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卡拉OK,他们也爱京剧】京剧卡拉OK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作为一门群众艺术,京剧不仅需要从业人员的努力,也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代表着未来的年轻人在这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京剧感兴趣的年轻人也有所增加。或许,这些喜爱京剧的年轻人们为数不多,但总让人看到传统艺术在新生代中扎根的希望。
大学生票友的非典型之路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一般人恐怕很难把眼前这位留着短发、戴着眼镜,面容中有几分羞涩的女孩子和有着古风古韵的京剧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位名叫王栖寒的武大毕业生不仅热爱京剧,还是一名比较专业的京剧票友。在刚过去不久的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次展演中,她曾以一段《捉放曹》在票友中技惊四座。
在王栖寒看来,自己那一次的表演能赢得一些认可,也与自己扮演的角色有关。《捉放曹》是京剧里的老生唱段,在京剧里,老生是专门扮演中、老年男子的行当,通常由男性出演。而王栖寒作为一位22岁的年轻人表演的像模像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最喜欢的女老生就是民国时期的孟小冬,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京剧女皇”。
“说起我和京剧结缘,也差不多有十多年了。”王栖寒说。小时候在奶奶的影响下,王栖寒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最开始只是照葫芦画瓢,无意识的哼唱,但王栖寒惟妙惟肖的表演很快让她奶奶意识到这是一块学京剧的料子。
9岁时,王栖寒被送到武汉市京剧团少儿班,师从团长舒长青,主攻马(马连良)派老生唱腔。
对于当时还是小女孩的王栖寒来说,在剧团学艺的时间无疑是辛苦的。“那时候家长送我到学习班之后就会很快离开,等到练完之后再来接我,因为怕看到训练的场面太心疼了。”王栖寒说。
不过个头娇小的王栖寒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在2000年以一曲京剧老生唱腔《甘露寺》夺得全国小梅花艺术奖。到了小升初阶段,年纪幼小、学习成绩尚可的王栖寒立场鲜明地要求去读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但最终被父母否决。在她父母看来,京剧对于成材的要求太高,而家中也并没有做这一行的人,并不利于王栖寒的人生道路。
“其实当时挺不理解父母的决定,为此还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别扭,”王栖寒说,“但现在回头再看,也知道他们是为我好。”
初中、高中繁重的学业让王栖寒暂时远离了京剧,期间她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看一些戏曲节目。直到2007年,王栖寒考入了武汉大学历史考古专业,她才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京剧当中。在这里,她遇到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武汉大学京剧昆戏研习社(以下简称“京昆社”)。
王栖寒还在大一新生军训时,就被当时京昆社社长召入麾下。京昆社属于的会员一般维持在40人左右,而像王栖寒这样经过专业京剧表演训练的人算是凤毛麟角。凭借着出众的实力,王栖寒在当年就成为了京昆社的社长。
“刚开始,我周围的同学觉得我唱京剧挺另类的。不过后来就习惯了,而且还经常会叫我给他们表演几段。”王栖寒说。在生活中,王栖寒既喜欢听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的《十八张半》,也狂热的喜爱民谣歌手陈绮贞所有的歌曲。
在王栖寒看来,做一名纯粹的京剧爱好者,和当一位要管理协调一个团队的社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以前她只是喜欢看和唱,而当社长之后就必须要考虑到台上台下几乎所有的事情。经费不足是王栖寒经常会头疼的问题,通常来说一次简单的京剧演出要花费3000块左右,这对于一个社团来说负担很重。
因此为了排好一出戏,王栖寒和社友们需要到处拉赞助,有时候免不了受一些委屈。“不过因为真心喜欢京剧,所以其他的一些东西也看淡了。”王栖寒说。
对于王栖寒来说,京剧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兴趣爱好,她希望能够成为自己今后职业的一部分。今年刚毕业的她,正在准备考武汉大学戏剧戏曲学的研究生。在一些指导老师看来,像她这样文化功底深厚,同时具有一定京剧表演基础的学生并不多见。
不温不火的戏剧社
的确,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高校里,喜欢京剧的人并不多,而喜欢京剧的人中像王栖寒这样有比较深厚的京剧基础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更多的人,是以学校社团的方式存在,大家聚在一起欣赏曲目,或者学习一些基本唱腔。
和全国的环境相比,武汉各大高校还是具有比较浓厚的京剧氛围。目前华科、华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生京剧社团,而且有十多所高校都开设了京剧课程。
在这其中,华中农业大学的“梨园戏剧社”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个成立于2001年的社团,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高校中自一个以戏曲学唱为主的学生社团。
在刚过去不久的“第三届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戏剧节”决赛中,梨园戏剧社有6出曲目参赛,在学生团体中数量最多。该社现任会长王锦华说:“相比较来说,我们社团成员的水平比较平均。”
和从小受到熏陶的王栖寒有所不同,王锦华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很少接触京剧。他对于京剧产生兴趣,是因为听到王力宏、陶?等流行歌手在作品中加入了许多京剧元素。“所以大一进校看见梨园戏剧社招人时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王锦华说。
于是,在每学期几乎每个周二、周四的清晨,总能在食科院楼前水池旁看到王锦华和一群社友们一起练习京剧。据王锦华介绍,梨园戏剧社每周都有多次活动。除了周二、周四的吊嗓,周五晚还安排有京剧选修课听学,周六日也会有时跟琴练唱。
“我现在只算是学到了京剧的一点皮毛,但是已经可以感受到京剧无穷的魅力了。”王锦华说,因此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同龄人可以喜欢上京剧。在他的影响下,寝室另外3个人也都成为了准京剧爱好者。他们的普遍感受是:“原来京剧听起来也不错。”
在王锦华看来,自己身边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去了解甚至是接触到京剧。“在我的一些同学眼里,京剧就像某种高高在上的艺术。”
让更多校内的人了解京剧,也成为了王锦华当下的一个困惑。虽然他们常邀请省内的一些京剧“名家”、“名票”来校演出,并和省市京剧院合作,让剧团进学校,让师生进剧院,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梨园戏剧社现在的会员大概有二十多人,其中比较活跃的也就在10名左右。而在经常和外校京剧社团打交道的王锦华看来,武汉高校年轻人中活跃的京剧爱好者最多也就200多人。
这个数字听起来并不乐观,但在学生中间人气颇旺的武汉大学艺术系青年教师易栋看来,也有积极的一面:“京剧是众多古典艺术中的一种,有人喜爱或者不喜爱都很正常。这些大学生京剧爱好者的群体看起来并不多,但他们能够如此热爱并弘扬这门国粹艺术,也正体现了京剧在年轻人中的生命力。”
相关热词搜索:卡拉 京剧 他们卡拉OK 他们也爱京剧 卡拉ok京剧 现代京剧卡拉ok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