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明珠:明清时期的临清|运河济宁明清时期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临清,因临近清河而得名。明清以前,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县。明代会通河开通后,临清成为南北水路要冲,迅速发展成为集商业都会、军事重镇、仓储要地、手工业中心于一体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和重要地位,不仅超过与其平级的州城,即便是府城也难与之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讲,超过了北方的许多省城。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县级州城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让我们从历史上寻找几个视角,去从中寻找答案吧。
  
  临清贡砖
  
  北京故宫以建筑规模宏大,建筑质量精美闻名于世,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修建故宫的所有用砖却全部来自山东的临清。此外,北京十三陵、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钟楼、鼓楼以及北京城墙的建筑用砖,也大多来自临清。这个谜底还要从临清本身去找。
  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中富含铁质,用这种土烧制的砖,十分坚硬。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南北漕运的咽喉和物流集散地,便于运输。“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营建北京需要大批窑砖,于是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具体负责在临清建窑烧砖。因为窑砖主要供应京师使用,故称“贡砖”。
  因北京用砖量大,临清贡砖运往北京是一个繁重的任务,不是几只船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明政府采用了“漕艘搭解”的办法,即通过运河通往北京的船,都要搭载贡砖。永乐年间,规定装载量100?的船,带砖20块。顺天期间又规定漕运粮船每艘带砖40块,民船依船的大小,船头每尺带砖6块。嘉靖时又规定漕运粮船带砖96块,民船带10块,甚至更多。
  临清砖窑,多依运河而建。在临清南北沿河数十里的地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砖窑,仅从《临清县志》记载的就有6处12座砖窑。
  临清贡砖上都有烧造时间、产地、窑户、烧造人等印记,以对砖的质量负责。如“嘉靖十五年窑户罗风、匠人郑存人”、“临清厂窑户孙岳、作头子其造”、“康熙十五年临清窑户畅道、作头郭守贵造”等字样。
  砖窑一般由朝中的宦官管理,生产的窑砖除运往北京外,对一些次品也可用于当地民间。《金瓶梅》第三十五回,贲四对西门庆说:“庄子上盖瓦房和厢房,但?都不齐。”西门庆道:“那灰不打紧,我明日衙门里吩咐灰户,教他送去。昨日你砖厂刘公公说,送我些砖儿,你开个数,封几两银子送与他。须是一半人情回去。”《金瓶梅》虽是小说,其内容却来源于生活,其中所记,应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为了保证贡砖的烧制,允许窑户招雇工人,一般情况是,每处窑要有挖土、推土、筛工、滤泥、踩泥、制坯、装窑、出窑、搬柴、烧窑、洇窑等王种,不下几十人。由于临清窑厂多,有许多外地人到临清窑厂做工。政府还给窑户一些特权,有些作奸犯科的人到窑厂做工,甚至可以逃避惩罚,当地有“打架上官窑”之说,意为打了架到官窑做工就不会受罚了。虽然窑户拥有一定的特权,但会受到负责此事的官员或宦官的刁难。据乾隆十八年《临清县志》记载:“砖价每块给工价银二分七厘,如挑出哑声者,每块变价银一分七厘,不堪用者每块变价银一厘七毫。”负责管理的官员往往刁难窑户,压级压价,索取贿赂。
  临清的窑厂一直到清末才停烧。存在数百年的时间。临清贡砖的烧制有复杂工艺,明代《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从家乡江西南昌五次通过运河北上参加科举考试,其间曾到临清考察和寻访烧制贡砖的技术,并将所闻所见写入《天工开物?陶埏篇》中。临清贡砖随着北京故宫的完工和《天王开物》的流传而闻名中外。
  
  临清钞关与临清铸币
  
  临清钞关,在明清时期可是一处闻名遐迩的地方。
  钞关之名源于钞关税。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规定政府在沿江河要地,设置官署,征收钞银,称为钞关税。当时,京杭大运河上共设钞关11处,临清是其中之一。由于临清是水运咽喉,钞关税收较多,地位也就相对重要。
  临清运河钞关,最初只是对过往商船征税,按船的大小即装货量征税,空船不征税。乾隆十四年《临清县志》记载有明宣德皇帝关于运河钞关的圣旨:“南京至北京沿河船只,除装载官物外,其一切装载人口物货,或往或来,每船一载按其料数若干,程途远近,照规定例纠旧钞。着有风力御史及户部官,分投于紧要河道处所监收。如有隐匿及恃权豪势不纳钞者,船没入官,仍将犯人治罪。若空过船只,往回不系揽载者,不在纳钞之例。”
  临清钞关最初只是对过往船只征税,后来兼征商税,还有协助稽查逃犯、检查过往官员的通行证明,甚至对外国使船进行检验勘合。当时,日本、朝鲜以及欧洲的勘合船队和使者,一般是在字波登岸,经宁波的市舶司检查验实后,经杭州沿大运河北上进京。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日本使者策彦周良曾在宁波登岸后经大运河北上,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入明记》一书。书中多处记载了途经临清的情况。
  为了防止逃税,钞关在运河内设置铁索,直达两岸,开关时,才将铁索撤掉。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的收入每年达8.3万余两,超过了北京崇文门钞关,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临清钞关仍很重要,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临清钞关每年课税“大约至四万金”。
  运河钞关大多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关停,唯独临清运河钞关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才关停。这充分说明了临清钞关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钞关的设置,临清库银不断增加,对一些残破旧币,需要更铸新币,对一些碎银也要铸成银锭,运往京师,于是就产生了临清铸币。
  临清置炉铸钱,始于明正德年间,今临清运河钞关内有《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记录了临清置炉铸币的情况。从文献资料看,这时临清虽有铸币,但规模并不大,主要是将钞关的残币碎银进行加工。
  临清作为重要的铸币地,是在明崇祯年间。当时,各地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因为扩充兵饷,出现了钱荒。由于临清有铸币的基础,便受命鼓铸钱币,据《临清县志》记载:“临清鼓铸局,在东水门外,有炉三十余座,明崇祯己卯(1639年)始设,属王部。清属仓部。每年领银八万两,买铜铸钱,支应各属饷。停铸年月未详。”当时铸的是“崇祯通宝”,充当兵饷,全国流通。
  入清后,户部设“宝皇局”,工部设“宝源局”,大量铸造清钱。其中背穿上及穿右“临”字钱,即临清铸钱。
  临清铸币,主要是作为国家库银通过运河运往京师。每年解交的数目由山东巡抚奏报朝廷。现中国历史档案馆存有238件年报奏折,数额明确详实。另有一部分临清铸币由临清钞关按照户部的要求,直接发往各地,一般是救灾或兵饷。
  从明清两朝的情况看,铸钱局一般设在省城或重要的府城,唯独临清作为州县级的地方,置有铸钱局。当时,山东已在省城济南设局铸钱,另设局于临清,足以说明临清在明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
  
  竹杆巷与临清哈达
  
  临清地处北方,本不产竹,却以竹制品闻名全国,这就不能不提到竹杆巷。
  运河开通后,临清成为漕运枢纽。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为了优恤漕运官兵,都允许漕运军人随船携带一定数量的土产在沿途易换柴盐,并免其抽税。后来,漕运军人也随漕船搭运一定数量的各地土特产沿途贩卖。大运河贯通南北,为南北物品交流提供了方便。
  临清不产竹子,却是运河沿岸的大码头,南来的漕船便将竹子运载到这里,为当地的竹器物加工提供了大批的原料。由于临清地处交通要道,往来人口众多,为携带物品的方便需要大量竹制器物,从而为竹制品加工提供了市场。
  随着竹制品市场的扩大,出现了专门生产、加工竹器的经营户,这些经营户出于生产和销售的便利,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专门的街巷,由于街道旁放满了加工竹制品用的竹杆,人们便称之为竹杆巷。
  当时,竹杆巷有经营户70多家,产品百多种,常见的农器有竹耙、扫帚、筛子等,生活用品主要有:竹帘、竹筐、竹篓、竹几、竹椅、竹担、竹筷、竹牌等。
  随着竹制品业的发达,还出现了更细化的产业。在临洁竹杆巷附近,有专门生产竹制油篓的街巷,被称为油篓巷。油篓外用竹篾编成,内糊油纸,轻巧而坚固。当时临清盛产豆油、芝麻油、棉籽油以及食醋、酱油等,各地官商民船从临清经过,多捎带这里的油篓产品,所以油篓市场很大。传说临清的油篓不十白鼠啮,很受各地客商欢迎。
  在竹杆巷附近,还有箍桶巷,专门生产马桶、脚盆、水桶。主要以竹子为原料,街巷达百余米,也很壮观。至清朝末期,随着铁制容器的出现,箍桶巷、油篓巷才逐渐衰落。
  由于从事竹制品加工成本较低,从业者大多是贫穷的小手工业者。他们深受宫府的盘剥和勒索。明万历年间,明政府派宦官马堂任临清税使,在临清横征暴敛,即便是挑夫街贩,也要交税。从事竹制品加工的手工业者也倍受盘剥,许多店家因而倒闭。据《明史》记载,“中产之家,破者大半”。
  面对马堂的榨取,临清人民发起了由商人、手工业者为主的反税监马堂的斗争,从事竹制品加工的王朝佐,被推为这次斗争的首领。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记载了这次民变,该书记载说:“皇帝派太监们去收税,其实是掠夺。其中一个名叫马堂,住在著名的临清巷。当地居民和驻军奋起反对他,烧毁了他的家,杀死他所有的家奴。他若不是化妆逃跑,避开了愤怒的人群,自己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竹杆巷是外来物品在临清集散加工的典型代表。临清产品外销则以临清哈达最为著名。
  哈达是一种具有不同幅面和图案的带状丝织品。据说,清乾隆皇帝登基时达赖七世曾贡献哈达,乾隆为回敬达赖,让丝织业发达的临清机户赶织哈达。由于这个原因,临清哈达在青海、西藏地区很受欢迎。
  临清的佛教信仰并不发达,却盛产佛传地区使用的哈达,主要因素是临清的丝织业发达。临清汗巾和临清帕全国闻名,是临清丝织业发达的具体表现。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第一卷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府,其中写道:“薛婆子故意一甩衣袖,声称‘失落了一条临清汗巾’,叫丫鬟满地寻找。”由此可见,临清汗巾在当时十分著名。
  凌?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故事发生在浙江诸暨,其中写道:“走到面前把眼一看,吃了一惊,谁知不是昨日的同行客人,倒是两个女子,一个头扎临清帕,身着青绸衫,且是生的美丽,一个绾发髻,身穿青布袄,是个丫鬟打扮。”这个女子的头帕,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临清帕,必有其特殊之处,也说明临清帕使用普遍且相当知名。
  无论是临清哈达,还是临清汗巾、临清帕,都是临清丝织业发达的缩影。
  编辑/李平

相关热词搜索:临清 运河 明清 运河明珠:明清时期的临清 运河明珠 古老而年轻的运河明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