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非洲做了什么 中国给了非洲哪些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准备阶段:与非洲接触的重要姿态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5月30日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之前的六年时间里,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尚未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当时,非洲大陆只有少数国家独立,其他多数非洲国家尚处于殖民统治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而新中国面临着保卫国家政权、捍卫领土完整和开拓国际环境的重任。中国与非洲的接触也处于试探阶段。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公告中宣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总理表达了与非洲国家“发展事务性的关系,以增加互相的接触和了解,并创造建立正常关系的有利条件”愿望。这是中国与非洲接触的重要姿态。而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不仅正式开启了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接触和对话,大大增进了相互了解,而且会议《最后公报》通过的“十项原则”融合了中国首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还包括了有关亚非“经济合作”的决议。这些都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关系以及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奠定了基础。
开启并快速发展阶段:周总理访非与八项原则
从1956年5月30日中国与埃及建交,至1983年1月中国提出对非洲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之前,是中非关系迅速发展与奠定基础的时期,也是中国对非洲援助正式开启并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由民间走向官方,由一般性关系上升到主权国家间关系。以中埃建交为起点,贯穿60、70年代,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可谓“连绵不断”,截至1983年1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已有46个。随着外交关系的建立,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正式渠道得以开启,也具有了合法性。1956年,为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合法斗争,中国向埃及提供2000万瑞士法郎现汇无偿援助。这是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第一笔援助。之后,中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予以支持,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还对几内亚提供了援助。当然,50年代由于中国国力、非洲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环境的限制,中国对非援助的数量总体上非常有限。
进入60年代起,非洲国家的独立进入高潮。1960年被誉为“非洲独立年”,当年非洲的独立国家达到26个。非洲大陆形势的变化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中国的援外援非工作提出新的课题。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对非洲十国的访问,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周恩来提出了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指导中国对非援助,也体现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新理念,这种理念完全不同于西方殖民宗主国对非洲国家施舍与被施舍的援助理念,而是赋予新兴独立国家间相互支持的全新含义:
第一,援助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独立。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指出,中国向非洲等新兴友好国家提供援助,是为了“帮助这些国家发展自己的独立的民族经济”。根据八项原则,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第二,援助不是单方面的赐予,而是相互平等的。第三,援助不附加条件。第四,对非援助应尊重受援国主权,不干涉内政。第五,援助是对双方友好关系的表达和姿态,是对受援国真诚的帮助。包括提供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提供技术援助时保证对方能够掌握技术、援非专家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等。这些充满友好情谊的原则成为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理念。
在八项原则指导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对非洲援助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向绝大部分非洲国家提供了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真诚援助,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工程,赢得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交口称赞,为中非友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整发展阶段:互利多元
从1983年1月中国提出对非洲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至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前,是中非关系向21世纪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时期中非关系的调整过渡阶段,也是中国对非援助政策调整、援非方式趋于互利多元化的时期。
这一阶段中,冷战的结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中国和非洲都经历了重大战略调整与转变。中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不再突出意识形态,经济建设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非洲方面,1990年7月召开的第26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确定:非洲国家工作重点将转向经济方面,努力加强区域合作和实现一体化。
中非关系和中国对非洲援助也经历了调整改革的过程。1982年底至1983年初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时,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中非经济技术合作四项原则。1992年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非洲时提出六项原则,在强调支持非洲国家维护主权和反对外来干涉的同时,重点提出支持非洲实现一体化和中非间发展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等内容。1996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非洲六国时,又提出“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加强磋商、面向未来”的加强中非关系的五点建议,得到非洲国家的广泛认同。五点建议完全超越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从政策或认识层面完成了中非关系从注重政治意识形态向发展经济和互利合作关系的过渡。80年代,中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继续对非洲提供无偿援助的同时,中国与非洲开始探索并逐步实践新的援助形式与方式,其中能够带来互利互惠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资和合营等成为最早探索改革的方向。除双边合作外,还通过第三国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行多边互利合作。90年代,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战略下,中国进一步将援非形式与中非在贸易、投资和减债等领域的合作结合在一起,使中国对非援助呈现出全新局面。
机制化可持续阶段:两个八项措施
以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为标志,中非关系进入全方位、机制化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时期,中国对非援助也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化框架。其特点是:随着每三年一次部长级会议,中国都分别推出一揽子三年期援助措施,并通过行动计划加以落实。其中,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2009年在埃及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分别提出的两个八项措施是近年中国援非的重大举措。本阶段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形式更加多样、运作更加稳定、成熟,互利互惠特点突出,可持续性更强。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援非的“软”、“硬”领域和范围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
从效果上看,中国援助非洲的特点是具有一大批对非洲发展和中非关系产生积极效果和重要影响的标志性工程项目。
总体看,中国援非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西方。中国援外援非方式的根本特点在于更强调平等和不附加政治条件,尊重非洲的自主选择。从效果看,中国援非虽然数量有限,但以实物形式转移的援助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给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受到非洲欢迎。从促进非洲发展和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的角度看,中国以南南合作为基础的援非模式在提供援助的同时,更强调对非投资与贸易合作,注重为非洲国家解决基础设施和资金来源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非洲 中国 中国为非洲做了什么 中国为非洲修建的高铁 非洲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