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训练500题【试论当代艺术之逻辑】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当代艺术纷繁复杂,每每让观者眼花缭乱,经典的艺术形态如优美、崇高及我国绵延千余年的传统艺术概念如气韵、意象等等,在当代艺术面前似乎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道明个所以然来。一时间,“反艺术”、“艺术的终结”等论调大行其道,让人对艺术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更大的迷惑和疑问。
但是,艺术史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其内着脉络和逻辑的。如果从把握整个艺术史流变的逻辑规律出发,本人认为,当代艺术仍然是艺术史的自然流续。下面,本人即试从当代艺术的时代逻辑、艺术家逻辑与观众逻辑出发,谈谈对当代艺术的浅薄认识。
一、当代艺术的时代逻辑
毫无疑问,艺术是外在世界与时代的映射与产物,因为艺术的创作者总是鲜活而具体的生活在他所处的时代当中,不论是题材内容、艺术手法还是创作动机,总会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而纵观整个艺术史,我们也看到几乎每个时代都不缺乏对其趋之若鹜的艺术,比如古罗马时期由于对希腊雕塑的喜好而大量制作的复制品以及19世纪中期法国七月王朝与第二帝国时期香艳的沙龙艺术。因此,本人认为,关注艺术的第一个逻辑,就是其时代逻辑。而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拜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也大行其道,艺术与名利、商业运作、乃至政治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紧密,都可谓是空前的。艺术的时代逻辑,在当代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艺术的市场逻辑。
的确,即使对产生于“80后”,很多方面相比国外都还不尽完善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从艺术家,到艺术经纪人、画廊、当代艺术策展人,再到国内国际的艺术收藏家,一个完备的市场链也已初步建立起来,从艺术博览会、艺术双年/三年展、艺术拍卖会,到艺术批评、艺术策划,一个完整的艺术市场和运作体系,也已开始较为顺畅的运作起来。
市场的逻辑,其实也就是金钱和商业利益的逻辑,而在西方资本占据国际和中国艺术市场主流的今天,其喜好与选择也就等价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而在这样一个宏观框架的笼罩之下,不论是艺术品,还是艺术家,都变成了其中的一环,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环。
但是,紧紧附和于时代和外部世界的艺术,尽管往往能在当时获得一种让人艳羡的繁荣,等到时间的长河刷尽一切喧嚣,人们看到的只能是一种空洞和浅薄。因为艺术的本质生命在于独创性,一旦艺术过于紧跟一时的风尚和外在利益,必然会悲哀地带上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性,从而随着短暂的风尚一起逝去、被人淡忘。如今世界各地、以及国内各地的双年展、三年展均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一派繁荣景象,但是,真正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位置的艺术品,又能有几件呢?
而在对当代艺术的功利性怀有应有的认识和警惕的同时,我们同样应该看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一切都在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小到通讯、交通,大到当代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态度和质量。而在世界发生剧变之际,每每也是新的伟大艺术诞生之时。法国大革命孕育了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摄影术的诞生促成了印象派,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立体主义,这些都是新时代产生新艺术的最佳例证。而在我们这个全球融为一体,网络等新媒体高速发展,人类生活节奏空前加快,又被困在环境、安全、人际关系等事关生存大计的问题中越陷越深的时代,难道不也是诞生新艺术的另一个好时机吗?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又完全有理由对当代艺术报以最最殷切和诚挚的期待。细观当代艺术,其多元的艺术类型、风格、技法;自由的艺术表达;丰富的艺术感情:迷茫、梦呓、孤独、徘徊,这不都是我们这个空前发展、空前融合,而又空前混沌的时代面貌的最好写照吗?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也完全可以以当代艺术为镜,从而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及对自己作为一个当代人的生活节奏与状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反思。
二、当代艺术家的逻辑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最终要落到艺术和艺术家的关系上。有媚世的艺术品,是因为有媚世的艺术家,而在横空出世的伟大艺术背后,也少不了一位洞悉世相的艺术家。
的确,要保持艺术的独创性,其前提便是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在骨子里带有对时代若即若离的疏远和批判。唯有这样,艺术家才能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不竭的创作动力。但是,正因为其独创性,一个时代对新兴的艺术并不总是展开双臂示以欢迎的。本人认为,艺术的独创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偏重于技法上的创新,另一种则偏重艺术观念上的创新。在历史上,前一种创新往往更易为时代所接受,甚至顶礼膜拜,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与提香、贝尔尼尼等人,无不以其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艺而在当时就成为人人称赞的大师??当然,在这种表征性的技法下面,真正让大师们名垂青史的仍是他们深邃挺拔的人格魅力。而艺术观念上的创新,则往往显得突兀而与时代格格不入――一辈子挣扎在旺盛的创作与生命激情和世人的不理解间,而英年早逝的卡拉瓦乔与梵高,便是艺术不被时代接受最典型、又最让人扼腕的两个例子。
而作为传统艺术的颠覆,当代艺术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艺术家主观情绪和观念的抒发。于是乎,在一件当代艺术品前,最重要的已不是观众看到了什么,而是艺术家告诉观众应该看到些什么??正如一幅没有文字说明的当代绘画,或是一个没有解释的装置艺术,会让艺术家本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于是,一时间,艺术家的地位似乎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内容、形式,构成艺术的一切要素似乎都不再重要,艺术创作简单的只剩下了空洞的言辞和解释,刻骨铭心的创新也变成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当代艺术家们似乎也沉浸在这种自我崇拜中不能自拔,而当代艺术,也由此成为了只属于一小部分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但是,毕竟凯撒的要归凯撒,上帝的要归上帝。艺术,从艺术史的坐标来看,终究不可能一味的超脱于形式和内容之外,即便是当代艺术也一样。纵观当今大陆艺术圈在国际上最最知名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如刘晓东、蔡国强、艾未未及“四大金刚”等等,虽然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千差万别,但都有或抽象或具象的艺术形象成为其作品的标志,而流露在他们作品当中的,仍然是扎实的艺术功底、深切的文化底蕴乃至哲思,及对现实人与生活的深切关注。
因此,虽然艺术已如黑格尔预言的那样进入了精神溢出于形式的阶段,但抽象不等于抽疯,艺术并没有终结,艺术史也没有终结,关于优秀艺术家的评判标准和逻辑,也没有终结。也许市场经济的大潮会一阵阵的冲上一群又一群的弄潮儿,但在片刻的喧嚣之后,大部分的人将像泡沫一样烟消云散,而少数几个始终能够傲立潮头的,他们所凭借的,依然如以往的任何一位大艺术家,是其作品的独创性和深刻性。
三、当代艺术的观众逻辑
一件艺术品,不论它与时代的关系如何紧密,不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殚思竭虑,其价值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到观众的欣赏和接受上。
当我们居高临下地审视历史的时候,一切都显得明晰而简单――我们可以不屑一顾的批评法国沙龙艺术时期观众的浮华,可以毫无保留的嘲笑学院派的保守……但是,当我们把视角放到自己的身边,自己所处时代的时候,才蓦的发现,原来历史可以重演。
我们不得不承认,保守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观赏者一样,对于新兴的艺术,我们会下意识的生发出一种抵触和排斥。也正是因为这种主观上的排斥,使我国的当代艺术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受到主流人群的关注、理解与承认。
但是,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创作上的创新,也需要接受上的大步前进。上个世纪中叶,美国的现代艺术正是在著名画商利奥•卡斯蒂里等人的慧眼支持下才慢慢兴盛起来的。而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凭什么就能断言,这个时代诞生不了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印记的新的经典艺术?因此,在判定当代艺术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尽力使自己做一个成熟而理性的观众,去认识和接受当代艺术的独创性和超前性,保持开放的心态,给予其必要的尊重与宽容。
而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史上有机发展的一环,当代艺术被广大观众接受,仍然需要一个逻辑和渐进的过程。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是建立在颠覆传统写实艺术和反思大工业社会的基础之上的。而对中国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前提是缺失的――当我们的观众连蒙娜丽莎都还没有看到过,又怎么能够理解和接受蒙娜丽莎嘴唇上的胡子?!而当我们从政府到民众都还尚且沉浸在物质文明成就的喜悦中时,又怎么能够去理解当代艺术中对社会和人类的解构、嘲讽和反思?
因此,对于艺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观众,面对我国的现状,我们更需要的是关于当代艺术的启蒙。而与普通观众沟通的缺失,则是我国当代艺术目前最欠缺的一个地方。权且不去评论令观众诧异不已的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即使是当代华语艺术圈的话语体系,就足够让人避让三分了――从作品阐述到艺术批评,整个当代华语艺术界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结构,而基本是从西方照抄照搬,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是取得了真经。随便看一个当代艺术的展览,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看懂其中自以为是的解释和评论。而笼罩在这样一个阐释系统的阴影之下,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代艺术真正为广大观众接受?而反过来,等到当代艺术日渐本土化,如佛教东传时经过与本土文化的斗争,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表述方式一样找到属于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它也必将走上为人接受而真正实现繁荣的一天。
上文简单阐述了本人对于当代艺术之时代逻辑、艺术家逻辑以及观众逻辑三方面的浅薄看法,即当代艺术深深的与市场体系和价值观念相联系,但依然没有缺失其反映时代的功能与审美特征;艺术家的主观作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得到提升,但这种主观性不能离开生活而被无限制的放大,从而成为空洞与癫狂;而当代艺术最终为观众所接受,则需要观众理性的建立,以及当代艺术对观众的启蒙。
简言之,当代艺术并没有脱离艺术史发展的逻辑与脉络。艺术史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呈现为一部传与受的动态演变史,而时代、艺术家与观众,则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维度。
相关热词搜索:试论 逻辑 当代艺术 试论当代艺术之逻辑 试论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论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