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高校图书馆开放的好处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特定语义环境下国内外“社会”一词含义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论述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三层关系,在分析“社会”与“开放”两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基础上,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辨“向社会开放”与“开展社会服务”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同时指出,把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仅仅等同于允许社会读者进入与借阅,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开放向社会开放
  [分类号]G258.6
  
  1 引言
  
  随着高等院校功能的丰富和强化,“人才培养一学术研究一社会服务”的三角功能关系已在高等院校普遍确立,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视和发展深刻影响到高校图书馆职能的转变。从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到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均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开展面向社会的文献情报和技术咨询服务做出了相关规定,并将高校图书馆定位于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这些规定成为当前普通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重要依据。2005年,全国62所大学图书馆馆长签署的“武汉宣言”中再次强调,“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应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2006年,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首次在北京市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建议;随后,北京市教委表示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并初步提出开放的三条途径。
  部分报纸和网上传媒,如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黑龙江日报与东北网等分别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成半。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热切的期盼;另一方面,很多反对者表示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后对图书馆安全、管理及各种资源利用方面的担忧。业内人士就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批研究成果问世,从研究成果看,大多数倾向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内容、方式、模式、策略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所谓反对者,也并非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而是更加理智地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前提和表述进行了深刻反思。武继山在“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在完成本校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的工作,对此应当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CAuS和CASHL等已形成规模的原文下载及文献传递等共享机制本身便是一种有效的“开放”;帕提曼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被误读的取向”对“向社会开放”的表述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其存在取向单一、外延太窄的误读问题。那么“向社会开放”一词是否就如媒体宣传报道、普通公众所理解的像“博物馆”、“展览馆”一样的开门纳众呢?“开放”是否仅仅局限于允许进入和常规借阅?“向社会开放”和“开展社会服务”两个词组有何区别与联系?外延孰大孰小?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相关概念
  
  “向社会开放”这一词组包含两个核心概念,即“社会”和“开放”,这两个词都属于比较宽泛、抽象的概念,在“向社会开放”这一词组中,“社会”是“开放”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开放”是“社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二者都是讨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必须首先厘清的重要概念。
  
  2.1 社会的概念与内涵
  2.1.1 国外学者对“社会”的理解和使用 国外对“社会”一词喜欢用其具体意义,以美国为例,在具体使用时,社会的意义细分为“society”、“communjty”和“public”三个词语,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分别应用。“society”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由于志趣不同而相互有别的人群;“community”也有两个含义,一指人,即指同处一地、同属一个政府管辖的人群;另一义是指地方,即上述人群聚居的地方,一般译为“社区”;“public”一般是指特定人群或人的总和,一般译为“公众”或“公共”。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具体语义环境中,国外一般使用“community”一词,即取用社区的意思。
  2.1.2 国内学者对“社会”的理解和使用 在我国,“社会”一词出现始于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中文“社会”一词便由此具有了现代通用的含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会的解释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汉语大词典》将“社会”一词解释为“指由志趣相同而组成的组织或团体,也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国内在使用“社会”一词时,未将“社会”具体细分为“社会”、“社区”和“公众”,而是抽象笼统地取用“社会”宽泛的含义,即相当于国外的“society”。
  
  2.1.3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特定语义环境中“社会”一词国内外的区别 国外高校图书馆,以美国高校图书馆为例,向社会开放中的“社会”一词一般取用“community”的含义,意指同处一地、同属一个政府管辖的人群聚居的地方,即指“社区”。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的语义环境中,如果取用“社会”笼统的含义,则会产生范围太泛、指向不明的模糊感,导致具体实施操作的迷惑与不确定性增加。如果取用“社会”中社区的具体化含义,则可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取用“community”保持语义范围和指向上的一致。当前,从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成果看,以学校辐射一定范围内的周边社区作为向社会开放范围的研究占了大多数,说明了国内学者对“社会”的理解已经逐步向社区范围明确并具体化,这与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是相同的。
  
  2.2 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层关系――学校社群。如果把高校图书馆看成一个圆,图书馆就是这个圆的中心,离圆心最近的是学生,由圆心依次向外是:教学和科研人员、教学和科研辅助人员、行政人员,处于圆圈外围的则是维持学校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后勤人员,再向外就是退休教职工。圆圈当中,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为重中之重,他们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服务对象。如果用同处一地的社区概念来类分,那么他们便可以叫做“university community”,即学校社群,可以看作是高校图书馆和社会的第一层关系(见图1)。
  
  第二层关系――周边社区。校园外的方圆几十里,是高校图书馆所在市、区及该高校可投射其影响力的周边地区,这个地区及其居民就是广义上的“社区”和“社区大众”――community,高校图书馆与社区的关 系,是其与社会的第二层关系。
  第三层关系――大社会。高校图书馆与上述两个社群之外的大社会――society的关系,是其与社会的第三层关系。
  由图1可知,高校图书馆“学校社群”中的本校学生、教学科研人员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首要对象,是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中心和重心,它们构成了广义上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第一层关系,本文在探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具体问题中,主要指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产生第二、三层关系的周边社区和社区之外的大社会,如图2所示:
  国外高校图书馆将向社会开放的第二、三层关系中的人群及服务对象做了细分,以美国为例,美国公立和私立大学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均规定了他们的服务对象有:现在册的学生、教师和职工,还规定了一些对国内高校图书馆而言陌生的服务对象:①校友;②其他院校的教师和学生;③在编教师、学生和员工的配偶;④在任教师或研究人员的代理人;⑤访问学者及其配偶;⑥社会公众,包括不同类型:高中生、居民、普通公众;⑦机构。
  国内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中未对社会服务对象进行具体细分,向社会开放的社会对象比较笼统抽象。从相关开放实践中可以看出,我国向社会开放的服务对象大致有:社区内大中专学生、返乡青年以及有学科信息需求的校外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市直机关、文化教育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机构。国内高校图书馆对本校毕业生及校友作为服务对象的尚未普及,仅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图书馆正式向历届全日制毕业生开通校友借阅证办理业务。美国和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对照如表1所示:
  
  “开放”是一个比较常用和用途广泛的词,也并不高深莫测。《汉语大词典》对“开放”的解释是:①敞开,允许入内;②思想开通,解放;③使关闭着的打开;④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内涵
  
  3.1 从狭义方面看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指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允许社会读者进入(相当于取用《汉语大词典》的释义①,并享受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类似于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允许社会人员进入参观。从普通社会读者和媒体宣传介绍的角度看,他们认为的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正是指这层含义。
  
  3.2从广义方面看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仅包括允许社会读者进入与享受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还包括向社会读者开放校内读者享有的其他服务,如网上参考咨询、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导航服务、信息检索教育、各种电子数据库使用与培训(在知识版权允许范围内)、远程教育、文献传递、信息推送等(相对应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③。随着web2.O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和建设,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必将注入更加强大的活力,图书馆可以通过打造一个具有教育性的虚拟学习社区,为校内外各类信息用户提供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生态式学习环境。
  
  3.3“向社会开放”与“开展社会服务”的联系和区别
  “向社会开放”和“开展社会服务”的提法被广泛应用在探讨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此外,与“开展社会服务”意义相近、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句还有“信息服务社会化”、“社会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服务”等。在讨论“向社会开放”内涵和外延的同时,有必要分辨一下“向社会开放”和以“开展社会服务”为代表的几个相关词句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向社会开放”的内涵。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还是以“开展社会服务”为代表的几个相关词句的表述,都表明了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正在日益密切,反映出高校图书馆这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除了保存、教育、传递的职能之外,服务社会的职能正在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开放”与“社会服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完全等同。
  “向社会开放”的外延很广,内涵很丰富。“开放”是图书馆发展历史上每次产生质的飞跃的最具代表性与标志性的核心词语。作为一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图书馆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前进,在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发展过程中,藏书楼的向社会开放被视作是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标志,实现了向社会开放的近代图书馆彻底打破了古代藏书楼单纯以藏书为目的的私有、封闭的专享性质,代之以公开、公用的共享性质。从图书馆在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看,由藏及用、由封闭向开放的发展贯穿了图书馆的发展主线,“向社会开放”代表了一种理念、一种进步,一种姿态、一种气度,“开放”之决策和行为在图书馆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图书馆发展史上其他任何词语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吴慰慈教授在其著作《图书馆学概论》中指出,图书馆发展的五大特点之一便是“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阮冈纳赞更是在著名的图书馆五定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对图书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开放”一词及其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于标志着图书馆发展与前进的表述方面,当然同样也适用于表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变化。
  “开展社会服务”与“向社会开放”相比,外延相对狭窄,只是“向社会开放”众多内涵中包含的一种服务类型与服务形式,是相对于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而言的一种延伸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随着高等教育“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展与变化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服务职能。是《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开展面向社会的文献情报和技术咨询服务”的一种具体解读。
  从理念层面来讲,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与“开放”之前只对本校师生员工开放、只为教学科研服务相比,向社会开放后的高校图书馆彻底打破了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局限性,是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性进步。具体表现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服务对象与范围从“学校社群”向校外延伸扩展到“社区”与大“社会”所代表的第二、三层关系。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向社会开放后的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与延伸社会服务方面需要突破传统服务方式单一化、服务手段简单化的局限性,应根据高校图书馆自身、所毗邻的社区以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多种层次、多种模式的社会服务。在包括常规借阅、网络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数据库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中选取既适合学校又满足社区和社会需要的服务方式,突出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服务优势,开展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社会服务。
  应当指出的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有关研究成果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报道中,把“向社会开放”仅仅等同或理解为“允许校外社会读者进入及借阅”,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事实上,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方面往往因地制宜,比如,从允许社 区内大中专学生、返乡青年办理借书证,到开放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开发利用、与校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开发、为所在社区举办教育培训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上,深圳大学城、广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介绍了他们各自向社会开放、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对激发其他高校图书馆突破“自我封闭”局限、确立向社会开放的创新意识将产生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功能、能力和资源,在做好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兼顾资源共享,向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开放,尽可能将所有文献向社会开放,主动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各种需求的过程。虽然向社会开放是一个容易误读和不易界定的概念,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资源共享”观念已达成共识的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是由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及各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社区环境的差异,要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完全对外开放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整齐划一、一蹴而就。并且,开放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应以一种层次、一种方式、一种范围向社会开放,而应采用多种层次、多种方式、多种范围的开放策略。
  
  参考文献:
  [1]大学图书馆该不该成为公众文化乐园.[2010―09―11].ht―tp://news.省略/20060911/n245263962.shtml.
  [2]施芳.北京将鼓励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2010―07―21].http://www.省略/20060721/3200927.shtrrd.
  [3]武继山.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16―19.
  [4]帕提曼.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被误读的取向.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133―136.
  [5]金旭东.21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运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350―351.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9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373.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7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833-834.
  [8]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图书可供校外人士借阅.[2010―06―28].http://www.nlc.省略/yjfw/2010/0628/article_1811.htm.
  [9]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12卷上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48.
  [10]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6R一69.

相关热词搜索:基本理论 图书馆 高校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高校图书馆期刊馆藏研究 高校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