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台湾文化与政治|一言难尽歌词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因为工作关系,2005年以来笔者曾四次赴台湾参观访问,足迹遍及宝岛,接触的人士也十分广泛,对台湾社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除开政治上的纷纷扰扰之外,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台湾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
无所不在
记得第一次到台湾的时候,当时还是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比较紧张,我们心中也充满了疑虑与不安。不知道民进党治下的台湾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会不会对我们充满敌意?应当怎么与台湾人民接触?在慢慢接触后,我们的疑虑渐渐消失了。台北这座城市是很容易得到陆客认同的,它的建筑、街景和大陆繁华的大都市没有两样。它的街道名更是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台北主城区以南北向的中山路和东西向的忠孝路为中心形成一个大的十字座标,确定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然后以方位对应的中国各省市的地名来命名街道。比如西北城区的街道就以“甘州街”、“凉州路”、“哈密街”、“兰州路”、“迪化街”等命名,西南城区的街道则以“成都路”、“贵阳路”、“柳州街”等命名。相应的,在东北城区你可以找到“吉林路”、“辽宁路”、“长春路”、“四平路”等,在东南城区则能找到“宁波街”、“绍兴路”等。所以有人说“小台北藏着大中华”,中国各个省市的重要地名在台北基本上都能找到。想象一下,在台北的城区穿行,陡然发现一条以自己家乡命名的街道,那一定会感到很亲切。
不仅台北城,在高雄、台中、台南、嘉义等城市也有以大陆各省市地名命名的街道。有人说,台湾城市街道的命名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为了宣示“勿忘在莒”的政治幻象而刻意设计的。其实,早在台湾光复初期,也就是1945年11月,当时的国民政府就颁布了《台湾省各县市街道名称改正办法》,表示为了宣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把台湾各县市宣扬日本国威、纪念日本人物的街道改名。1947年,有一个叫郑定邦的建筑师,奉命为台北市街道命名,于是他就以台北东西南北的方位,对应中国各省市的地名,依次命名台北各街区,于是形成了今天台北街道名称的大致格局。后来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只是延续和推广了这一做法。
台湾街道的命名为台湾打下了难以抹去的大中华印记,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当局曾经大力推行各种“去中国化”运动和“正名运动”,但除了把桃园的原中正机场改为桃园机场,把台北的“中正纪念堂”改为“自由广场”算比较成功外,要把台湾各城市的街道也重新命名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台北故宫是陆客必到的地方,那里面珍贵而丰富的藏品常常令陆客感叹不已。但这本应属于北京故宫的文物却流落至此,也会让人心中生出一些沉重和失落。特别是台北故宫也被“去中国化”政治所污染了。在那些展品中,无法看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各朝代的历史谱系,因此文物所承载的中国历史被刻意忽略了,好像这些文物都只是一件件纯粹的艺术品。这是十分遗憾的。
台湾的高等教育十分发达。著名大学很多,基本上是大陆知名高校的异地复制,连校名都没有变。像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东吴大学等等。台湾大学则基本是传承了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研究机构则以“中央研究院”执牛耳。一大批大陆籍知识精英在1949年后迁往台湾,为开辟台湾高等教育和研究体系筚路蓝缕,使台湾在短时期内就发展成为研究中国学术的重镇。由于台湾没有经历大陆那样的政治运动的冲击,它基本上很好地延续了自晚清到五四以来的中国传统学术体系。这点是十分值得珍惜的。可惜的是,台湾知识界这些年也受到“台独”政治的严重干扰。我们在台湾曾拜访过一些知名的老辈学者,像法学家胡佛,历史学家张玉法等,他们都对此十分忧虑。2006年,我们还拜访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彰健院士,当时老先生已经88岁高龄,但他对于一些人士过分解读甚至刻意歪曲2.28事件真相十分不满,于是亲自查阅资料,发掘出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著成了《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证稿》一部巨著。黄院士已于2009年12月去世。斯人已逝,但老人生前为何要发奋考证2.28事件真相,这不值得台湾知识界深思吗?
台湾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甚至饮食起居,也是以中华文化传统为主流。台湾民众主要信奉佛教、道教等,基督教的信众也不少。台湾各处遍布庙堂会所,像佛光山、中台禅寺、慈济功德会等,在世界华人圈中都有广泛影响。民间信仰方面则以妈祖信仰为主。此外还普遍信奉城隍爷、关公等神灵。台湾的时令节庆、礼仪风俗等也保持了浓厚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方面,台湾的小吃十分有名,但台湾的小吃实是汇聚了中华南北的小吃大全,同时又富有台湾特色。如牛肉面这种大陆常见的小吃,在台湾得以推陈出新,广受陆客欢迎。蚵仔煎、花枝羹等则是典型的台湾地方特色小吃。
总之,你对台湾了解越深,越发现这是一块深深含蕴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华文化深入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化育着宝岛上的人民。明白了这些,你会发现“台独”势力要在台湾“去中国化”是多么荒谬可笑,就如同一个人抓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日本人50年的殖民统治没有做到,“台独”分子同样也做不到。
小心政治的暗礁
初来乍到的大陆人看到台湾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往往十分亲切。但如果再深入了解,特别是碰触到敏感的政治问题,两岸人民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迫使你从浪漫的文化遐想中回到冷峻的政治现实。
在台湾,最糟糕的就是当听到对方以“中国”“台湾”来定义彼此的身份时。经过“台独”政治长期的操弄,今天在台湾以“中国――台湾”的二分法定义两岸关系已经很普遍了。仅有少数的统派人士,还会以“大陆――台湾”的地区概念来定义两岸关系。这最初让我们很难适应。一开始我们会善意地提醒对方,提到两岸的称谓时应当以“大陆地区”、“台湾地区”称呼比较合适。但后来发现即使是蓝营朋友,很多也习惯了用“中国――台湾”的观点来谈论两岸关系。他们也许没有恶意,但这种潜意识的表露也充分说明“台独”政治对台湾社会的渗透是十分深入的。有一次我们在台北乘出租车,司机听到我们的口音,就问:“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吧?”我回答说:“我们是从大陆来的。”没想到这位司机生气地说:“中国就是中国,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以我们的经验,显然,这位司机朋友是属于深绿人士。台湾的出租车司机,支持绿营的多。自然,这次乘车经历不太愉快。可能有许多大陆朋友来到台湾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当陆客沉醉于台湾美好的自然景致和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时,一定要小心政治的暗礁。但遇到这种问题你也不必气馁,总体而言,台湾朋友对大陆人民还是很热情的,因此你一定会遇到更多令你感动的事。
谈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联系到上面分析的两岸文化上的同一性问题。可以看出,两岸在文化上的同一性和政治上的对立性是同时存在的。其实世界上的很多分裂国家都存在这种现象,比如朝鲜和韩国,过去的西德和东德、越南和南越等都是如此。这也说明,文化上的同源并不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同一。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两岸文化上的同一就一定能走向政治上的统一。
台湾的政治市场确实很自由,但更多的是在一种“秀”(show),谁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秀一把。普通百姓固然可以以“秀”自得其乐,政治人物更要懂得秀,以搏版面,抢镜头,扩大知名度。台湾的政治具有很大的表演和娱乐性质,因此不能太过于认真。台湾最大的“秀”场无疑是各级民意机构,蓝绿阵营的民意代表常常上演全武行,场面十分火爆。但你不要以为他们是在动真格的,那只不过是一场秀。如果表演的够好,还能登上国际媒体的版面。据说这也能增加台湾的国际透明度。
台湾社会最大的隐忧是族群和省籍矛盾。台湾省籍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2.28事件后省籍矛盾激化,但在国民党当局的威权统治下,这一矛盾被暂时压制。随着台湾本土化、民主化运动的推动,本土意识开始抬头,省籍和族群问题成为党外运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工具。李登辉当权后,也有意借用省籍矛盾来在国民党内进行权力斗争。于是省籍和族群矛盾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民进党与国民党夺权斗争的激化,整个台湾社会被划分成两大阵营。民进党以本土政党自居,把国民党打成外来政权的代表。台湾社会就这样被严重撕裂,成为一个致命的伤口。马英九当选后,族群矛盾有所缓解,但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在短期之内不会完全消退,甚至不排除重新恶化的可能。其实台湾人绝大部分都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只是有早来与晚来的区别,又何必强分什么本省人、外省人呢?政治人物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随意操弄族群矛盾,撕裂台湾社会,这确实是不道德的。
如今,所谓“台湾本土意识”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意识,民进党、国民党都必须争夺台湾本土的代表权。民进党一向以本土政党自居,“爱台湾”成为民进党的专利。相反却动不动就以“卖台”、“倾中”等红帽子扣人。这有点类似于大陆文革时期的“打棍子、扣帽子”,所以有人说,“不到台湾不知道‘文革’还在搞”。
台湾政治,真是一言难尽!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一言 文化与 一言难尽的台湾文化与政治 一言难尽周作人doc 一言难尽话民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