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炭疽事件_我在美国经历炭疽危机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美国人也曾陷入“口罩流”,且看美国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月是一个严酷的月份”――用英国诗人艾略特《荒原》的开篇来形容北京的现状恐怕不为过。我们还没来得及为躲过往年春天恼人的沙尘暴而庆幸,却又不得不投入一场“人民战争”,抗击骇人的疾病――非典型性肺炎。式样各异的口罩成了这个春天的流行“饰品”――尽管这种另类的“时尚”让人感到一丝无奈和苦涩。走在大街上,恍惚间,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在大洋彼岸的岁月。两年前那个金秋十月,在纽约和华盛顿的街头,我也是穿行在这样的五颜六色的“口罩流”之中。那时正是美国的多事之秋,刚刚经历过9.11劫难的美国人惊魂甫定,却又陷入了“白色粉末”的阴影中。
  
  危机阴影下的平和心态
  
  在接踵而至的突发性危机事件面前,美国社会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混乱和恐慌,美国人民也没有被打垮,仍然保持着他们率真、乐观的天性,在表现爱国主义感情和忧虑的同时也不忘记“幽上一默”。一次,我在纽约地铁上见到一个年轻女郎戴着一副硕大的口罩――确切地说是面罩,上方画着一面飘扬的星条旗,写着“上帝保佑美国”:下方是一行小字:“谁来保佑我呢?”
  还有一件趣事也让我回味至今。当时,有关部门给大家发放了许多“即时贴”,上面印着“不开、不闻、不晃”,提醒大家如何处理可疑的邮件和包裹。我的同事在准备酒会时,把它们贴在了高脚酒杯上。大家知道,美国人喝葡萄酒时都习惯先晃一晃、闻一闻,然后再品尝。在那样的非常时期,他的小幽默让众人忍俊不禁,倒也缓和了紧张的气氛。
  大多数美国人在炭疽危机的阴影下能够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与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努力,美国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健全而成熟的应急保障体系,为广大民众在物质和心理上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毕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环球同此凉热”的今天,许多地区性的突发危机都会对“地球村”的每个公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应对危机的挑战,业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体验”。
  
  日积月累的危机意识
  
  2001年秋天到2002年春天,美国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和危机:9.11事件、炭疽危机、中西部的连环“邮箱”炸弹和“西尼罗河”病毒,等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短暂的恐慌,但却并未使整个国家和人民生活陷入混乱状态,这充分证明了美国危机管理机制的健全和成熟。美国公共政策学者曾经归纳了成功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的三个要素: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应对、媒体“第一时间”的反应和民众的自我调适。应急体系的建立、高效和畅通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不觉得它的好处,甚至觉得有些繁琐和多余,一旦到了危机时刻便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初到美国的留学生都会觉得美国人太“胆小”、“怕死”。比如说,第一次坐在美国大学的教室里上课,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紧急出口”的标志。刚刚搬进租好的公寓,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房东便会敲门,告诉你烟雾报警器和灭火器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紧急出口和楼梯在哪里。怕你听不明白,还要亲自带你沿着“逃生路线”楼上楼下折腾一番,临了还发给你一个面罩,让人觉得好不“晦气”。美国社会中的这种无处不在的“危机”意识,确实让习惯于“抬头见喜、出入平安”的中国人很不以为然。细细想来――尤其是经历过9.11和炭疽事件的“洗礼”――美国人的这种“危机”意识为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物质准备和心理调适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炭疽危机的高潮,由于怀疑炭疽病毒会通过呼吸和空气传染,我的房东知道我要去华盛顿出差,特意打电话提醒我在坐地铁的时候要戴上口罩。我这才意识到她平时的唠叨不休对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多么重要。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平日的积累。
  
  阻断各种小道消息的人际传播
  
  这种“危机”意识也反映在媒体的运作上。美国媒体高度商业化,信奉“坏消息才是好新闻”的理念,因此平日有关天灾人祸的报道总是占据新闻头条。对一些突发性的危机事件,远的如科罗拉多校园枪击案,近的如9.11事件和炭疽危机,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做连续实时报道,让受众充分享有知情权。
  在炭疽危机期间,每天的全国电视新闻节目都要公布各州疫情,地方电视节目用滚动字幕的方式播出咨询疫情和举报可疑物的免费热线电话。媒体的及时和公开阻断了各种小道消息的人际传播。与此同时,大多数美国媒体也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会为了商业利益而做火上浇油的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有一个很受欢迎的电视剧集“犯罪现场调查”(CSI),其中有一集是讲联邦调查局和警方合作侦破一个利用生化武器制造恐怖事件的案子,原定在2001年10月中旬播出。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势,为照顾公众的情绪,CBS不惜牺牲高额广告利润,决定撤下这个节目。当然,CBS毕竟是家商业媒体,在撤下节目的同时,也不忘制作一期专题节目来解释调整节目的原因,博取了良好的公共形象,为日后获得更高的广告收益打下了民意基础。
  
  朱利安尼“做秀”媒体
  
  美国一向以“大社会,小政府”的体制而闻名。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政府善于利用媒体与公众沟通,稳定公众情绪。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发生,美国公共新闻频道(C-SPAN)便会直播联邦和地方有关政府机构的新闻发布会。在炭疽危机期间,C-SPAN成了大小官员轮番向公众“汇报”各自部门应对措施和实施情况的“会客厅”,现场还设立了热线电话,随时接受公众质询。
  在这些大小官员中,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无疑是最善于利用媒体的。第一架客机撞上世贸大厦北塔楼后两个小时,他便通过电话与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进行连线,安抚市民:炭疽闹得最凶的时候,他每天都接受媒体采访,还亲自到当地邮局拆捡信件,并通过媒体广为转播,以消除公众的恐惧情绪。
  虽然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使人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突发性的灾难和危机仍然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人头上,即便是一向“唯我独尊”的美国人亦不能幸免。尽管当前美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但美国人的“危机感”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其实,“危机”一词既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会。经历过9.11事件和炭疽热的美国人更加成熟了,正如朱利安尼在纪念9.11事件一周年时所说:“这样大的风浪我们都经过了,还有什么可畏惧的?”这对正处在“非典”危机风口浪尖之上的我们来说,也不无启迪。▲
  
  
  

相关热词搜索:炭疽 我在 美国 我在美国经历炭疽危机 美国炭疽危机 美国国务院员工感染炭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