母们不自觉的将成人世界的希望与欲望内化为孩子的“行动准则”时,孩子们的快乐便很难纯粹。
  在学业压力、与父母沟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后,稚嫩的他们难以寻找到适当的解决方式,天长日久,便在心中郁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发布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症。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对我国中小学生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6.4%的小学生、14.2%的初中生和14.8%的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接近5%。
  近年来,青少年中焦虑、抑郁、自杀、网络沉迷、校园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它们的背后是常常被忽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沉重的青春
  “求求你跟我妈妈说,我不要上重点!我要妈妈陪我说说话!我不要她打牌,不要!不要!”李艳对已经4次登门看望她的阮梅诉说着自己的不安。
  阮梅是一名作家,她历时7年,自费跨省进行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调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并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一起合著了《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李艳是阮梅调查中遭遇的一个女孩儿。
  李艳的学习成绩一直平平,中考时成绩不算理想,与重点高中分数线差20多分。但望女成凤的母亲却希望女儿在重点高中接受教育,并为考取重点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女儿进入重点高中,李艳的母亲东拼西凑, 借了一万块钱交了择校费,将李艳送进了重点高中。
  进入学校后,懂事的李艳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且十分用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年期末,李艳排到了全班排名的中游。
  然而,好景不长,在第二年的考试中,李艳的成绩出现了起伏,两次考试,成绩排名下跌了三五个名次。
  对女儿寄予厚望的母亲看到成绩出现下滑大为光火,“你不把成绩拼上去,不考上一个重点本科,哪里对得起一万块钱呢?”此外,母亲对李艳的要求也越加严厉,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的时间都要做功课。
  在强大的压力下,李艳开始出现失眠、做噩梦,继而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最后不得不休学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阮梅所调查的学校中,像李艳这样因为学业压力或者情感离开学校,成为严重心理障碍者或精神病人的学生,每年至少有3人。而在康复医院,因无法达到父母的高期望而出现抑郁学生的病案很常见。
  现实生活中,像李艳一样被学习和家庭压力所困扰的孩子不在少数,本该无忧无虑,却有着太过沉重的青春。
  
  青少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
  这些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接到了不少孩子家长的咨询电话,每年考试比较集中的六七月份前后,都是孙云晓比较忙碌的日子。
  “前几天接到一个来自黑龙江的家长电话,我听完非常痛心,一名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因为一模成绩与期望相差太远无法接受而自杀,父母也悲痛欲绝。”从事了多年青少年教育研究工作的孙云晓不无惋惜地说。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对我国中小学学习超时情况三次调查显示,从1999年开始全国中小学学习超时情况越来越严重,1999年超时学习人数已达到半数以上,近年来此比例更是攀升至70%以上。
  超时学习背后是青少年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的现实,而此种情况的出现与父母的高期望以及整个社会的环境不无关系,“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被不断强化,“唯有读书高”、追求升学率的畸形理念也在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
  已成为一名母亲的“80后”媛媛,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为孩子做了详细的规划。从出生后的早教,到如今上幼儿园后的特色班,媛媛想让孩子有一个无比灿烂的明天。
  虽然从小被父母严格要求的媛媛知道孩子在繁重的负担下会比较累,但媛媛坦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吃点苦,以后就轻松了”。
  在我国像媛媛一样的父母有很多,他们惯于为孩子谋划“成功的路线图”,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不断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孩子们除了承载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有家长们对他们的期冀。
  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6岁到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儿童学习的认知需要不足,仅30.3%的儿童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有相当多的儿童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69.5%)、将来有个好工作(59.8%)、将来造福社会(58.3%),以及让父母满意(46.5%)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将其作为竞争的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7.6%)。
  “现在最可怕的是,如今社会压力已经内化为未成年人的内心压力,而孩子们还比较脆弱,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在长期的压力和紧张下,容易导致‘童年恐慌’,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全国3亿青少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最弱的是心理健康。”孙云晓一针见血地指出。
  
  孩子需要尊重和了解
  孙云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人颇受触动。
  多年以前,孙云晓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女孩儿。这个女孩儿因生病落下功课而导致成绩严重下滑,成了“差生”。自此,女孩儿在学校不但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而且老师也对她产生了不满。女孩开始逃避和恐惧上学,最后竟发展到装精神病而拒绝上学,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女孩儿的父母无奈找到了孙云晓,孙云晓与女孩进行了交谈,刚开始女孩儿的抵触心理很强,一度声称“不用劝我,我肯定自杀”。
  孙云晓做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安排,将女孩安排到了一个杂志社工作。“据孩子的父母说,她写作很不错,所以将她安排到了杂志社,并达成协议,如果文章写得好可以发表。”
  孙云晓向女孩约了3篇稿件,出人意料的是女孩写得非常好,发表后影响很大,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儿的自信心重建,最后在孙云晓的帮助下重新回到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如今,当初的女孩儿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现在还坚持义务通过咨询热线帮助那些有困扰的人。
  孙云晓认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和尊重孩子,其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最关键的因素。“在多年的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发生心理危机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而亲子关系最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亲子危机最长见的状况通常有三种:一是12岁之前没有建立起亲密的亲子依恋的情感,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虎妈”流行,父母给孩子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重压力,或过于简单粗暴的管教;三是父母离异或长期外出不关心孩子,导致孩子难以生存并对生活绝望。
  “对孩子的教育,爱是前提,时代呼唤真爱教育。而真爱需要真正尊重和理解孩子,给孩子们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孙云晓说。
  同时,在孙云晓看来对青少年进行未雨绸缪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训练同样重要,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从事后治疗向事前预防转变,给孩子们打造坚强的心理城墙。
  对青少年教育有多年研究经验的孙云晓也坦言了自己的无奈,尽管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但成效并不明显。
  “这两年改善不大,青少年心理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也将更加努力地推进,并且也愿意相信更多父母会更加尊重和理解孩子。人们常说孩子是明天,是希望。其实,孩子不仅仅是明天,而首先是今天。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教育也不能等待。”孙云晓说。

相关热词搜索:谁是 心理健康 青少年 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杀手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