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述沿革,存史教化启后人_被后人尊称为述圣的是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是详细叙述前河南省范围内的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各县级图书馆发展历程的汇编总结,这是一部厚重翔实、立论严谨、工程巨大、范围广博的百年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历史长卷。该书应和学界向下趋向。推动我国区域图书馆史研究走向深入。并指出该书各县比较分析不足,缺乏对口述史资料的利用等。
  [关键词]河南省 县级图书馆史 民国时期
  [分类号]G250.9
  
  1 引言
  
  晚清以降,河南省县级图书馆建设顺应时代、当地需求而相继而现,历经数次社会变革和战争洗礼,在蹒跚中学步、成长,从而促进了当地以及整个河南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2009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由陶善耕所著的《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五陋居札记)一书,便向人们展示了旧时以河南县级图书馆建设与社会变迁为主线的壮丽诗篇。该书以各县图书馆沿革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其纵向跨度之长,空间维度之阔,事件、人物之丰富,使得这部著作完整厚重,条理清晰。不仅再现了河南地方图书馆发展历程,而且也为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区域化及走向深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2 一部富有引领学术的厚重之作
  
  2.1 应和学界向下趋向,推动我国区域图书馆史研究
  以地区为单位的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中国疆域太大,只能先把每一个地区的历史研究清楚,才可能做全国的综合的研究。近年来,地方区域研究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当代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一般认为,这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下,战后历史学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下层社会历史的学术潮流的一种表现。即使如此,地方区域史的研究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固有的历史研究学术传统依然“阴魂不散”,时刻影响着我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仅以图书馆史研究而言,全国各省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县市也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近年来,图书馆史的研究,尤其是各地方的图书馆史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可开拓空间。据初步的统计,国家图书馆史的研究著作有李致忠主编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史1909-2009》,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史与图书馆史》等,全国30多个省市的图书馆史也只有《陕西省图书馆馆史(1909―1989)》、《重庆图书馆馆史1947―2007》、《湖北省图书馆百年纪事》、《天津图书馆百年纪事》、《湖南图书馆百年志略》、《上海图书馆史》、《山东省图书馆志》、《浙江省图书馆志》等少数几个省市的馆史,全国大多数省市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至于市县的图书馆史研究,除了南京、厦门、宁波、济南等比较发达的城市以外,更是一片空白。基于上述认识可知,《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作为一本最新的县级图书馆史,其出版发行,无论对于促进各县地方图书馆史的研究,还是促进我国地域史的研究,摆脱传统学术之局限,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根据各县级图书馆各异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力配置,分别从沿革、规模、馆舍配置、相关史事、战争和人物、重要的大事记等展开叙述。采取纵写沿革、横描规模、贯穿人物事件的方法,以可查、可信的创设图书馆的年代为序,逐个地罗列叙述,又基于旧时河南地理位置的限定给予了该书空间的基本框架,做到贯通古今,综合历史,保持了记述的逻辑性、系统性,从而理清了从晚清到民国社会各县图书馆的发展脉络。
  应和了学界向下突破的倾向,突出本书地方志、区域史的特点,以各县为点,以若干县的比较为线,以全书各县为一个整体呈现出视觉面的广阔性和全面系统性。寓全省的共性于地方的个性之中,如作者在文中所述:“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就是一个禹穴。”在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的禹穴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跌宕蜿蜒的穴道,这条穴道时而宽敞,时而狭窄,时而阻塞,从晚清到民国,断断续续的通向尽头。当然无论在哪个时段,这里都充满着生命的搏动。基于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不难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了解河南各县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就可概知总结出全省图书馆发展的脉络。
  在图书馆建设的百花园中,有富贵娇艳姹紫嫣红的牡丹,亦有漫山遍野娇羞淡雅却点缀山间无比清秀的雏菊。以各县为单位,多管而窥尽详河南省县级图书馆之溯源及全貌,可谓是蔚为大观!溪流潺潺,细水绵绵,历经高山低谷的起伏跌宕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壮美江河,奔流人海,以澎湃多姿的热情融身于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建设这幅员辽阔的海洋之中,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并折射着自己的熠熠光辉!
  在今天看来,该书的出版对我们了解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型图书馆间的协作和协调,初步形成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图书馆为纽带,以基层图书馆、室为棋子的图书馆网,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2.2 资料翔实,立论严谨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治史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掌握大量的史料必不可少,毕竟,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研究历史必须根据史料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历史学家必须掌握大批史料,没有史料的史学家如巧妇难作无米之炊。正如马克思曾强调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也强调占有材料,在近代中国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史学家傅斯年有这样的言论。他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具体到图书馆史而言,资料是基础,不占有大量、全面、实实在在的资料,就难于写出史实衔接、内容翔实、有血有肉的鲜活历史。从这一意义上讲,《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是一部倾力倾心之作,饱含着作者及很多工作者的奋斗和艰辛。为征集史料,陶善耕竭尽全力,访问咨询相关人员,其涉及范围之广,内容资料之翔实,可谓广征博采。至于资料类别,不仅有县志、报志、个人生平简谱、个人事迹,亦有议会记事、视察报告、图书馆述文、讲演集,同时还包括了行政计划进度表、机关统计表、碑文、对联、挽联等等。上述材料使得该书参考文献包罗繁复,其中最主要者有各地县志、《河南教育月刊》、《河声日报》、《河南文史资料》及各地文史资料等。
  大量的占据史料,使得该书内容丰富,如在言及一些优秀人物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事迹时,涉及有封丘县掩护地下党工作的志士,也有拓城县不领薪水、义务服务大众的馆长等。此外,通观全书,一百零九县,繁多精简,并非套用单一的模式,统一的规格,让读者能够阅而不厌,每每观之各县都有新的内容闪现,之所以 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正是基于史料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该书立论严谨,分析之客观,判断之科学,通书多有显现。如在提到通许县时,作者根据刘煜淮的视察报告说:通许县馆内“分图书,阅报,卫生,博物,理化,游艺,国耻纪念及学校成绩各室”,但其后的实施情况,则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难以叙述。又如一百零九县图书馆缘起的时间问题,究竟是始建?始设?创建?创设?开办?建立?设立?已有?作者依据史料多做出了精确的描述。
  作者陶善耕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直书史事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自己从事多年的工作,坚持史为记事传言之书,必须善恶具书。以鄢陵县为例,书中提到县里图书馆的馆长和馆员“思想陈旧,对于馆务,仅能维持,毫无发展能力”,“地址偏僻,阅览不便”等等。如此书写,承袭了我国历史上客观记载历史、不存偏见、不虚美、不掩恶的史学传统,逼真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资料翔实和立足史实的结合在撰写历史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文献研究确实是有其事务性和技术性的,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同时亦应有相当的提升与凝练,以资鉴后人。该书作者便善于从一个总的大方向人手突破,不只是埋头于故纸堆里的言“然”,更为批判性地总结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阐明历史轨迹,砥砺同仁的敬业精神。每篇关于各县的记叙都将客观纪实性与专业学理分析融会贯通。
  总之,《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全面有序的收集历史资料,梳理和记述,脉络分明,发展进程主线清楚,立论严谨,总结科学,启迪后人。
  上述优长之外,该书还有其他值得肯定之处。首先就篇章结构而言,该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纲目清晰,自成体系。以条目体的形式,以篇目统类目,以类目统条目,清晰简明的呈现给读者。全书以说在前面的话为总概;以寻踪各县级图书馆的沿革为主体,翔实地方史,由下而上的视角分别看各县沿革及其对全省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促进;补缺则对尚未说及的诸县进行略记作以系统的补充和完善;附页则收录了省级部门的一些关系到地方各县的资料,逆而行之,又以由上而下的反视角,印证和展现县级图书馆的整体性发展历程。再就是语言表述方面,该书叙述语言准确、严密,论述精辟,毫无艰涩之感,语言感染力较强,事实铺述亦引人入胜,专业性和记实性都很强。总体而论,《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是一部引领我国图书馆史研究方向的严谨、厚重之作。
  
  3 缺失
  
  3.1 史论结合及比较分析不足
  所有的史家都主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发展,从中探寻其内在联系,完全从事实出发,内在联系的更确定的表现,是规律历史发展成螺旋形,在螺旋曲线的不同位置的近似点上,可以看到各种现象的重复性和常规性,从中发现历史规律。《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所涉及的20世纪上半叶河南各县,作为河南省图书馆整体发展中的个体,均位于螺旋曲线不同位置的近似点上,若能加以分析总结,则可获取共性、非共性的规律性认识。遗憾的是,该书尽管搜求到翔实的文献资料和记录,也有作者的一些论断、观点,而总体感觉是重史轻识,缺乏理论高度。
  葛懋春指出:历史研究从搜集资料开始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有关事实的全部“总和”中,把一般和个别,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加以严格地区分,通过研究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联系,使人们了解过去,洞悉现在和预见未来。而《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给人的感觉是史料汇编的气味太浓,史料的抉择也欠精当,恐欠取舍不严的斟酌。比如有的县缺乏文献记载,以至于作者在描述时非常简略,有限的资料择取起来余地很小,那么,为什么没有文献记载呢?是没有历史发展的印痕还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为什么会在这几个县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作者应该着笔从政治、经济、战争、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来加以分析。期待作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理论高度,以一览众“县”小的气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一百单九县分门别类加以综合比较,是高山耸立?是蜿蜒连绵?是满山苍翠?还是尽显荒芜?这都是我们值得去分类探索,比较综合的内容,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一个开拓者,以启山林。
  有史有论,有述有见解,有史才能有论的根据和依托,有论方能有实效有启迪,有了论才能让有血有肉的历史,更加鲜活。
  此外,该书也缺乏各县之间的比较分析。
  根据可比性的原则,用唯物史观作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有关史学方法,克服历史比较方法的局限性,在比较的过程中要求同时运用比较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的逻辑方法,做到横向纵向的比较,宏观和微观的比较,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的比较。而我们在该书中看到的只有综合缺乏比较,只有单个县的概况,缺乏横向各县具体情况的比较以及同一时段、不同时段内的综合比较,继而得出总结。这样,许多问题难有圆满答案,如为什么会出现伊川县图书馆的筹划未果,潢川县为什么会在1922年有独立建制的图书馆,等等。
  通过科学深刻的分析比较,该书应该对以下问题作出问答:河南各县图书馆产生、发展的背景对当前图书馆现代化有何启示?在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县级图书馆的发展应选择一种什么样的道路、方向?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最基本的图书馆学思想又是什么?只有这样,河南省县级图书馆史的研究才能突破自身的研究局限性,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找到新的突破和自身的位置。
  3.2 口述史料运用不够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不少重要历史事件有文字记载,但不能反映历史的细节,更不能呈现历史中人的真实面貌――而口述史的价值却正在于此。口述历史近些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只是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近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中,伊川县、息县、临漳县、伊阳县、民权县……诸县极为简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存的文献使然,然而这并非没有弥补的手法。其中,口述资料的运用就是很好的路径。作为一部近现代史著作,许多历史亲历者尚在人世,该书的作者没有或者很少注意到口述史这一新的研究方法,使该书像一般史书那样,是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面孔,由冷冰冰的事件、一大串的数字等材料僵硬地组成。忽略了历史在本质上是生生不息的,除了身躯和骨干之外,也有奔腾的血液和能够传达人类情感的肌肉组织。使原本可以鲜活起来的历史场面再次变得呆板,错过了使该书成为一本“活”的、“鲜活”的历史著作的可能。
  
  4 结语
  
  《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乃填补我国地方图书馆史学研究空白的拓荒之作,填充了河南省图书馆全面系统基层建设研究的史学盲点,为河南乃至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的恢弘乐章增添了悦耳的音符。至于该书存在各县比较分析不足、缺乏对口述史资料的利用等缺陷,则是站在更高要求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的,乃更进一步的期许,可谓瑕不掩瑜。总之,该书不失为一部视角新、立意新、意义深的特色之作。

相关热词搜索:笔耕 不辍 教化 笔耕不辍述沿革 存史教化启后人 笔耕不辍述沿革 笔耕不辍续新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