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CT测度指标与测度模型_设计效应的测度指标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汇集若干有代表性的ICT测评系统,分别讨论其测评的方面(范畴)和具体的指标,分析各类测评系统在各范畴的评价深度,讨论指标构建模型:供给和需求模型,输入和输出模型,发展阶段模型,并对全球测度指标和测度模型的发展进行评论。
[关键词]ICT 测度指标 测度模型
[分类号]F270.7
对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测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起极大的关注,进行测评的机构颇多。在文献中笔者从商业、学术、国家和国际组织几个方面对其测度进行了概括。问题在于就测评的最重要的方面而言,测评的对象并不存在广泛一致的理解,不存在国际标准,因而无论是指标的选择,还是测评的结果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1、全球ICT指标状况
2005年和2008年,联合国在其各地区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的配合之下,进行了全球范围的ICT指标调查。调查涉及家庭ICT指标和企业部门的ICT指标。
1.1 家庭ICT指标
调查涉及以下20个指标在世界各国及地区家庭中的状况(对这些指标没有给出正式的定义):①电;②收音机;③固定电话;④移动电话;⑤TV;⑥计算机;⑦互联网接入;⑧互联网接入方式/带宽;⑨互联网最常使用的地点;⑩互联网使用的频率;[11]PC使用的目的;[12]互联网使用的目的;[13]互联网使用的具体服务/活动;[14]互联网址访问的语言;[15]在互联网上购买的产品/服务的类别;[16]在互联网上购买产品/服务的价值;[17]PC使用的障碍;[18]互联网使用的障碍;[19]在互联网上购买物品的障碍;[20]在互联网上购物的地理位置。在家庭指标中收集10个以上指标的国家及地区如表1所示:
1.2 企业部门的ICT指标
调查涉及20个企业ICT指标(没有提供对此20个指标的正式定义):①固定电话;②移动装置;③计算机;④计算机数量;⑤互联网接人;⑥互联网接入方法/带宽;⑦地区网络;⑧网址;⑨ICT投资回报;⑩工作人员日常使用电脑比例;[11]工作人员日常上网比例;[12]互联网使用的具体服务/活动;[13]互联网购买价值;[14]互联网销售价值;[15]互联网销售的顾客群/目标;[16]对雇员的互联网训练/模式;[17]PC使用的障碍;[18]互联网使用障碍;[19]电子商务障碍;[20]网络商品销售的地理区(国内、外等)。
20个指标中收集10个以上指标的国家和地区如表2所示:
1.3 教育部门的ICT指标
教育部门ICT测度指标研究主要由UI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领导的工作组完成。据UIS在2006年对209个国家及地区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国家及地区完全没有进行教育方面ICT的测度,在拥有可用的数据的国家及地区,能提供的数据也不全面。
UIS与各国家和区域组织合作,于2008年提出的ICT教育指标包括:①EDl:为教育目的使用收音机的学校比例;②ED2:为教育目的使用电视机的学校比例;③ED3:有电话通讯装置的学校比例;④ED4: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⑤ED5:拥有互联网接入的比例;⑥ED6:在学校上网的学生比例;⑦ED7:ICT相关领域学生的性别比例;⑧ED8:中小学具有ICT资格的教师的比例。
1.4 政府部门的ICT指标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政府部门的ICT测度中做了不少工作。
UNPAN(联合国公共行政网)2004年使用E一准备复合指标评价了成员国的状况;作为E一欧洲2005行动计划的一部分,欧盟使用类似的方法编制了E一政府评估指标,其数据来源于包括调研在内的相关政府网站。
在调查方法方面,欧盟制定了一套问卷(家庭和企业使用),测度对政府电子服务的需求。也可以从政府对ICT的需求和使用角度来进行测度。
目前该领域尚不成熟,从国际可比较的角度来看,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联合国已经把建立E-政府指标作为下一步的优先研究领域,由UNECA(联合国非洲经济与社会事务委员会)牵头的一个小组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成果完成后预计将会列入增补的核心指标。
2、若干评价系统中的评价指标
联合国的调查是针对各会员国的,仅仅了解各种指标的可得性,对于实际进行的测评系统没有作分析,所以本文汇集了若干有代表性的ICT测评系统,分别讨论其测评的方面(范畴),并将具体的指标进行归类,以分析评价的深度。要注意的是这里收集和描述的不是全部,而只是部分已进行的测评。如表3所示:
对表3作如下分析:①各种测度由不同机构进行,其目的不同。这对测度的视角和指标选择有重要影响。目前来看,比较重要的有测量准备;测量ICT的使用和正面及负面影响(主要是正面影响);测量ICT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分布(鸿沟)。②从测度的指标来看,可以归纳为技术、经济、社会三个大的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子范畴。但是这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不同的测评系统会有侧重点,但是多少都有一些综合性,会涉及其他方面。③对每一个方面究竟选择哪些指标,不存在一致的认识。每种系统是基于自身的理论框架来构建指标体系。④指标的规模不同。有些较详尽,包括数十个指标,有些简略,只有几个,所以评价的深度不同。
将各种测评系统的指标按范畴和子范畴进行归类。首先将所有指标分为技术、经济、社会(含社会、教育、政府),在每一范畴下划分为若干子范畴。以0-3的数字来评价测度的深度。以0表示该工具不涉及该特定领域,以1表示有少量指标涉及该领域,以2表示有若干指标,以3表示有许多的相关问题与指标,经过计算后得出各测评系统在各范畴的评价深度(篇幅所限,计算的过程从略,结果见表4)。
由于评价深度得分是根据15个测评系统计算的平均值,故该数值可以反映目前的总体状况。
3、指标构建模型
不同的测度工具往往其背后所根据的是不同的理论框架。根据理论框架会建立一个指标选择的模型,然后将指标纳入到模型之中。本文将构建指标模型的思路归纳为以下几种:供给――需求模型,输入和输出模型,发展阶段模型。
3.1 供给和需求模型
在测量工具的不同要素中,供给方和需求方扮演着非常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对ICT部门的分析中,供给方即ICT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传播;而测量需求方即在整个经济中ICT生产和服务的使用的扩散。到目前为止,在OECD国家之中,供给方的测量更为普遍。
图1是一个由OECD在《信息社会测度指南》中提出的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的ICT测度模型,可以依据该模型来建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指标。
3.2 输入和输出模型
另一种有用的发展指标的模型是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结果,并据此得出输入指标,输出指标和 结果指标。
2006年ITU(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报告指出,这种测度模型可用于目标明确的影响,如ICT对联合国千年目标的影响。
――投资与使用ICT的金融资源可以描述为输入,例如联结一个教师培训学院所投入的资源总量。
――一旦输入确定,就可以测量输出,它是输入的直接结果,例如联机训练课程。
――结果是输入产生的影响,帮助测度使用ICT所产生的差异。结果可以通过硬测度和软测度的结合来测定。硬的是定量的,软的是非定量的。
――效率指输出传递的成本。使用ICT的一个关键争论就是它是否执行顺利,能否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率地传递社会服务。因此重要的是以输入/输出的比值来测量发送成本。
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进行测量:①国家的层次;②组织的层次。
3.3 发展阶段模型
信息化发展可分为准备、使用、影响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是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经济资源、能力等方面的条件具备。这些是信息化的基础。
使用阶段相当于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即信息化的各种条件和基础都具备以后,自然就在这一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活动(例如e-政府,e-商务等)。
影响阶段对应于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当信息化水平达到较高的比率时,它对经济与社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例如电子商务目前即使在美国,大约也只占到所有交易总额的不足10%,显然还不足以对全社会的乃至全世界的贸易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重新对贸易协定中交易行为进行定义。但是假如这一比例超过50%时,情形又会是如何?
该模型常用s曲线来表示。详细的描述见文献。
4、分析
4.1 理论和模型不够完善
从现状看,国际上还不存在普遍承认的ICT测量的理论框架。
从各种测评体系的设置来分析,三阶段的发展过程得到普遍的认可,即在设计ICT指标时按准备、使用、影响的三个阶段来设置。但对三阶段的理论仍然缺乏合理性的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对ICT本身的技术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在这方面,由学者布纳斯纳汉提出的GPT的概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GPT(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可译为一般目的技术或普适性技术,它是指在经济和社会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技术,因此这种技术能够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历史上,蒸汽机、电力都是普适性技术的例子。布纳斯纳汉认为,普适性技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其运用的普遍性,能够运用于许多产业和场合;②技术具有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潜力;③种技术和其他技术具有创新的互补性。如果在GPT的理论框架之下深入分析ICT作为GPT的特征,可以使得ICT测度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善。三阶段的发展正是普适性技术扩散的自然路径:第一阶段表现为ICT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第二阶段表现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开始接受和运用这种技术;第三阶段则是技术的运用发挥效用,产生影响。
以GPT的理论与供给和需求模型结合,能够在理论和模型上满足ICTS测度的需要。
4.2 不同阶段的指标发展差异较大
总的来看,ICT准备的测度指标发展得最成熟。ICT使用的测度指标正处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其领域还在逐渐扩展之中;但是对ICT影响的测度则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大有改进的余地。与之对应的是在前文对指标评分时的发现:在技术、经济、社会指标的测评方面,技术指标得分最高,经济指标次之,社会指标得分最低。这表明前者最受重视,有最多的测评涉及此类指标。在每一个方面可以依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各子范畴的情形。例如,在技术类下的子范畴得分相差不大;但是经济和社会类的各子范畴得分差距较大,这要么表明子范畴的设计不合理,或没有得到共识,要么表明有些待测度的方面需要加强。
4.3 各个领域的ICT应用指标发展不均衡
在运用ICT指标评价方面,家庭和企业领域无论是在方法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政府和教育的ICT测度是目前阶段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但是从GPT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仍然有相当多的ICT应用领域的指标有待研究和实践,这应该是下一阶段的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这些领域包括交通领域、健康和卫生领域、环境影响领域、ICT技能、ICT安全和信任、ICT使用的差距(国家、地区、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表现为各类不同的信息鸿沟)。2010年6月欧盟理事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欧盟信息社会政策与测度会议呼吁发展以下5个方面的新ICT指标;①测度ICT与其在创新中的职能的指标;②测度ICT与公民生活质量的指标;③测度ICT与绿色增长的指标;④测度1CT与电子政府发展的指标;⑤下一代ICT技术的测度指标。
4.4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ICT测度指标发展水平不一致
OECD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远远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ICT的统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统计能力相当薄弱,数据还很不完善。表现在国际层面上,就是国际ICT统计不能反映最新的成果,并且只有少数的数据能做到国际可比性。
就我国的情况看,与国际组织在ICT测度方面的合作并不密切,在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制订方面的参与也不够积极。从资料看,我国对于联合国的ICT指标凋研没有给予反馈,所以在联合国的相关统计资料中都没有反映我国ICT指标的数据,这无论对我国融入ICT测度的国际主流,还是让世界了解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成就都是很不利的。
相关热词搜索:测度 模型 指标 全球ICT测度指标与测度模型 管理评论 科技进步与对策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