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失真研究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通过构建知识共享链的三种模型,分析导致知识失真的主要因素:知识的不完全共享、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知识量递减、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效果影响知识共享的成效、知识共享链中的知识延迟、知识共享链条传递中的无规律知识失真、知识共享提供方和接受方的知识局限等。提出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和扁平化的知识共享组织结构、营造学习型的组织环境是降低知识失真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知识共享 知识失真 影响因素 方法
[分类号]G250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知识共享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选取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为数据源,分别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分享”为关键词检索,截至2009年5月31日,相关研究文献就达到1612篇。可见,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展开:①知识共享的经济性;②知识共享的对象;③知识共享的手段;④知识共享的主体。而从知识共享的效用去研究知识共享,则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知识的接受者通过知识共享的过程从知识提供者中获取、掌握相关的知识。知识共享的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作为经过人脑加工处理过的系统化了的信息,知识也具备信息的相关特性。在知识通过知识共享链条传递的过程中,知识也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导致知识共享的效用减低。本文将从知识共享链的模型人手,探讨知识失真现象,分析影响知识失真的因素,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以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失真率,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用。
1 知识失真与知识共享链模型
1.1 何谓知识失真
所谓知识失真,就是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被共享的知识从知识提供者中通过传递的环节到达知识的接受者时,知识的接受者所共享到的知识与被共享知识比较出现知识的异化或知识不完整。因此,知识失真是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发生的,存在于知识传递的环节,要减低知识失真率,就必须分析知识在知识共享链中的传递过程,即分析知识共享链模型,从中找出导致知识失真的因素,改良知识共享传递环节,以实现知识共享的最大效用。
1.2 知识共享链模型分析
知识共享的过程,是知识在共享链条中传递的过程。根据不同的链条传递结构,可以构建三种知识共享链模型,分别是点对点模型、中间层传递模型和混合传递模型,在分析这些模型之前,先做一个设定:O,是提供共享知识的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A,A1,……An;B,B1,……,Bn,直至Nn是共享知识接受者,也可能是第二代、第三代分享、传递共享知识者;k,则是知识链条中被传递的知识。必须强调一点,任何一条知识共享链条都是不可逆的,因为不管知识共享的效用有多高,知识都会失真,只是失真率可能很低,可以忽略不计。
1.2.1 点对点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共享知识从O点依次传递到A,B,C,……,N点。这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共享链模型,从O点到A点,……,从O点到N点之间各自构成了一条知识共享链条。这是一个知识共享效用度最高的模型,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知识失真的可能只存在于提供共享知识方和学习接受知识方。如图1所示:
1.2.2 中间层传递模型这是在点对点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成。在点对点模型中的A,B,C,……,N点通过知识共享链条,学习和掌握到共享知识k后,向下一个知识学习接受者分享,成为第二代传递共享知识者;直至共享知识被传递到第n个知识学习接受者。在这个模型中,被共享的知识k是通过链条被不断传递的,除了第一代的知识接受者,O向其他知识接受者分享知识都是通过中间层传递而实现的。如图2所示:
1.2.3 混合传递模型这一模型,是混合了点对点模型和中间层传递模型的知识共享链结构。除了O点之外,其他点既可以是知识接受方,也可以成为分享、传递知识方。如图3所示的A1,A2,……,;An;B1,……,Bn等,在这个模型中,造成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失真的环节有很多,不同的因素都可以使共享知识在传递中失真,是最为复杂的知识共享链模型。
2 导致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失真的因素、
2.1 知识的不完全共享
知识共享的过程,始于提供共享知识的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即知识共享链模型中的O。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人们更倾向于获取他人的知识,而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这主要是源于对自己拥有的知识被他人或其他企业、科研组织机构获取后,对自己的知识拥有地位可能形成的取代或竞争威胁。例如,在手工作坊时代,学徒要想从师傅学到他的全套本事是基本不可能的,师傅总会留有一两手绝技不传授给徒弟,以免“教晓徒弟打师傅”。在现代社会,出于竞争和知识产权的考虑,要实现知识共享更为困难,因为,主观上任何一个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都不愿意分享或完全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即使客观上企业内部制度要求实现知识共享,或者知识共享是有利于其自身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因此,在知识共享链模型中的O,其提供的共享知识可能要比承诺提供的共享知识少,即知识共享链中的k是不完整的。这是导致知识共享链中知识失真的先天性因素。
2.2 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知识量递减
在知识共享链模型中,除了简单的点对点模型,在中间层传递模型和混合型模型中,共享知识k从O点传递到任一点,都经历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知识共享链条。知识共享链,也是知识的供应链,具备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的基本特征:供应链中信息处理的级数越多,信息失真效应越显著。因为,共享知识在通过中间层的传递过程中,其向下一级传递的共享知识信息的含量是不断递减的。以中间层传递模型为例,图2中,知识共享链条从O点至A点,再从A点至An点,共有n条链条,其中O点至A点的传递链条中的共享知识k的知识含量最多,知识失真率最低;从A点至A,点的传递链条中的共享知识k的知识含量次之,然后依次递减,到An-1至An传递链条时,其所传递的共享知识含量最低,知识失真率最高。因此,在知识共享链中,共享知识k的接受者与共享知识k的提供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影响知识共享实现效用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意义上,距离越远,共享知识的接受者所能获取的共享知识k的含量就越低,知识的失真率就越高(显性知识,如印刷本的图书资料、操作手册等,排除噪音干扰后,并不会因为距离的远近,导致共享知识接受者获取的共享知识失真)。
2.3 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效果影响知识共享的成效
在知识共享链模型中,传递的共享知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知识;一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用文字、公式、图表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辑的 结构化知识,具体表现为数据库、说明书、文档、规章制度等形式,并以一定的载体来表示。而隐性知识则是由个人或组织所掌握的难以通过语言或其他编码形式表达出来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比如思维模式、洞察力等,它与个体的经验紧密相关。基于隐性知识的这一特点,使得隐性知识是知识共享链中最难于识别、学习和传递的。回到知识共享链模型的起点O,作为知识的提供者,他希望将掌握的隐性知识,譬如思维方式、经验体会、技能技巧等提供给知识接受者共享。那么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就影响到隐性知识被传递的成效。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越低,传递的隐性知识失真率就越高。在上述三个知识共享链模型中,中间层模型和混合模型的中间层链条,如图2的A1,A2,……,An,图3的B1,B2,……,Bn,他们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同样影响隐性知识被传递的效果。转化能力越低,下一位共享知识的接受者所能获取的知识失真率就越高。
2.4 知识共享链中的知识延迟
在知识共享链模型中,除了点对点模型外,中间压模型和混合模型都有多条、多级知识传递链条,除了区为与知识共享起点O距离的远近,会造成共享知识在通过中间层的传递过程中,其向下一级传递的共享知识信息的含量是不断递减外,也会因为距离的远近,造成共享知识从某一级到达下一级出现延迟。所谓知识延迟,就是知识共享链中,当某一级链条中的知识接受者在接受到从上一级链条传递来的共享知识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处理,如学习、领会等,然后再向下一级知识接受者传递。当知识共享链条级数达到一定数量时,知识延迟的情况就不可避免,造成知识共享链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增加了共享知识失真的可能性。以混合模型中的B1,B2,……,Bn知识共享链条为例,当B1从B点接收到传递来的共享知识k时,B1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使得B1向B2传递时,已经出现知识延迟,影响了B1对共享知识k的及时利用,降低了共享知识k的使用价值,经多级传递链条,到达B2时共享知识k被利用的价值就最低;同时,因为B1,B2,……,Bn-1的对共享知识k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可能使其在向B1,B2,……,Bn-1,Bn传递时共享知识已经出现偏差,出现失真。
2.5 知识共享链条传递中的无规律知识失真
当知识共享在传递链条中传递时,会发生无规律的知识失真。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传递链条中的某一级知识接受方可能存在对共享知识的恶意修改、截留、增加或扭曲的情况。由于知识共享链条中各级成员,如图2、图3的A1,A2,……,An;B1,B2,……,Bn等,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愿意下一级链条成员完全掌握共享知识,对自己接受到的共享知识进行故意的修改、截留、增加或扭曲,从而造成共享知识的失真。这种失真,是无规律的,它造成的知识失真率可大可小,很难进行量化。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传递过程中的噪音,也会造成无规律的知识失真。噪音是指不符合共享知识的本来含意,而又附着在共享知识上的意义或物理形式,妨碍或阻塞对有用知识的传播,使知识传递链条中传递的知识减少或失真。在共享知识传递过程中,知识的载体,一是印刷形的图书资料、科技报告等;一是计算机网络或u盘等可移动介质。在印刷过程中的印刷错误和在网络传输时可能在共享知识上添加的无意义或有害信息,都是共享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噪音,它是无规律的,并且是不可预计的。这些噪音,降低了共享知识的完整性,增加了共享知识传递过程中知识失真的可能性。
2.6 知识共享提供方和接受方的知识局限
在导致知识共享传递出现失真的因素中,谈到共享知识的提供者因为各种原因的考虑,出现知识不完全共享的情况。同时,知识共享提供方和接受方的知识局限,也是导致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失真的因素。无论是知识共享的提供方还是接受方,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局限,体现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就是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的大小。知识学习能力的含义显而易见,而在知识共享链条中,知识转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将自身所掌握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前文已对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效果影响知识共享的成效作了详细的分析;二是将这些显性知识有效地传递给知识接受方的能力,即为知识共享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机制,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机制,开展知识共享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知识提供者的知识转移能力会影响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效果。知识提供者知识转移能力越高,知识传递的失真率就越低,知识共享就越容易进行。同样,知识接受方的学习能力也会影响其对外界知识的吸收效果,学习能力越强,知识吸收效果越好,知识共享越容易实现。
3 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失真率的策略
基于对知识共享链中影响共享知识传递、导致知识失真的6个因素的分析,要有效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用,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失真率,需要从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建立扁平化的知识共享组织、营造学习型的组织环境等方面着手去推动知识共享,有效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失真。
3.1 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在知识共享链中,共享知识的提供者基于保持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会有不情愿知识共享的心态,在提供共享知识方面可能出现不完全共享或是在传递共享知识的过程中故意增加、扭曲知识的情况。为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在企业、科研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这种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应该使得企业内部员工、科研机构成员在衡量、博弈是否知识共享时,认定采取知识共享行为会比不进行知识共享带来更大的利益。一方面,企业、科研机构通过一个共同的理念目标将成员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汇聚在一起,激发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乐意为组织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同时,在企业、科研机构内部构建以物质利益驱动的报酬机制,一种以知识贡献多少来进行分配的激励制度,以体现组织对成员所做贡献的公平补偿。如企业可以为成员提供股权、期权激励等。组织成员在精神动力和报酬机制的驱动下,会乐意分享所掌握的知识,使个体的知识通过共享成为组织的内部知识。另一方面,企业、科研机构对组织成员中可能的知识独占行为进行压制,增加不愿意共享者的机会成本,抬高这种自私行为的门槛,使得组织成员在保守个体知识时,并不能因此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甚至会受到损失。在此机制下,企业、科研机构的成员会普遍认同知识共享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利益,而愿意完全共享知识。
3.2 建立扁平化的知识其章组织结枸
在结合知识共享链模型来探讨知识共享过程中导致知识失真的因素时,就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多级传递链条和距离远近是导致知识失真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知识传递的中间层级过多,会使得知识共享的渠道不顺畅,知识传递的速度减慢,出现知识延迟,进而 导致知识失真,使得知识组织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阻碍知识组织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因此,在企业、科研机构内部建立扁平化的知识组织结构,减少知识传递的环节,是解决知识传递级数过多,距离太远导致知识失真的有效办法。传统的知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它的企业内部知识的管理和传递的级数太多,缺乏灵活性和高效性;扁平化的知识组织结构通过减少组织内部知识管理、传递的层次、建立一种紧凑型扁平组织结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有效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扁平化的知识共享组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减少了共享知识在知识链条中的传递中间环节,使共享知识更快更准确地到达知识组织的每一个成员(知识的接受者),减低知识失真率;第二,扁平化的知识共享组织结构,个体知识能够较快较准确地为组织的各个内部成员学习、掌握,成为企业、科研机构的共有知识,增强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竞争力;第三,扁平化的知识共享组织结构也使得组织的个体成员能更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到新的知识,增强个体的竞争力,个体也通过知识的共享获益。
3.3 营造学习型的组织环境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共享知识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知识水平也是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重要因素,不能有效地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学习有困难,都会使共享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或异化。因此,营造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内部环境,提高企业、科研机构内部各成员的知识水平将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共享。所谓学习型的组织环境,就是在企业、科研机构内部,有一套成熟的企业文化:它们将组织内部成员的学习、知识共享以及提高成员的知识水平作为企业、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目标:一方面,组织建立学习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成员外出学习、培训,也在组织内部开展团队学习、交流活动,互相分享,不断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企业、科研机构中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愿景,全体组织成员在向共同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致力于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氛围,成员间相互信任、互相学习。为了企业和机构的发展,能够与其他组织成员共享自己的知识,甚至是隐性知识。各成员在共同学习和共享知识过程中,可以一同进步,并共同分享组织进步所带来的各项利益。因此,学习型的组织环境,是一种强调学习、发展、分享的企业氛围,组织的成员能够充分地进行知识分享和信息交流。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 失真 过程中 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失真研究 知识共享策略研究综述 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