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家当如司马迁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访问历史――三十位中国知识人的笑声泪影》      李怀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却不太醉心热的新闻,反而迷恋冷的历史,为什么?在于今日世界又快又热,而文化大家渐行渐远!本书就是对当今中国三十位高龄文化人的访谈集录。通过访谈与对话,这些中国晚近百年史的亲历者、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的大家,在笑声与泪影中敞开心扉,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传奇人生和晚年心境,还有他们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
  
  《失败的遗产――
  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
  
  严 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民国国会在制宪过程中,两遭解散而两度复会。围绕内阁制与总统制、单一制与联邦制等问题,制宪议员展开激烈争论。出于利益考虑,议员选择封闭式的制宪模式和对抗性的制宪策略,排斥北洋实力派的合理介入,深陷文人式的学理空谈而不能合理分配政治权力。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制宪政治和民主转型以失败告终。
  
  《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
  
  朱云影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朱云影(1904~1995),江西浮梁人。曾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曾就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专攻东洋史及亚洲史。1946年去台湾之后,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史地学系教授及首任历史学系主任。本书堪称研究“中国文化圈”的开山之作,资料丰博,论域广阔。对中国文化辐射周边的研究目前尚无出其右者。
  
  史家当如司马迁
  雷 颐
  
  历史不曾走远,总有些人让你惦记,总有些事值得回味,总有些伤痛不该遗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先生不久前推出历史文化随笔《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此文为原书之“跋”,题目为编者所加。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名言。初读此言时,我进入历史研究这个“行当”未久,对此自难有体会,甚至颇有疑虑:果真如此?而今,对这门“高投入,低产出”学科的甘苦深有体会,同时也深感布洛赫所言不虚。或许正是“历史”的熏染,使我不知不觉养成了用“历史的眼光”四下张望、上下打量的习惯。
  读书、读史全凭兴之所至、毫无目的,是我的“陋习”之一,因此这本书所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谓“庞杂”。内容固然“庞杂”,但无非是些旧人与旧事。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说,历史人物必然身处历史事件之中,而历史事件也只能通过历史人物发生、表现出来,所以说到底,这些“杂乱无章”的文章还是在分析、透视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缝隙中的矛盾、困惑与思考,人性的闪光与幽暗。
  我非常喜欢现代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一文。1980年,白先生有感于当时历史叙述的干瘪无文,史学家似乎已经不会“讲故事”,往往将丰富多彩、生动无比的历史简化成几个抽象枯燥的“公式”,所以将他在1961年发表过的此文重新发表。他认为:“今天,我们史学界,应该在这方面向司马迁学习,要使我们的作品能吸引人,能让人爱看,才能发生更大的效果。一般读者反映,说我们的历史书,写得干巴巴的,人家不爱看。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意见,改变我们的文风。尽管做起来很困难,但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重发此文,说明白先生对它格外重视,实际是对史学界那种“干巴巴”的文风、已丧失“寓论断于序事”能力的焦虑。此事看似容易,但白先生深知其实“做起来很困难”,一种定式、习惯一旦形成,已经“格式化”,则非朝夕之间便可改变,所以我们应如先生所说,继续努力,“使我们的作品能吸引人,能让人爱看”。
  古罗马的西塞罗有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知识的积累、进步必须以记忆为基础。历史,确是使我们心智成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维生素。遗忘、丧失、涂抹历史,则如托克维尔所说:“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相关热词搜索:史家 司马迁 史家当如司马迁 司马迁史 史家绝唱司马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