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妮歌曲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70年,《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两位同志创作。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时任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咸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即为《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1940年8月中旬,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对《反对?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内容的段落改为抗日的内容,易名《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组歌在学校召开的垛庄战斗祝捷大会上演出,《沂蒙小调》由阮若珊独唱,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沂蒙小调》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小调》没有正式出版,只是依靠口头传播。由于人们不知道作者的姓名,便自然地认定它是一首无作者的“山东民歌”。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群众喜爱的无歌名、无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后方知是《沂蒙小调》不完善的歌词删节传唱本)前两段歌词的后面,续加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此歌一出,在山东引起了轰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陆续出版了几种不同版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影响较大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12月编辑出版的《独唱歌曲200首新编》,同样作为“山东民歌”收录其中,此后几十年间,全国出版、演出均以此为蓝本。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歌唱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司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1980年前后,人们又将第四段歌词的首句修订为“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得好”。至此,全歌终于定稿。但原创作者阮若珊与李林,从不露名,也不干预《沂蒙山小调》在歌名、歌词和曲谱方面的各种变化。他们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众多媒体将自己的作品认同为民歌,一直看作是最高奖赏。
1999年9月26日,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在白石屋村,召开有临沂市党、政、军领导同志、特邀的原抗大一分校的老校友、上海与山东两地的抗大研究会代表及当地人民群众代表1000多人参加的大会,隆重地举行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建筑群揭幕典礼,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时任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一曲经千万人传唱了70余载的《沂蒙山小调》在山东费县落地生根。
编辑/吴倩
相关热词搜索:小调 沂蒙 故事 《沂蒙山小调》的故事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简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