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桂 令人难忘的舞台生涯_令人难忘的细节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4月17日,北京地坛公园书市。 由于事前作了预告,北京的上千名评剧迷云集地坛公园。《评剧群英谱》一书的首发式及签名售书活动,将在这里隆重举行。评剧迷们蜂拥而来,他们除了要买书之外,还要一睹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淑桂的风采。
和新凤霞配戏她在戏台上睡着了
那还是刚刚解放的1951年,当时的张淑桂只有8岁。
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的她,已经懂得帮助父母分担家庭重担了。
演员练功是相当艰苦的。上午练武戏,踢腿、下腰,下午练文戏,背台词、练唱腔,当时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星期日还要加演两场,一年四季都捞不着一天休息。越是节假日越忙,演出场次越多。看着8岁的女儿累成这样,张淑桂的父母硬把女儿从剧团拉回到家里。母亲心疼地对她说:“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累坏了身体可怎么办?你将来要走的路长着呢。”母亲把她关在家里死活不放她出去。有一天趁母亲出去买东西的工夫,张淑桂又悄悄跑回了剧团。
当时不少老演员都夸她:“这个小姑娘一点儿也不娇气,不怕吃苦,又爱动脑子,是个好苗子。”
她和新凤霞配戏演的是《艺海深仇》。
《艺海深仇》的剧情是这样的:天桥的恶霸严五,要霸占戏剧演员杨凤英,逼杨凤英做他的姨太太。杨凤英宁死不从,决定以死相争。正当杨凤英准备上吊的紧急关头,妹妹杨小凤从睡梦中醒来,救下了走上绝路的姐姐。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饰演杨凤英的新凤霞自杀前有一大段反调唱腔。当新凤霞唱这段反调的最后一句时,仍然没有听见张淑桂的动静,原来张淑桂在台上睡着了。新凤霞不愧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她有超群的应变能力。这时她放下上吊绳,直奔妹妹床前。尽管使劲地摇晃,可熟睡中的张淑桂就是不醒。她顾不了许多了,一把把张淑桂抱了起来。这时张淑桂才睁开眼睛,她努力回忆着,猛然想起来了,这是在舞台上,自己正在演戏。接下去应该是她的一大段独白,尽管刚刚醒来,她仍把这一大段独白处理得声情并茂、如泣如诉。她那稚嫩的声音刚落,台下就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掌声比平时还要热烈。
这场戏演到假睡变成真睡这个份上,就算演砸了,可剧场里没有一位观众喝倒彩的。观众的举动让张淑桂特别感动,多少年过去了,一说起这码子事儿,张淑桂就由衷地感叹:“解放了,观众和以前也大不一样了。那时的观众素质真高!要是在解放前,观众不喝倒彩才怪呢!”
让张淑桂更加感动的,是当时他们剧团的团长李凤阳及李文志先生等一大批老演员。演出之后,李团长对全剧团的演职人员说:“谁也不许批评她,谁也不许再提起这件事了。她才是个8岁的孩子呀!有钱人家8岁的孩子,已经去上学读书了,或者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呢。她出生在穷人家,又这么懂事,8岁就出来挣钱养家了。”李凤阳团长的话刚落音,老演员李文志先生就开腔了:“不但不能批评,还要表扬她。小小年纪,整天和我们成年人一起练功,一起排戏,一起演出,容易吗?她刚醒清楚,就能把那么一大段台词处理得那么感人,可见她平时排戏多么认真。”面对这巨大的感动,这份特殊的理解,张淑桂哇的一声哭了,这时的她又像一个孩子了。
在上甘岭坑道里慰问最可爱的人
在张淑桂珍藏的照片中,一张47年前的老照片格外令她心动。这是硝烟刚刚散去的1957年,照片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战士,另一个是作为慰问团成员的张淑桂。
随着张淑桂的回忆,47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又仿佛浮现在记者的眼前。
1957年,朝鲜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北京市组成了赴朝慰问团,张淑桂荣幸地成为慰问团团员之一。在慰问团赴朝的那段日子里,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太令她难忘了: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平壤、饿得连老鼠都吃的朝鲜儿童,都给当时只有15岁的张淑桂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令她最激动的是慰问团去了上甘岭。她在上甘岭的坑道里,为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戴上了光荣花。
在上甘岭,慰问团怎样对坚守阵地的战士进行慰问成了问题。搭舞台肯定是不行的,集中起来慰问也不是办法,一是集中起来目标太大,二是战士也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哨位。最后慰问团领导决定,派一位演员进坑道,给坚守阵地的战士戴光荣花并进行慰问。派谁好呢?团领导选中了张淑桂。她个子矮、目标小,又很机灵。在坑道里,她把从北京带去的光荣花,亲手戴在那位志愿军战士的胸前。她深情地对这位战士说:“我代表全国人民,北京市人民,向你表示慰问,祖国人民、首都人民不会忘记你。”坚守阵地的战士听到这句话,泪水夺眶而出,张淑桂也流泪了。
体验生活 与售货员同吃同住同劳动
说起当年久演不衰的《向阳商店》、《夺印》,张淑桂回忆起她和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名丑陈少舫等老演员一起深入生活的故事,这其中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儿。
为了演好、演活《向阳商店》,剧团把该剧的所有演员都派到了位于通州区、石景山等地的基层菜店,与售货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
在石景山的一家基层商店,张淑桂和张德福被分配到卖肉组。5斤肉应该有多大一块,她一点儿感性认识都没有。卖货算账,对她来说同样是一道难关。在剧团干了这么多年,每月的工资,都是由她母亲直接领走的。而对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她自然也是一窍不通了。
第一次卖肉的情景,她至今还记忆犹新。顾客要5斤肉,她第一刀切下来的肉,上秤一称只有几两。顾客先是一愣,然后很快就明白了,这是一个新手。第二刀切下去,再一称也只有一斤。她的头上开始冒汗,好不容易把五斤肉切好了。当她向顾客表示歉意时,顾客还幽默地说,你多切几刀好,还省我的事了呢。
在水果组她也没少出汗。人家要4斤苹果,挑好的东西往秤上一放,她又开始出汗了。放上一个多点儿,拿下一个少点儿。顾客看出了她着急的样子,告诉她多点儿少点儿没有关系。她不干,因为她只会算整账。
四人帮倒台后,文艺舞台的春天又回来了,《向阳商店》又重新搬上了舞台。张淑桂还清楚地记得,在《向阳商店》恢复演出的那些日子里,不少老戏迷披着被子连夜排队买票。张淑桂暗暗下决心:为了这些铁杆的评剧迷,我更要用心把戏演好。
在北京燕山情艺术团赴京郊演出的行列里,总也少不了张淑桂的身影。这几年,对于张淑桂来说,参加社会公益性的演出,成了家常便饭。2001年的夏天,我有幸陪同张淑桂去了一趟门头沟。这是应朋友之约的一次远行,给一个街道和一个村的文艺骨干进行辅导,报酬是分文没有的,她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在门头沟矿区的一个社区文化站,她被老戏迷们团团围住。不少老戏迷们要她的联系方式,她便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自己的寻呼机号码,一一公布给大家。有些老同志耳背,她便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寻呼机号码写在纸条上。她的这一举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和不少名人打过交道。大部分名人的私宅电话,是不会对任何陌生人说的。事后我曾问过张淑桂,您把家里的电话号码随便给人,难道不怕陌生人没完没了地打扰吗?她回答得十分真诚:“我真的被他们的这种热情感动了。我家里明明装了电话,我总不能蒙人家吧?”
在村里辅导文艺骨干的那个下午,还有一件事,也让我着实感动了好一阵子。村支书告诉张淑桂,村东老槐村下有位70多岁的老大娘,听说你来到了村里,说什么也想见您一面,更想亲耳听你唱上一段。可她瘫痪在床,根本出不了门儿。听了村支书的话,张淑桂说:“这还不好办?您前边带路,我去看看这位老人家,在家里为她唱上一段。”
在炕头上,老大娘拉住张淑桂的手,说什么也不肯松开。她索性凑到老人家的耳边唱了一段《夸手》。还没听上几句,泪水就流满了那张满是皱纹的脸,张淑桂自己也流泪了。在她深入乡村演出的生涯中,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单独演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相关热词搜索:难忘 生涯 舞台 张淑桂 令人难忘的舞台生涯 那令人难忘的舞台 那令人难忘的舞台作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