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 放飞希望的风筝] 我们放飞风筝,放飞希望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赵华,1954年生于天津老城区,先天性弱视,小时候经常跟在一些玩风筝的老人后看热闹,觉得有趣,慢慢的就喜欢上了风筝,再加上后来进入天津市园林局建筑队从事为古建筑画图案的工作,在风筝图案上不断争奇斗艳。厚积薄发,自1997年拿到残疾证开始参加残联系统的比赛后,在天津残联系统组织的活动中屡获大奖。
老赵家的门牌号并不明显,正当记者东张西望在寻找门牌号时,屋内传来一声:“你找谁?”记者试探性地问赵华老师是住哪儿时,屋内警惕地问:“找他什么事,哪儿来的?”经过仔细验证信息后,门才打开。
他做事很是谨慎,这与老赵目前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老赵目前在天津市园林局值晚班,从事看楼工作。
走进房内,扑面而来的是青蛙、蝴蝶、犀牛等各式各样的风筝,这些风筝很多上面都沾满了灰。房子是老式的一室一厅,三四十平米左右,空间少,平时老赵就在卧室里支张桌子从事风筝创作。由于是上晚班,早上9点多才回到家休息,记者赶到时,老赵刚从床上起来,就穿着睡衣,“你这看样行不”,一举一动透着随意。
自幼耳濡目染
老赵戴着眼镜,很有学者风范,很难看出是视力残疾。而事实上,一出生就先天性弱视,印象中从一上学就都是坐在第一排,这个惯例一直没有改变过。即便那样,还是看得有点模糊,这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小赵同学成绩一向挺好。
1971年,老赵从当时著名的南开中学毕业,开始走向了工作。最开始是在天津市春合体育用品厂,从事油漆工,老赵干得很是卖力,但因为视力的关系,老赵做得有点力不从心。几经周折,到1975年的时候,哥哥介绍他给一位姓张的艺术家学习素描,再到水彩,这一学就是两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赶了个大早兴冲冲地赶去报名参加考试,但在报名时就给刷下来了,工作人员一看视力不行,就没让他报了。这让老赵有些心灰意冷,“情况是这样又什么办法,都这么大了,得生活啊。”很快,他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此时他更是备加珍惜这份工作。后来,他进入了天津市园林局古建筑队,专门从事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画画图案。别看这个画图案,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和传统文化沉淀。刚开始也很吃力,一有时间就买相关书籍恶补,视力也因此再次受损。
不过在美术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让他此后的风筝创作更是得心应手。
谈起从事风筝创作,老赵觉得这是必然结果。
老赵小时候在天津的老城区生活,经常看到一位玩风筝的老人。老人的风筝做得很逼真,在天津城里很有名气,同时他还很有学问,解放前的身份是律师,解放后做教师,会演京剧唱老旦,小伙伴们都喜欢跟在他屁股后面看热闹,特别是赵华哥俩,觉得有趣。
赵华七、八岁时,他们哥俩也想自已弄个风筝玩玩,于是就是模仿着做,但收效不明显,偶尔弄好一个上天,也得经过反复修改。因为视力的关系,在外玩耍不太方便,于是他拿着已做好的风筝一个人在家琢磨,慢慢地,他摸着了门道,几天能做一个简单的风筝,两次能上天。
创意第一
这些让他高兴了好几个月,但当他拿着风筝和那位经常玩风筝的老人对比时,他发现自已的作品原来是奇丑无穷,怎么看都不顺眼,特别参加工作后。
“我本身就是从事画图案的工作,这个对美感要求较高,而自已做的风筝却很难看,这自然说不过去。”
经常接触古建筑,让他深刻体味到其美。“你仔细看那些古建筑图案,很流畅,很美。”这些也成就了他的绘画艺术,他把学到的这些东西又悉数用到了风筝创作上。“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创作的风筝人家看起来舒服,能多次获奖的原因。”谈起这些,老赵兴致颇高。
但这很花时间,特别是对于视力残疾的老赵,一般得花三四天才能画好一个风筝的图案,这还是在已经构思好的情况下。有时为了一个创意,他可能会花去好几年时间去琢磨。
比如2002年,老赵制作的一个风筝在天津市残联组织的比赛中获得特别奖,但谁也不知道,这个风筝创意素材竟来自1995年。当年,单位安排老赵去河北廊坊维修古木建筑,在那边干了两个月,正值盛夏的三伏天。白天在修葺古建筑时,看到很多蝙蝠,晚上,到处听到青蛙呱呱地叫,碰巧凌晨两点左右下起了大雨,街上的雨水没了膝盖,这一场景一直印在老赵脑海里。
直到七年后,为了参赛老赵在准备制作风筝时,再次猛然想起,思如潮水,很快制成了一只青蛙“肩”扛两桶水,上面有三只蝙蝠自由飞翔的风筝。三只蝙蝠在天上飞喻意三伏天,非常干旱,在此情况下,青蛙都出来送水了。
因为风筝的关系,老赵和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的第三代传人魏永珍私交不错,为了更专业,老赵风筝框架吸收了魏氏风筝的工艺,不同的是,老赵把构思创作放在第一位,大部分时间也是花在图案的创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能制作风筝卖,而老赵不能,老赵一年也就能创作几个,他总是想着不断地超越自已。与简单的风筝制作不一样,老赵认为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我修养以及丰富的见识,只有这样,创作的风筝才有含金量,整体看起来才有美感。
除了风筝外,他近年来还迷上了与风筝创作有点相似的草编,在老赵家有很多形态各异的草编作品,像鱼、乌龟、螃蟹等,没事时他经常拿出来把玩。
草编材料简单便宜,但工艺复杂,为了编好一只乌龟,老赵花了好几年去琢磨。在草编方面,他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方法,让编出来的东西形态更逼真。
骑自行车上下班
在天津市园林局古建筑队上班时,中间因为视力不行,在1991年底老赵下岗了。直到1997年,老赵领到了残疾证,单位给予照顾,才又回去上班,岗位也变了,只是给行政楼值夜班,从晚上五点至第二天早上八点,单位给发全额工资,每月能拿到1000多块钱。
工作倒是轻松,就是上下班有点不方便。单位在西城区,要老赵住在河北区,两者相距离甚远,且有些路很不好走。
目前老赵左眼矫正后能达到0.3,右眼前不久做了白内障手术后0.05,为了锻炼视力,老赵每天戴着墨镜全幅武装骑着一台老式自行车上下班,骑得很慢,在路上来回得耗四个小时,且一路颠簸。“每天走同一条路,都很熟悉,倒没什么关系。”当问及这样是否安全方便时,老赵自信能够应付。
安全同样也是单位领导非常关心的问题,“领导没别的要求,安全来单位,安全回家就行,时间上没什么规定。”谈起这些时,老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双残家庭
在记者拍照时,老赵特意要求为他老两口拍张合影,后来在电话里也再次叮嘱记者方便时把合影给寄过去。
原来,老赵的妻子也是残疾人,患有精神病。“很久了,当年在黑龙江下乡插队时受过刺激,现在好多了,很难看出来,但胆子仍然有点小。”这也是为什么老赵当初反复核实记者身份才接受采访的原因之一。在天津市残联宣文部主任杜兵山的帮助下,区残联给老赵家打了电话,这才让老赵吃了定心丸。
老伴现在退休了,每月700多元的退休工资,很支持他的风筝创作,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不时帮助老赵做些辅助工作。女儿从天津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去甘肃支持西部了。尽管老赵感觉比较满足,一再强调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但家庭的捉襟见拊是显而易见的。
当问及有没有想过把创作的风筝出售时,老赵不好意思地说,“价格太不合适了,量又小。”这点老赵与一般制作风筝地有天壤之别,他是在创作,而非简单地制作,显然价值也就不一样了。
相关热词搜索:放飞 风筝 希望 赵华 放飞希望的风筝 风筝放飞新希望 风筝放飞新希望下联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