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传统 与时谐进_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先秦开始,“和”就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相关理论代有建树,不绝如缕。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同和,被视为至美的人生境界。中国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洋溢着持中不偏、悦和亲仁、和美贺融的和谐精神。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追求和谐、和睦、和气、和善、祥和,提倡团结、互助、友爱。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重合群随众、和衷共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围绕共同目标构筑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协调一致、和睦相处的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天人合一,“赞天地之化育”,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生态平衡、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提倡“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贵和慎战,包容兼蓄;兼爱交利,亲仁善邻、“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和平共处。
  “和”的精神,是承认、尊重、圆融。“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合作求共赢,和睦相处,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的思想,既是理想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而“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和”是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一)以“和”一脉相承。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到和谐世界建设,“和”是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核心脉络。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共赢,安全上互信协作,文化上包容互鉴的“和而不同”思想,这是中国一贯的政策主张。
  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一是国家要坚持独立自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提出自己的见解,不随声附和,也不屈服武力威胁。二是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各国领土和主权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充分尊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三是各国在平等基础上求同存异,通过沟通加深理解,通过对话增强信任,通过交流加强合作,协商解决冲突和争端,共同推进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经济上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一是要谋求共同发展,要彼此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公平竞争而不是损人利己,优势互补而不是以邻为壑。二是要求同存异,在处理经济矛盾与摩擦过程中,要体谅对方的发展水平和具体诉求,争取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存在的争端,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而不是胜者全得、败者尽失。三是国际社会要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开放、公平的贸易体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防止“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安全上相互信任,互谅互让。一是以合作求安全,摒弃冷战思维。二是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协商化解矛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出现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三是要在国际法原则基础上,建立高效、公平的集体安全机制,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一要尊重多样性,尊重各个民族、各个文明和各种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二是不同文明的共存要坚持平等和民主,不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强加于人,也不要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迎合他人。三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将有助于不同文明的共同进步。强调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和平竞争中相互包容、共同发展。
  (二)“和”与时谐进。中国外交理论紧扣中国发展和世界变迁,始终围绕为国家中心任务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与福祉服务的宗旨,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推动中国与世界与时谐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指出“求同存异”就是搁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在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会议公报,成为“万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亚洲走向世界。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世界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成为中国处理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指明了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
  和平发展理论是在中国与世界互动加深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为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的贡献。和平发展理论包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旗帜,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等。其基本内涵是内求发展、和谐,外促和平、合作。和平发展理论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进。不仅强调共处,同时强调共进,通过走和平、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实现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和谐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提倡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主张,以及以对话求安全、以合作谋发展等合作共赢思想的深化,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极大升华:
  一是不仅重视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更着眼于世界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问题。
  二是在和平、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联动性加深的历史背景下,揭示了和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趋势,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统一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
  三是在中国与世界以及世界各国两个层面的和平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和价值尺度:和平要和谐的和平,发展要和谐的发展,这样的和平与发展,才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与共同生活的地球之间的平衡、持久、可持续的和平与发展。
  (三)以“和”合作共赢。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中国外交的“合作性”特征更加凸显。有力展示了中国既坚定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重视照顾他国关切,重视通过沟通增进了解,通过了解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以合作求和谐,以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主张。形成了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主线,以合作共赢为途径,以建设和 谐世界为目标的完整理论框架。
  
  “和谐世界”是中国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以“和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融为一体。通过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国际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相互联系中,形成了四个结合:崇高价值理想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结合,长远奋斗目标与现实政策措施的结合,国内和谐发展与世界和谐进步的结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结合。
  (二)以中国视角诠释世界中的中国。极大改变了西方对中国以己度人、以偏概全的舆论导向,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前途命运关系等一系列国际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的中国致力于实现与世界和谐相处、与各国和谐发展,与不同文明和谐进步;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和谐共进;一个和谐发展的中国,不仅是人类和平发展事业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塑造者、建设者,将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三)“和谐世界”是中国的新世界观。对中国的世界和平观、世界发展观、世界秩序观和国际体系观给予了更准确、科学的表述。“和谐世界”反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领域存在的霸权主义,反对强加于人、强者尽得、弱者尽失。其核心是在承认世界多元性,利益差异性、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用协商的、民主的、合作的方式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实现不同文明和国家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与和谐进步。强调多边合作,平等民主,互利互信、异而不斗,包容开放,共生共赢,和谐共进。这是在国际体系的各个领域实现平等、民主的基础,是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和平发展问题、推进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和谐世界”是中国确定的重大外交实践指针
  
  和谐世界的着眼点是建设,强调通过加强多边主义,促进国际政治领域的平等民主;通过互利共赢,促进国际经济领域的共同发展;通过互信协作,促进国际安全领域持久和平;通过包容借鉴,促进国际文化领域的共生共进;通过协调合作,促进国际环境领域的共同改善。其基本价值取向是和而不同,平等民主;基本方法论是求同存异,合作共赢。这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以及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宗教信仰的国家间开展合作,不断推进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增强建设和谐世界的物质基础、安全保障和文明支撑,提供了有益思路。
  近年,在“和谐世界”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蓬勃发展,高潮迭起,显示了“和谐世界”的强大生命力,也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实践中,增强了中国外交思想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扩大了中国发展和外交空间。
  政治上,实现和谐相处。中美高层频繁对话,不仅加深了共识,更增强了全球和谐稳定的战略基础。中日恢复政治往来,带动了亚洲合作的良好势头。中俄共同利益认识加强,各领域战略协作全面发展。中欧在实现关系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了在全球层面的良性互动。中国与各大国关系的良性发展,从整体上扩大了国际间对话、协调与合作的积极面,促进了世界的总体稳定。
  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通过深化对外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国际经济责任,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大量物美价廉商品的出口,有效遏制了全球通胀水平;不断增加的进口需求,充分调动了国际生产力,活跃了世界贸易。中国的发展,不仅增强了自身综合国力,同时也为周边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巨大市场,并有力带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努力。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13%。
  安全上,实现互信合作。中国积极倡导新安全观,深入开展国际和地区安全对话、磋商与合作。在联合国改革、亚洲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以及处理朝核、伊核、中东地区问题,加强在反恐、防扩散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周边环境的务实塑造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世界秩序的建设性参与者。
  文化上,实现和谐共存。中国倡导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和发展模式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和平相处,长期共存。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宗教、特定文明挂钩,加剧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对立与冲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理解。数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激发起国际社会的浓厚兴趣。PEACEFUL DEVELOPMENT(和平发展)、HARMONIOUS WORLD(和谐世界)等与中国有关的词汇成了国际社会中的流行语。穿唐装、喝绿茶、学汉语逐渐成为热潮。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世界的交融、学习与合作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和谐世界”的主张,秉承传统,与时谐进,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色彩,同时与人类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和平发展的思想轨迹。
  
  (责任编辑: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秉承 与时 传统 秉承传统 与时谐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秉承传统文化 舞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