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社工队伍 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社工队伍管理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部门最近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将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写入党中央的文件,将社会工作提到如此的高度,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是对广大社会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对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
  
  社会工作已经写入党和政府的文件,相关政策也已经制定、实施。最近,民政部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一些领导和专家也频频在媒体解读社会工作的进展。无怪乎,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专家表示,社会工作者的春天已经来临。
  
  社会工作即将登堂入室
  
  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工作就是除了政治经济工作之外的工作都可以称为社会工作,或者说一些服务社会建设的工作都可以叫做社会工作。而狭义的社会工作就是指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在我国,现代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为目的的专业性、社会性的服务工作。
  六中全会《决定》出台之后,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军在工作中多了一件事:向各种媒体介绍社会工作到底是什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人员也曾表示,随着六中全会《决定》的出台,协会的电话都被打爆了,社会各界包括许多境外的社会工作组织都在向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询问:中央这次为什么将社会工作提到如此高度?会不会给协会提供新的政策支持和扶植?协会有什么战略规划出台?中国的社会工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也表明了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始真正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现实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同,例如,由河南省妇联和绿城社工服务站联合发起的“社工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就在当地引发“蝴蝶效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社工职业水平评价体系正在建立
  
  在我国,200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同年,江苏省建立了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制度,浙江省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北京、天津、福建、重庆、广州、宁波等省市也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试点。
  虽然国家统一的社会工作职业评定还没有正式进行,但是可喜的是已经起步了。去年,人事部和民政部也联合下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为《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为《实施办法》)。这里面对社会工作者做了一些明确的规定。这个规定符合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这里面也明确了进行全国的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组织考试的制度,每年要搞一次。同时,《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也对考试的相关要求作出了规定。民政部的工作人员最近也正在筹备成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考试大纲、培训教材,建立考试题库。
  民政部的相关资料也表明,我国现在已经有近20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3个办学层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将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对未来社会工作进行了展望:到“十一五”末,将力争培养近千名高级社工、近万名中级社工和近10万名初级社工,形成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灾民、流浪乞讨人员,以及社区、社团、婚姻和家庭等各类群体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分布格局。
  
  社会工作的岗位开发已经启动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困境就是相应岗位的缺失。没有社会工作者的岗位提供,社会工作的发展将只能停留在书本和文件里了。不过民政部人事教育司教育科技处处长甄炳亮表示,目前岗位的开发已经启动。“随着六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和民政部、人事部文件的落实,下一步就是逐步设立岗位。而且岗位是相当多的,不是说没有岗位。比如民政系统所说的优抚安置的服务单位、社会救助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社区服务单位都要设置。而且以后我们在各个部门也要设置社工岗位。还有,一些企业达到一定程度也要有社工,比如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这项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的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密切配合。我想,以后的岗位会不错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李德运副会长在接受访谈时表示。
  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军也表示,在建立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过程中,民政部就与人事部合作,围绕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薪酬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实际上,2005年,民政部委托专家学者在北京、上海、西安、贵阳等地对民政领域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在2006年3月召开了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研讨会。目前,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受民政部委托成立的课题组,正在对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进行专项研究。
  
  社会亟需大量的社工
  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也必定是社会工作事业大力发展的社会,是公共领域发达的社会。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工作,大多以思想政治工作的面目出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步入转型期,市民社会在中国大地已经逐步崛起,公众对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又大幅度上升,社会矛盾凸显,这种“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效能特别是在城市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不同领域的差异化日趋增大。利益的获取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整体社会的均衡和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化中的人们也越来越感到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甚至亲友关系维持的力度也变得脆弱。剧烈的社会变迁使产生于旧体制之下的社会工作模式空间缩小,大量的社会工作空白点由此产生。社会调节机制中,仅仅靠行政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的加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上海浦东华夏社会研究院院长鲍宗豪也曾指出,在我国加速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如房屋拆迁、社会救助、下岗失业、城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精神健康、外来人口和农民工涌入城市等一些过去并不显著的社会问题正在变得突出起来,这些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专门化的特征,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量大增。我国急切需求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群体又是极为庞大的。
  
  社会工作,想说爱你不容易
  社会工作虽然在中国走过一段路程,但现实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社会认同度低
  
  对于许多人来说,社会工作的概念还有些陌生。当我们问起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记忆仍停留在影视作品中香港、新加坡的社会工作者。“现在国家提出要注重发展社会工作,以后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一位白领认为。事实上,“一段时期以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了解”,王建军表示,在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实践、教育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空白。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姬中宪副秘书长也表达了社会对社工这一职业并未完全认同的观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顾东辉博士指出,社工的专业性较强,在国外被看作与医生、律师并列的专业性职业。但在国内,这种专业意识显然要弱得多。甘肃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何长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甘肃省所拥有的社会工作者群体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民办社工机构在社会上遭受认同危机的压力就更大了。现今的民办社工机构本就不是为盈利而来,多半是抱一种理想而为之奋斗的社工人员所创办的,但这些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时,却只能注册为营利机构,他们既不能募捐,也不能申请政府资助,甚至享受不到任何税收优惠。曾有媒体报道,青岛郑杰的社工服务社在登记注册时,工商部门不知该将社会工作归为何类,最后勉强划到“信息咨询业”,名称必须加“咨询”两字,服务性质认定为“社会公共关系咨询”,与社会工作的本意相差甚远。这家社会工作机构成立几个月来,一直入不敷出。作为一个专职社工机构,却迫于生存压力无法为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提供无偿服务,甚至因为不具备政府认可的专职社工身份和政府出具的社工服务机构资格证明,而受到服务对象的置疑。而提起民间社工组织的生存状况,乐群社工服务社负责人申利民女士用“困难重重”来形容。“我们现在力量薄弱,资金完全靠为政府做项目来获得,项目也不能保证数量,因此在没活干的时候,不得不‘开’掉一些社工。”
  
  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今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社会工作要真正发展,除了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培育为社会工作服务的观念外,中间还需要一个媒介把二者连接起来,这就是社工的岗位和相关的制度资源。目前,许多单位都没有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也提供不了相应的岗位。
  我国现在有关社工的制度资源非常短缺。关于职业社工的法律体系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的《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标志着社工职业水平评价体系正在建立。但评价体系也面临一个“怎么用”的问题。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王思斌指出,目前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倡导性、非排他性的评价体系,如果不能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很难充分发挥其价值。一套包括社工资格认证、注册管理制度、从业规范制度、薪酬标准指导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以及与此相匹配的义工制度等在内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都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努力。另外,近年来由于政府各部门工作的深入,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承担了大部分政府工作,而本来主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区工作者80%以上的精力要用于为政府办事。许多社工都表示,现在已经抽不出太多的精力去做社会工作。
  
  人才短缺与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人。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人,残疾人口8200多万人,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人,孤儿57.3万人,还有老年人口1.43亿人,常年受灾人口1亿多人。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据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介绍,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的1.7‰。另据统计,全国高校每年培养约8000名社工专业人才,但这些人中只有不到30%毕业后会从事社会工作。并且,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中,还存在严重流失的现状。据相关资料显示,复旦22名社工专业毕业生仅2人从事社工行业。2006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下降达4成,2005年通过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只有1462人,考试合格率仅为19%,而这还是在社工认同度较高的上海地区。
  社会工作者须处理各种威胁民众生活质量及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失业、自然灾害、种族冲突、吸毒、家庭暴力,以及犯罪等。要处理这些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社会问题,社工人员必须进行良好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而我国“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水平比较低下。这些从业人员大多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有步入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的趋向,专业的培养目标十分不明确,也缺乏整体性。
  
  社会工作,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和谐社会的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但有一点是必须的,那就是整个社会必须和谐安宁、稳定有序。而社会工作,就是给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正是让社会的紧张舒缓下来,也就是尽最大努力来化解一切不和谐的因素,实现一种和谐安宁。一个成熟、完善的现代社会,必须将创建一个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局面。中国在许多突发事件中,也有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但就其数量和力量来看,还微不足道。因此,大力发展社工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人性、人道、平等、正义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当人类世界充满爱的时候,社会也就能达到大同世界,走向和谐;当社会和谐运转时,人民群众也就能得到利益,过上安定有序的生活。而这些也正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精神,社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个助人自助、专业服务的工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国际上,社工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工程师”。社会工作一直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平等和互相尊重,也负着倡导一个公平及公义的社会的责任。社会工作者把向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提供援助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天职,这是各国社会工作者的一致共识。现今中国社会把社会工作提高到如此的高度,正是因为中国政府用人类永恒追求的大爱来管理社会的体现,是用人道主义精神来参与国家、社会的自我救助及其维系。
  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解决低收入群众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正是“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社会工作来实现的。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社会扶贫与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社会犯罪与社会矫治、家庭暴力防范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等等。这都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安全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但是一个惠民、利民之思想的高度落实,更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新的社会问题随着全球化、工业化纷至沓来:贫富差距和区域不平衡加大了,“上学贵”、“看病贵”、单位GDP的能耗过高、生产环境恶化加剧、快节奏带来的精神压力和“亚健康”、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足、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腐败问题严重、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这些不和谐因素不解决,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不可能成功。“大社会,小政府”又是依法执政和现代法治理念的必然选择,对公民和社会而言,政府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是禁止性的原则,政府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某种意义上的退出。市民社会中,社会工作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从人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核心价值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矛盾,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前些时候,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开展了一个“爱心2008”活动,要给2008个孩子治好病,让他们能在2008年健康地看奥运。民政部也搞了“明天计划”,救助伤残儿童。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伤残儿童得到治疗,使其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时,这能够让伤残儿童的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共享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干了8年的社区工作,看到因为我们的服务,居民的困难得到缓解、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得到挽救……我们社区工作者还是很有成就感。”社会工作者陈洁说。应当说,社工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奉献精神为贫困者解决燃眉之急,使孤独者不再孤独,让恐惧者不再害怕……,在全世界都赢得了尊重。在我国,社会工作正成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也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稳定器”,事关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社会公共服务的助推力
  
  社会工作也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由“全能”型政府向现代责任型政府转变,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是政府改革的必然所在,中国在这方面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政府部门提供的社会服务一般都具有普遍化的特征,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的。但事实上,不同的社会人群对某些社会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的方面都是不同的。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和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孩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社会工作组织正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大量的社会工作,也能使政府降低行政成本。因为社会工作不仅是为一些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服务,而且为社会上的全体成员服务。社会工作的触角是直接伸向人民群众。“春江水暖鸭先知”,社会工作者是最先知道群众爱什么,想知道什么,要想什么。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来帮助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获取工作岗位,提供各种就业培训,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也因此而节省宝贵的资源。
  
  社会自我修复的加速器
  
  社会转型是一个系统宏大的社会工程,其中不排除有挫折、有曲折。而这是需要众多社会主体来承担、来型塑、来修复的,而不仅仅是社会精英。只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共同携手,才能在挫折和打击来临后加速修复社会机器。而社会工作能快速良好地解决社会事件、社会矛盾,也能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这也就加强了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社会修复能力的加强必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不断提升,对政府方面来说,也就是执政能力能够不断地加强。
  同时,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善后工作方面也是能发挥极大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并推动了社会的自我修复。美国“9•11”事件中,社会工作者在各项救灾工作中积极的身影就全面诠释了这一点。例如,在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者立即和政府人士、社会群众一起参与了现场的救助工作;自发组织募捐和献血;组织纪念活动,帮助人们恢复心理的平衡;不断组织社会活动,为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营造适当的氛围,等等。社会工作者用自己的努力让破碎的得到愈合,让曾经残败的获得了修复,让曾经失去的能够复得。实际上,在美国“9•11”事件、英国7•7伦敦恐怖爆炸事件等等这些突发事件的背后,都有社会工作者忙碌的身影。美国的城市由很多社区性质的小城市组成,在这些小城市中设有大量志愿者性质的应急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为美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应当说,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本就是整个社会步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关热词搜索:社工 壮大 有助于 壮大社工队伍 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壮大社工队伍 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