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太平洋战略之我见】 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记者:关于美国的西太平洋战略,眼下有一种说法很盛行,即美国正从南北两个方向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这一问题争议很大,最近无论是从美韩在日本海军演还是希拉里在越南关于南海问题的讲话都好像佐证了这一点。我们想听您的看法。
杨毅(以下简称杨):美国最近在东亚、东北亚、东南亚进行的一系列的军事演习以及希拉里的讲话,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地区形势的关注,也引发了对美国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对中国政策的动向的关注,这很正常。有人认为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国,对中国实行半月形或满月形战略包围,甚至有人讲美国把与中国的冲突作为战略重点,等等。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从大的战略格局来看问题。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军事实力的增加,美国对与中国的关系更加重视,希望同中国合作,借助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对中国的防范。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综合来说是这么一个大框架,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是伙伴,也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当成对手。准确地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国际大格局当中,中国的地位、影响力及作用显著上升,处理当今重大的地区问题、国际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是难以进行的,美国在这方面确实感到了中国的重要性。美国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更不能采取与中国对抗的方式。自2009年以来,美国基本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套路,包括G20等一系列会议。美国对与中国的关系更加重视了,包括中美之间建立起各种对话渠道,最高层的除了两国元首对话外,还有战略与经济对话。所以两国在重大的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合作、协调、对话是主流。
记者:美国重视中国,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协调、合作的同时,伴随中国的崛起,是否不安也在加深?
杨:是的,这主要表现在美国在军事方面对中国的担忧在加深。美国军事力量由大西洋方向向太平洋方向转移并非自今日始,而是从小布什时期就开始了,是美国全球军事安全战略的一次大调整。美国的军事战略或者说是国家安全战略,在冷战时期是针对苏联的。冷战后,俄罗斯的实力无法和苏联相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上升的势头又非常强劲,美国看到了中国这种潜在的挑战能力,特别是中国的军事力量近年来加大投入,取得了长足进步,所以美国更加担忧。美国的战略哲学是防患于未然。尽管它的军事力量还是处于“一览众山小”的超强地位,但是对可能出现的挑战者非常警觉,因此加大了对中国的关注。
另外,小布什在位八年进行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几场局部战争,战场上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后重建方面遇到了大麻烦,占用了极大的战略资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包括兵力,使美国疲于奔命,显出了一种颓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奉行正确的政策,积极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与各大国的关系比较稳定,同时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美国对中国在亚洲地位的上升感到一种忧虑,所以奥巴马上台后提出美国要重返亚洲,并且是高调重返亚洲。
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加强,使美国患上了一种战略焦虑症,或者说是一种战略恐慌。前面讲的那些新动向,恰恰说明中国已经越来越被美国视为它在垒球地缘战略筹划中的一个新的聚焦点。其全球布局,包括军事力量布局、外交布局以及联盟战略、经济政策,等等,现在都慢慢转向中国,更加关注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要采取当年与苏联对抗那样的遏制政策来对付中国。因为中国的性质跟过去的苏联不一样,中国采取的战略途径和手段也不像苏联那样咄咄逼人,而且大的国际战略背景也跟冷战时期不一样了。全球化时期大家的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利益联结在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想像过去遏制苏联那样来遏制中国是行不通的,伤害中国等于伤害了自己。另外,美国想拉起一支队伍来共同对付中国也很难,很多国家不愿跟它走,因为它们跟中国的利益从某种角度来讲已经大于跟美国的利益,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包括美国的一些重要伙伴。比如日本,它跟中国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跟美国的贸易量。所以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出现了一种战略焦虑,于是最近它在东北亚地区动作频频,包括它的兵力向东移(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包括海上作战兵力、航母、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等,还有一些大型作战飞机移到关岛,移到太平洋方向。我们对此应该表示关注,但是不要恐慌。坦率地讲,中国也不是昔日的中国,也不是谁想吓唬吓唬就能唬住的。
对这个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严峻性,也要有自信心。我前段时间在媒体上谈到,关于美国的这次演习,既暴露了它的来势汹汹,同时也暴露了它的虚弱性。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强者不暴”,有力量应该是不怒而威,你这样大张旗鼓大动干戈,实际上表示你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你对自己的信心不足。美国在“天安”号事件上搞的一系列动作,给人的感觉更多地是在演戏,或者说是美韩两国相互绑架,相互利用。韩国利用美国是拉大旗做虎皮,想表明韩美关系加强了、上升了,超过日本了,以为这样就可以在与朝鲜的较量中占上风。但这么干实际上是失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当事人,若美国最后拍拍屁股走了,韩国还不是得自己收拾烂摊子?美国的打算则是,趁着这个机会显示一下力量,表面是对韩国的支持,实际上不但给朝鲜看,也给别人看(主要是对中俄,尤其是中国),美国是想发出一种信号:我美国还是老大,还是领导人,还很厉害,你们都不要轻举妄动。实际上,任何军事行动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具有丰富的政治含义。面对这场斗争,我们要冷静观察。坦率地讲,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了,把经济搞上去,是最根本的。把经济搞上去了,谁能离开中国?把军事力量建设好了,谁敢动我一下?
记者:国内外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即美国为围堵中国正在拉拢一些国家拼凑“亚洲小北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关于北约是不是东扩亚洲,或者美国是不是在筹组所谓的“亚洲北约”来对付中国,现在有许多说法。我是这么看的。北约现在已经转型或者正在转型抑或叫继续转型,实际上由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组织在逐渐朝着政治军事组织转移,它已超出北约的传统防御区域向其他领域拓展,更多地是执行战后维和,而不是打仗、对抗。北约自己都在变,要想依样画葫芦按旧法拼凑一个“亚洲北约”又谈何容易?前面讲过,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跟中国的利益某种程度上已超过跟美国的利益,它们不会不考虑这么做的后果,谁愿意“火中取栗”,而且是为别人取?我觉得我们不必要过度敏感,应该有一种大国的心态、大国的沉着感。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世界大格局,不应该被眼前的事情迷惑。有一些同志,包括一些不够专业的研究人员,一看到什么问题,就跟着吵吵,说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话,这恐怕不是很好。 记者:美国战略的核心就是防止一个潜在的对手崛起,像当年的苏联一样与它强硬对抗,那么现在,在美国的战略制定者的心中,中国是不是一个潜在的最强有力的挑战者,中国是不是已经被推到最前面了?
杨:没错。今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高层研讨会上,我曾讲过,美国的战略哲学是“重势不重态”,“势”是势头,“态”就是现在的状态。按军事力量来讲,俄罗斯虽令非昔比,但仍比中国强大得多、先进得多。但是看发展的大趋势,美国就要把中国当做潜在的竞争对手。我认为,美国的这种战略哲学有其内涵的合理性。美国重点关注的不单单是中国的力量,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也有理由来加强力量,但关键是中国如何使用这种力量。所以,中美之间有一种战略误判和战略担忧,结果是“麻杆儿打狼――两头害怕”,我们担心美国,美国也担心我们。我想这样看问题才更全面、更准确。
记者:您刚才也谈到,美国想在亚洲拉队伍、跟中国对抗、防范中国,恐怕很难,因为亚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利益和关系越来越深,有一些甚至超过了与美国的关系。但为什么这次在越南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南海问题讲了那些话?
杨:这就是挑拨离间。把水搅浑,浑水摸鱼。
记者:那么东盟,主要是与中国在南海有争端的国家,是不是也想利用美国,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局面?
杨:对,实际上这就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相互利用、博弈。东盟地区的国家有一种矛盾心态,既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又担心中国,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了,就好比是一头大象,走到村子里(东盟)别人都害怕,你发怒也好、高兴也好,一手舞足蹈起来就把村庄踏平了。产生这种心态也是自然的,我们可以理解,但最好的解决之道还是和睦相处。我们的周边外交政策是“睦邻、安邻、富邻”,不但睦邻,还要让人感到安全。这个政策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美国挑起南海问题,实际上和者不多,越南也想利用美国,把问题国际化,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中国与当事国坐下来谈判解决。
实际上,现在中国只是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有矛盾,并不是中国与整个东盟有矛盾,而且这种矛盾也在有效控制范围之内。这时候挑起矛盾就是别有用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做战略运筹,如何去处理,这需要聪明才智,也需要技巧。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是充满信心的。
这个问题还是应该理性地看待,狠话可以讲,讲了也很痛快,但讲完之后是要负责任的,过后还要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我见 西太平洋 美国西太平洋战略之我见 西太平洋大学怎么样 加州西太平洋大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