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面前的挑战】云南民族团结机遇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让滨州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而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大机遇也正在惠顾渤海湾这片年轻的土地。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至此,积蓄多年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大战略跃出水面。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使滨州成为黄河三角洲区域范围内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也决定了滨州既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紧密层成员,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更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母”企业现象
  
  近年来,滨州通过持续不断地抓骨干企业培育,抓结构优化升级,抓特色工业园区,抓产业集群配套,逐渐形成了以魏桥、亚光、滨印为龙头的纺织家纺产业群,以滨化、鲁北化工、京博为骨干的油盐化工产业群,以西王、渤海油脂、香驰为重点的粮油加工产业群和以盟威制造、海德曲轴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产业集群。
  四大产业集群是滨州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命脉,是拉动滨州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滨州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因此,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全力把工业做大、做优、做强,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工业兴市”中,滨州市又先后推出了建设“三个梯队”、“1238工程”、大企业集团领办工业园、“十大产业(链)集群”、“11426”计划等一系列具体的重大发展措施。
  目前,滨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58家,主营收入过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全市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17个国家免检产品、73个山东名牌产品。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比2002年增加564.6亿元,年均增长27.7%。
  除此之外,滨州市上市公司已达8家,融资总额90多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拥有8个省级经济园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纺织家纺服装、先进装备制造业、油化工和盐化工、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兴起,使滨州成长起一批“航母式”企业。如棉纺织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复合肥生产能力全国第一的鲁北企业集团、葡萄糖生产能力全国第一的山东西王集团、活塞生产能力全国第一的盟威集团、毛巾生产能力全国第一的山东亚光纺织集团,等等。滨州独具特大的“大企业现象”,一度成为了不少专家和媒体不断解读的秘密。
  2008年,滨州市为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决定实施“11426”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战略规划,确保到2012年底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的企业1户,100亿元以上至1000亿元的企业10户,10亿元以上至100亿元的企业40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
  
  循环发展效应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滨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滨州已拥有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7家省环境友好企业,全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去年,滨州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城区空气良好率达到98%以上。
  滨州市循环经济起步较早。鲁北企业集团经过长期努力,独创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磷铵生产废渣零排放。这家企业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首批环境友好企业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近年来,他们又独创性地研发形成了盐碱电联产、油煤盐“三化合一”、海水“一水多用”、钛白粉清洁生产等6条高关联度循环经济产业链,使主要产品成本降低了30%至50%,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零排放、能循环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化道路。
  抓住鲁北企业集团等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滨州市总结经验大力推广,并先后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以“先要绿水青山,再要金山银山”的环境优先发展思路,引导企业跳出“先污染、后治理”,依靠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发展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不断在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新突破。
  全市工业以加快纺织服装、油盐化工、汽车和发动机、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10大产业(链)集群配套发展为重点,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创建企业间联系紧密、共享共生的生态工业产业链,使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逐步壮大了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串联”、“并联”,构成关联度高的生态产业链,是滨州市循环经济模式的一大特点。他们新上的全国最大生态电厂――鲁北生态电厂,热电联产装置接入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线,独创海水冷却技术,以炉渣作为水泥混合材料,磷肥生产的下脚料石膏通过烟气脱硫后又成为水泥生产原料,实现了废渣、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利用,每年可“吃”掉脱硫石膏、灰渣36.5万吨,新增销售收入1.77亿元;海水冷却技术每年节约淡水2000万立方米,热电厂冷却后的海水送盐场晒盐,缩短了制卤时间,大大提高了原盐、溴素产量;利用热电装置排放的粉煤灰作为原料提取氧化铝、赤泥废渣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实现了无废渣、废水、废气排放。
  
  滨州市坚持经济发展好中求快,节能降耗和生态环保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08年以来,该市先后拒绝了60多个污染重、消耗多的投资项目落地,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近千项,依法关停污染环境的企业150多家。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大批高质量项目投资。全市全年直接利用外资达到2.52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全市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1家,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北海新区”先行
  
  2007年6月,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滨州港从北部沿海规划出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区域,筹建“北海新区”。北海新区是全国沿海人均土地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最近的出海通道,也是滨州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先行区。
  滨州举全市之力,坚持政策向北海新区倾斜、资金向北海新区集中、各类要素向北海新区集聚,按照“港口先行、以港带工、以工兴区”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进港口、产业、新区的互动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内要素聚集力、产业竞争力和体制创新力,尽快建成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开放先行区、改革试验区、产业聚集区和生态示范区。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滨州的区位优势将会与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生联动效应,使滨州成为打造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山东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全国战略地位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一员。
  
  倾力生态经济
  
  滨州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面临着向高效生态经济转型。在分析比较优势后,滨州对自身“短板”异常清醒,正在编制《滨州市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重点,着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提升到国家层面推进建设,使滨州增强了发展信心,也使滨州在黄河三角洲建设、经济发展思路上提升了层次,那就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滨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路军说。
  早在2003年12月,滨州市便启动了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暨防潮大堤建设,拉开了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的序幕。
  滨州北部沿海地带,拥有240公里海岸线,滩涂面积广阔,具有发展海水养殖、盐及盐化工的天然优势;有未利用地17万公顷,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极其罕见。
  但这片区域的发展长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盐碱化程度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如水利设施配套能力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如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等。因此,滨州北部沿海地带与黄河南部区域经济差距逐年拉大。
  同时,滨州适时启动了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的开发建设,重点建设“一堤一港五带”,即高标准防潮大堤、万吨级滨州大港、海水养殖和盐及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带、梨枣高效农业经济带、盐碱低产田高效开发带,运用科学和市场两大利器,建起了一条总长210公里的防潮大堤。防潮大堤不仅成为一条保证几千平方公里土地免受海潮侵袭的“微缩长城”,而且使滨州新增土地4万公顷,保护滩涂开发6万多公顷。
  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的启动,引来了“洼地”效应。目前,已有12家造船企业落户该区域。盐业基地规模和水平大大提升,原盐产量实现翻番,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面对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滨州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培植一批骨干企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寻求破题发展之路。
  
  Challenges Come before Opportunities
  The rise of four pillar industrial clusters―textiles and clothing,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petro-chemicals and salt chemicals, and intensive processing of grain, oil, fruit and vegetables―has created a group of large enterprises in Binzhou, such as Shandong Weiqiao Pioneering Group, which ranks top worldwide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cotton textiles, Lubei Enterprise Group, which ranks top nationwide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compound fertilizers, Shandong Xiwang Group, which ranks top nationwide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glucose, Mengwei Group, which ranks top nationwide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pistons, and Shandong Yaguang Textile Group, which ranks top nationwide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owels.
  Binzhou summarizes and energetically publicizes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e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the recycling economy such as the Lubei Enterprise Group. Binzhou lays st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10 industries or chains―textiles and clothing, petro-chemicals and salt-chemicals, auto and motor, shipbuilding and spare parts, planes and spare part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bioengineering.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innovation, Binzhou creates an ecological industrial chain that can make the enterprises more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thus expanding the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eninsular blue economic zone, Binzhou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high-efficiency ecological economy. In December 2003, Binzhou star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ong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idal barriers. Subsequently, Binzhou constructed a 210 kilometer long tide barrier, which reclaimed 40,000 hectares of land and prot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60,000 hectares of tidal flats.

相关热词搜索:机遇 面前 挑战 机遇面前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议论文 机遇与挑战并存演讲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