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乍得动荡原因 乍得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乍得自独立以来就在炮火中进行着权力的交接,铁腕人物代比上台也未能彻底改变动荡的局面。2008年初叛乱再次上演,乍东北部三个反政府组织(民主与发展力量联盟、变革力量联盟与争取民主和发展力量联盟正统派)联合派兵突袭首都恩贾梅纳,造成了包括乍政府军参谋长在内的众多人员伤亡,致使大量难民涌入中非和喀麦隆。虽然叛乱最终被政府军平息,但乍得并未实现真正的安定。除了国内动荡,乍得与邻国苏丹的分分合合也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达尔富尔危机使乍得局势更加扑朔迷离。乍动荡的背后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外交博弈,是非洲部族冲突、资源争夺、西方大国纷争竞技的缩影。
历史的重载
乍得共和国位于非洲中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接,西邻尼日利亚和尼日尔,北接利比亚,面积128.4万平方公里,人口1010万。全国共有256个部族,居民中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
乍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那时乍得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人类居住,该区的人口增长强劲。乍得盆地上曾有以农业维生的人定居,成为了各个文明的活动中心,其中最早期的是萨奥文明。公元9-10世纪,萨奥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区的第一个,也是国祚最长的帝国――加涅姆帝国。16世纪后出现了与之抗衡的巴吉米尔王国和瓦达伊王国,从此三国混战不休。加涅姆帝国以及随后的政权都建立于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通道。1883年至1893年间,各王国都被苏丹人拉比赫?祖拜尔征服。
乍得从1900年开始被法国殖民者统治,直到1960年8月11日才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独立,托姆巴巴耶任首任总统。托姆巴巴耶在两年后禁止反对党,实行一党制,他的独裁统治和低效管理使种族冲突加剧。1965年穆斯林展开了内战,1975年,托拇巴巴耶在费利克斯?马卢姆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被杀害,但暴力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1979年,反政府武装占领乍得首都恩贾梅纳,马卢姆政权倒台。之后几个武装组织(主要来自北部的反政府武装)互相争夺权力。乍得的分裂使法国在其国内的势力削弱,北部邻国利比亚便乘势填补了这个位置,介入乍得内战,支持北部叛军。1983年叛军大举进攻,法国在同年8月派兵到乍得支持乍政府,在乍得中部建立防线,战局才得以稳定。得到法国支持的乍总统侯赛因?哈布雷在1987年击退利比亚军队。哈布雷暴力执政,政策倾向自己的种族――达萨人(Daza),歧视以前的札加瓦人盟友。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在1990年把他推翻。
代比夺权后安抚反政府武装,恢复了多党制。1996年乍得公投通过了新宪法,同年代比赢得了总统选举,五年后竞选连任。代比在2005年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取消总统任期的限制,这触发反对党以至整个社会的骚动。2006年,代比在反对党杯葛选举下第二次连任为总统。与此同时,乍得东部的种族冲突情况不断恶化。
大国利益的争夺
不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战略意义来看,乍得都是非洲大陆上的一个重要国家。乍得近邻非洲之角和中非共和国这两大地缘政治之地,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同时,乍处于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的过渡地带,是英语非洲和法语非洲国家的分界线,有着不同的民族、部族、宗教,是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竞相争夺的对象。
自20世纪70年代乍得发现石油以后,美乍关系日益密切。乍石油探明储量约为12亿桶,现日产22.5万桶。2000年4月,美国埃克森和雪佛龙两大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组成乍得石油开发集团,参与乍石油开发项目,美国成为乍第一出口目的地,派有2000多名石油技术人员在乍工作。为了确保石油运输的安全,美在几内亚湾部署了兵力。除此之外,美在乍还派有数十名排雷兵以及一支28人的“和平队”,并帮乍进行反恐培训。除了向乍政府提供资金援助外,美还对其教育、环保、社会部门的小型项目提供物质或资金支持。
美乍关系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伊斯兰世界的不满。美国希望通过支持代比政权遏制伊斯兰势力扩张,法国欲维护在乍的传统影响,两国均暗中支持乍得与苏丹对抗。利比亚一直将乍视为其后院,支持乍北部的图布族和扎卡瓦族。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则不愿看到西方势力掌控该地区,极力推动乍苏讲和。乍得在维护国内稳定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各方都有所依赖,只能在各方利益和立场之间小心翼翼寻找平衡。乍得在联合国维和部队问题上立场的反复就是多股势力较量、争夺的反映。
前宗主国的干涉
乍得的动荡同法国的干涉密不可分。乍法关系由来已久:乍于1900年成为法国的“军事领地和被保护国”,1910年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个领地,1911年部分领土被法出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归法国,1946年成为法海外领地,1957年初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直到1960年8月11日才宣告独立。独立后的乍得并没有实现稳定,政权几经更迭,发展一路荆棘。直到1991年,乍武装部队总司令伊德里斯?代比武力夺权,就任总统,乍政权才出现了暂时的稳定,但政局依旧动荡不安。
法是乍第一大援助国,两国签有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一系列合作协定。法在乍设有军事基地,留有1000人的驻军。法援助占乍外援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法有100多名专家在乍政府主要部门工作,侨民超过2000人。石油开发项目上马后,法公司承包了几乎全部的喀麦隆一乍得石油管道建设工程。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爆发后,法以执行人道救援任务的名义向乍苏边境派遣了200名士兵。
尽管法国一再声称不再插手前殖民地事务,对前殖民地国家的姿态有所改变,但其对乍政局的干涉显示出了法国对非政策的延续。虽然2008年乍得叛军突袭之初法国态度暧昧,做法隐蔽,声称只在法乍军事协议的框架内给乍政府提供情报支持,帮助法国及外国侨民、工作人员撤出乍得,但随着局势的发展,法国态度逐渐明朗,不仅法驻军直接参与了地面冲突,还利用刚刚改善的同利比亚的关系向乍政府提供了大量武器援助。
法国在整个事件中的做法得到了重要支持:欧盟和非盟都谴责叛军,联合国安理会在2008年2月4日发表的声明中呼吁成员国支持乍得政府平复叛乱,美国也抬高了反对苏丹的声音。作为代比政权的重要支撑,法国的影响一时还难以消除。
达尔富尔危机的纷扰
苏丹的达尔富尔危机造成了乍得和中非边界混乱以及难民问题,而乍得国内的混乱对于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更是雪上加霜。其实,乍得和苏丹政府彼此支持对方叛军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乍苏曾经长期保持“兄弟情谊”,但受到达尔富尔问题的影响,近年来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并呈现紧张与缓和交替的特点。2005年4月,乍指责苏招募乍籍阿拉伯人组建叛军,并宣布不再担任达区调解人,两国开始交恶。不久后,随着苏承诺从边境撤军, 乍宣布恢复其调解角色。同年12月,乍又宣布同苏进入“交战状态”,但仅在翌年2月,乍苏又签署和平协议。2006年4月乍苏断交,8月,两国复交。2007年4月,两国军队在达尔富尔地区两度交锋,5月两国总统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再次讲和。2007年底,乍叛军基本被政府军粉碎,但2008年初,叛军出乎意料地奔袭首都,不仅起兵突然,而且装备完善,给养充足,若无强大的外援支持,反政府力量绝不可能如此迅速重组。据悉,苏丹不仅给乍叛军财政和武器支援,还强烈反对欧盟部队进入苏丹。乍得叛军被击退后,苏丹政府军打击了代比的同盟力量。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2008年3月13日晚,苏丹总统巴希尔与乍得总统代比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签署了关于解决两国边境冲突问题的和平协议。但仅两个月之后,苏丹达尔富尔反政府组织“公平与平等运动”就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西北部的恩图曼地区与政府军发生冲突。苏丹认为乍得政府应为此事件负责,并宣布与乍得断交,两国关系再次跌入冰点。2008年7月17日,苏乍和平协议联络小组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苏丹政府宣布同意与乍得恢复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再次缓和。由于苏乍关系反反复复,达尔富尔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乍得国内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稳定。
自身社会矛盾突出
乍得是农牧业国家,经济落后,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频繁的战乱使得本就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乍没有逃过“石油魔咒”,石油资源并未给人民带来丝毫实惠,也未给乍得带来繁荣。相反,石油利润都进了乍得高官的腰包和美国、马来西亚石油公司的账户。严重的贪污腐败,不公的石油收益分配使得反对政府的声音高涨。2007年5月以来,社会各阶层普遍要求提高收入、合理分配石油收益,并相继爆发公职部门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等社会事件,反映出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反对派更是严厉指责政府的独断专权,号召人民推翻代比政权。虽然反对力量尚不能抗衡代比政权,但已对其形成了制约和威胁。
透过2008年初乍得政府化解危机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非洲解决自身问题尚显乏力,非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直接牵制着非盟的力量,使其作用相当有限。当冲突和危机来临时,非洲国家还是习惯性地期待西方大国的介入和支持,这在法属前殖民地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乍得虽然已经从法国独立多年,但是政治上从未“断奶”,是在前宗主国“树下乘凉”的代表。但乘凉的只是领导阶层,人民一直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要实现真正的稳定与发展,非洲国家不仅要“不怕烈日”,还要“植树造林”,这对于日益被边缘化的非洲来说的确是巨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肖雪晴)
相关热词搜索:乍得 浅析 动荡 浅析乍得动荡原因 叙利亚动荡原因 中东动荡的原因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