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司 布政司街:寻找风逝的老残足迹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100多年前那个遍山红叶的晚秋时节,一个叫老残的郎中,背着箱笼,坐着马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济南。时近傍晚,他到了小布政司街,投宿在一家名叫高升店的客店,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他想养足精神,作好翌日游览大明湖的准备。
100多年后一个春风鼓荡的下午,我们来到省府东街,也就是老残住过的小布政司街,循着老残游走的足迹,寻找那间赫赫有名的高升客店遗迹。我们逐一猜测着究竟是哪所房子,却没有最后的定义。
《老残游记》的主人公老残,其实姓铁名英,原本是清末小说家刘鹗自己的化身。刘鹗,原名孟鹏,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生于文宗咸丰七年,卒于宣统元年,年53岁。1891年,山东巡抚张曜咨调刘鹗到山东任黄河下游提督,办理黄河河务。他起初借住在济南朋友家里,后来接来家眷,赁居在济南城里布政司街。1893年,山东巡抚福润根据光绪六年求才的“上谕”,推荐刘鹗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并以候补知府衔得到任用。当年秋,刘鹗母亲朱氏去世,刘鹗回南方守制。于光绪1895年到北京报到,从此离开济南。
在济南的三、四年间,刘鹗广泛接触群众,熟悉济南风土人情,游览名胜古迹。《老残游记》就是根据其在山东和济南的生活撰写的。书中对“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优美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认为“济南风景犹在江南之上”。通过精致的白描,刘鹗展示给后人的济南城充满了市井气息和空灵雅蕴。
刘鹗笔下描写了济南名胜、古迹、街道和商店,计有大明湖、铁公祠,历下亭、明湖居、鹊华桥、舜井、历山、趵突泉、金线泉、蝴蝶亭、黑虎泉、小布政司街、东箭道、按察司街南胡同、南门大街、院前大街、高升店、有容堂、投辖井,金泉书院、黄河等数十处,以及在明湖居听白妞、黑妞说书,充分说明他对济南的熟悉和热爱。
济南是一个老城。老城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许多街巷衣官府衙门而得名。明洪武九年(1376邓年)布政司衙暑由青州移驻于原中书省处,遂将此街改为布政司大街。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予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崤山或华皿以东韵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元朝置山东道,明朝设山,东幕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为掌理一省民政的机构。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一省最高主官。布政司衙署北朝南布政司大街北头紧靠衙署大江。
老残下榻的小布政司街,是现在的省府东街,明代时这条街叫四牌坊街想来四五百年前这街上肯定是有牌坊存在的,而且不只一座。清初时该街称为布政司街,清末时改叫小布政司街,民国时期叫布政司小街。1949年后,布政司署衙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其方位所在遂定名为省府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西段被命名为省府西街。清末时,小布政司街为城里最为繁华的街巷之一,路两旁多为服装首饰、书籍笔墨、裱褙印刷、古董字画,客栈饭馆,杂货等店铺。这些店铺大抵是二三间门头,青瓦粉墙,房檐下悬块黑底金字小匾额。1956年后,逐渐转为居民住宅,改革开放后,路旁又多为商铺饭店。从小布政司小街向东走去,穿过东花墙子街、辘轳把子街、“曲水亭”,便到了鹊华桥,大约只有二里之遥。老残到济南的第二天中午便去了鹊华桥,想必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相关热词搜索:足迹 寻找 布政司街 布政司街:寻找风逝的老残足迹 游走布政司街 布政司街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