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摆脱原生家庭阴影_摆脱阴影 重塑声誉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人权理事会宣告成立,取代了人权委员会,这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和最先实现的目标。人权委员会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大家对它不满意。 西方国家对人权委员会不满意。美国不能像以前一样得心应手地整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人权委员会不能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了。他们认为,有些人权委员会成员侵犯人权,没有资格参加,但是这些国家都人选了,而且比较活跃。
对人权委员会更不满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大家一致认为人权委员会存在信誉危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搞政治对抗、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他国内政。这是大家最反感的,也是人权委员会最为突出的问题。人权本来属于社会,人道的范畴,但人权委员会开会没有一点人道的味道。人权委员会本来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人权,结果却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此外还有意识形态化的问题。西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党专政和社会主义(集权主义),必然侵害人权,就利用这些国家所谓的弱点来攻击他们,甚至赤裸裸地要改变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推翻他们的领导人,干涉他国内政。
双重标准和选择性,两大阵营都是以政治标准去攻击对方。西方在整发展中国家时有所选择,专门攻击不听话的、亲近苏联集团的、不站在美国一边的发展中国家,不以客观的人权标准来衡量这些国家的人权问题,而主要以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倾向性为标准。西方向来强调只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个人自由才是人权,否认其他权利或将它们置于次要位置。
人权委员会会场的气氛很不文明,语言粗鲁、手段恶劣。人权委员会开会根本不是对话或者善意批评,而是政治攻击,有时甚至带有谩骂性质。人权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都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参加,这些组织多来自西方,攻击的目标是发展中国家的某一两个问题,即所谓的“个案”。在这种气氛下,根本没有平心静气的商讨与对话。
人权委员会下设很多特别机制,比如设立很多报告员,包括国别问题报告员、专题研究报告员、专题报告员等。现在这些特别机制大概还有30多个。但这种特别机制的产生、运作缺乏透明度和公证性,所以信誉不佳,这也是不公正的一种体现。
人权委员会这样搞下去,既没有威信可言,也不可能促进或改善世界人权状况,而纯粹是一种政治斗争。成立人权理事会是大势所趋,但围绕着人权理事会的规模、活动和运作方式仍然存在较多分歧,人权理事会最终成员是47个,亚洲国家13个、非洲13个、拉美8个、东欧6个、西欧和美国7个-人权理事会没有常任制度,成员国顶多可以连任一届,即最多当六年。
人权理事会的一个变化是普遍定期审议制度,即理事会成员在任期内必须接受一次审查,联合国成员国的人权状况也要得到平等、公平的审议。但这个机制只是文字规定,将来怎么实现、能否实现还很难说。因为192个联合国成员国要一个个审议是非常困难的,仅审议47个理事会成员也很成问题。
另一个变化是人权理事会的会期增加,过去一年一届会议,现在每年至少三届会议。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开特别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的工作职责还包括关注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可以审议国别人权问题。但发展中国家认为,只有一国人权遭到严重、大规模,粗暴的侵害,才可以审议,但标准是什么尚无定论,人权理事会能否彻底摆脱人权委员会过去的弊端还有待观察。
目前人权小组委员会还没有取消,它原是人权委员会的下属机构,由国家推荐,经选举产生26个专家。每个国家至多只能有一人当选,所以这26人实际上代表着26个国家。由于名额按地区分配,因此具有一定地区代表性。由于人权委员会已经解散,所以小组委员会的去留要由人权理事会来确定。人权理事会尚无时间讨论这一问题,所以暂将人权委员会下的机制都延长一年。
大家对人权理事会的期待有以下几点:
摆脱人权委员会信誉危机的阴影,重塑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声誉。
要回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宪章中有关人权的规定是“促成国际合作以促进人权”,而不是把人权问题变成政治对抗。这包括去政治化:继续搞政治对抗实现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合作,所以要平息政治对抗。搞政治对抗必然激起反抗。弃双重标准和选择性与实行公平原则:普遍审议制度应该是公平原则的表现,但还有如何实行的问题。真正发扬。促进对话与合作:通过交流。对话,研讨会和培训可以帮助欠缺法治的国家、新独立的国家、比较封闭的国家或者政治社会制度比较特殊的国家。
大家要兑现承诺:成立人权理事会时各国政府都做出承诺,就是致力于促进和保护人权。
合理改革和优化联合国人权机制及其规则、程序,创造一种理解、和谐,信任和合作的工作气氛。过去人权小组委员会气氛很紧张,有游行、示威、请愿,有高端发言和拉票等,这种环境和气氛根本不是理解和谅解的气氛。将来的议事规则、如何审议国家的人权状况,如何实现普遍审议制度、人权公约和机制的重叠审议问题,都要实行改革。
如果做到上述四点,人权委员会过去的弊端会大大减少,人权理事会会取得很大进步。
相关热词搜索:重塑 声誉 阴影 摆脱阴影 重塑声誉 摆脱心理阴影 摆脱过去的阴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