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与支撑平台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经典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针对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问题,在阐述虚拟企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介绍,得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模式。并且,基于知识层次的新视角,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层次迁移和转化本质进行研究,提出知识层次转化模式。此外,还对支撑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网络平台进行分析。从而多视角多层次地剖析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和模式规律,旨在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虚拟企业 知识管理 过程模式 知识层次转化模式 基础网络平台
[分类号]F270.7
1 引 言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信息网络的迅速增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竞争的自然状态。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具备更高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从而出现了柔性网络组织的新概念,虚拟组织就是适应客户需求的一种柔性网络组织,它是组织设计的一种新现象和未来的公司模式。另一方面,信息和知识被视为在发展经济中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最核心的资源。组织知识的有效管理越来越多地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从而被认为是商业公司成功的关键。由于21世纪竞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本质,两种管理的趋势将根本改变公司创造可维持的竞争优势的途径知识管理和虚拟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渐渐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企业界实际经营中急待破解的难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已有初步的研究。如:华南理工大学的何华、王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契约网络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兰州大学的田中禾等对虚拟R&D组织知识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都是从某一视角或针对某一类犁虚拟企业的运行特点、基础和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框架性模型,但都没有从更深更本质的认知层而,到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般运作过程、基于各种主体所产生的各层次知识的迁移转化与基础网络平台支撑等基本的理论问题作出研究。因而,本文将就此作深入研究。
2 虚拟企业的内涵界定和本质特征
虚拟企业的概念最早由Peiss Kenneth等,于1991年在“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报告中提出。目前学术界对虚拟企业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结合已有文献,将虚拟企业的内涵界定为:面对市场机遇与环境变化,由某一企业主导,为达到项目预期目标,通过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网络型、动态的知识学习型组织。
对于虚拟企业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已作了大量研究。陈志祥等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联盟形式的虚拟组织;万伦来等则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学习型联盟”的组织,彭灿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基于知识和学习的“知识创造型”联盟。本文从知识战略的角度对虚拟企业进行考查,认为虚拟企业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从意图角度看:虚拟企业是基于项目的动态知识联盟。面对市场机遇,由主导企业(又称盟主)适应市场需求发起项目,组建虚拟企业。按照项目进展需求,虚拟企业由具备不同资源的成员企业动态加入,并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解散。这里,项目贯穿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始终,动态性保证了虚拟企业的高度敏捷性和适应性。同时,虚拟企业的优势在于成员企业资源能力的异质互补,如技术、信息和管理等,但归根结底最为核心的能力莫过于知识,因而知识的联盟,学习的联盟才是虚拟企业的最根本意图和最核心本质所在。
从技术角度看:虚拟企业是基于信息网络的虚拟化运作。虚拟企业的运行基础完全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信息网络技术是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基于此,虚拟企业才得以实现产品项目研发中的分散式决策,跨时空协作,达到真正的全程虚拟化。
从组织角度看:虚拟企业是基于契约网络的组织结构。伙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实现着不同的企业职能,他们的核心能力不同、投入的资源有多寡之别、承担的风险也有高低之分,对虚拟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因而对其中的责任与利益分配问题必须通过契约合同的形式加以约束规范。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具有多边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而呈现出网络状的契约关系。其中的盟主企业充当中心协约人。由契约网络构筑而成的企业网络,使得虚拟企业扩大了传统企业界限,具有半市场、半企业的性质,实现了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和扁平化。
从协调角度看:虚拟企业强调知识分工与协作。虚拟企业是知识的联盟,它的优势在于能发挥成员企业的互补能力,在专业的知识分工和协同合作中,产生“1+1>2”的知识整合效应。
从文化角度看:虚拟企业具有异质的企业文化环境。虚拟企业在具备成员企业的互补资源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成员企业间文化上的差异性,如何建立信任,共享的文化氛围,是虚拟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3 不同视角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
为进一步揭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运行规律,必须从理论高度对其进行模式构建。对此,国内部分学者也作出了研究,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华等仅从契约网络的角度建立知识管理模型,田中禾等则只对R&D类型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因此,有必要从更一般化,系统性和抽象性的高度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进行构建,以提供对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流程进行描述,建立相应的过程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此知识管理过程中更深层更本质的知识转化、知识创造过程进行研究,揭示出虚拟企业中的知识由于基于不同主体而呈现出的层次性及与此对应的层级转化关系和转化条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通过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以形成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规律的系统化认识。
3.1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模式
笔者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将从其运行过程开始,并将其作为下文研究的基础。基于流程与知识链视角,同时参考多种文献,并结合流程图的形式特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模式。
该模式的逻辑过程为:由于新的市场机遇的出现,盟主企业首先提出适应需求的项目计划,并对此进行评估与规划,一旦项目通过,在盟主企业的主导下,进行项目知识的分工,依据知识需求,慎重挑选成员企业加盟,共同组建虚拟团队,并以此团队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协作。
成员企业以契约网络的形式结成虚拟团队,作为虚拟企业的载体,通过它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造。这需要基于Internet为信息网络的虚拟知识交流平台通过虚拟交谈情境,进行网络深度汇谈来实现。具体的实现技术具有多样化。如文献提到的所谓“创新性程序”,但过于抽象。本文认为可采用新一代网络技术Web2.0的应用,如Blog、BBS等,或者 构建面向企业知识管理的网络社区㈣来实现。
虚拟团队通过知识的协作沟通,实现知识的聚变,创造出新的知识――虚拟企业的知识并存入知识库中,与此同时,企业在知识的联盟中,也学习吸收到其他成员企业和虚拟企业中的知识,所以,通过知识交流平台,知识流在该平台与成员企业间实现了双向流动。
3.2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层次转化模式
过程模式清晰描述了知识流程及知识管理过程,但它没能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和规律。因而,下面将基于本体论与认知论视角构建虚拟企业的知识层次转化模式,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更深入、史系统本质的研究。
虚拟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共享、创造等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知识层次性,同时依据特定的条件规律实现知识层次间的相互转化。此处,笔者拟定如图2所示的虚拟企业的知识层次转化模式。
3.2.1 知识主体以本体论视角考察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其参与主体涉及多种多个层面,包括:个人、组织(成员企业)、组织间(成员企业间)和虚拟企业。
3.2.2 知识系统对应于各知识主体的各种类型知识共同构成了虚拟企业的知识系统。其中,个人知识是指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组织知识(又称“组织内知识”),是指各成员企业所独有的知识,包括个人层面中为组织所用的知识以及基于此的组织层面上创造的知识。组织间知识是指由成员企业共享出来,在组织之间进行流动和共享的知识。虚拟企业知识是指基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协作而创造出来的能为虚拟企业创造价值(虚拟价值)的知识。在各种知识类型中,都包含显性和隐性两种知识。
3.2.3 知识层次基于不同主体,存在不同范畴的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层次。个人知识运用于日常工作中的那一部分,形成组织知识。成员企业共享出来与其他企业进行知识联盟的组织知识部分,在组织之间流动和分享,构成组织间知识。因而,当上述各种类型的知识汇聚成集合时,就构成包含的关系。组织间的知识集经过知识的聚变、创新,形成新的更大的知识集合――虚拟企业知识库。这样,虚拟企业知识系统中各类知识集由低层向高层包含,层层嵌套,最终向核心的虚拟企业知识转化,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
3.2.4 知识迁移 虚拟企业的知识体系是一动态系统,各层次的知识并非恒定不变,而是能够向着不同的知识层次迁移的。由低层到高层的知识迁移过程,形成知识的前向反馈;相反,知识由高层到低层方向的流动,构成知识的反向反馈。因而知识的迁移是双向的。但是,这种迁移并不是自发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转化条件和知识迁移过程。
3.2.5 知识转化在虚拟企业的知识系统中,4个知识层次间总共构成3次知识类型的双向转化过程,下面从低层到高层对各阶段的转化过程进行――阐述:①个人知识组织知识转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提出的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SECI模型对此已经作出了深入研究。按照他的理论,社会化(s)实现了个人隐性知识到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化(E)实现了个人隐性知识到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c)过程实现了个人显性知识到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而内化(I)则实现了组织显性知识到个人隐性知识的反向转化过程。因此,通过SECI转化实现了个人知识层和组织知识层的双向迁移。②组织知识一组织间知识转化。此阶段两知识层次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知识双向流动。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结成知识联盟,组建虚拟企业,就需将企业的部分组织知识作为联盟共有的知识共享出来与其它组织进行知识协作,形成知识流出;同时,在与其他组织的知识分享和合作中,也学习到其他成员组织共享出来的知识以及虚拟企业的知识,于是又形成知识流入。③组织间知识一虚拟企业知识转化。该阶段是依托虚拟企业以虚拟团队的形式参与并实现的,包含2个重要的互逆过程,具体过程阐述如下:
知识聚变。虚拟团队首先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对组织间知识进行整合,达到对来自不同企业的,具有不同功能、效用,互补的知识进行选择、综合与重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使得不同来源的知识相互碰撞,叠加,延展而产生出新的更高价值的知识或边缘性知识。通过知识的整合和创新的知识“聚变”过程,虚拟企业释放出无限的知识创新“能量”,组织间知识发生质的变化,产生出新的超出原有知识更多的虚拟企业知识,形成知识库。
知识吸收。虚拟团队在知识整合创新的相互交流中,其成员也在对组织间和虚拟企业的知识进行学习吸收,形成虚拟企业知识到组织间知识的逆转化过程。研究表明,组织间吸收能力的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以前的相关知识的水平:②知识接受单元与知识发送单元之间的同一程度㈣。
从上述模式不难看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的迁移不仅是呈现层次性的,而且知识的转化是双向互动的。成员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共享知识、创新虚拟企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吸收到其它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知识,各方达致知识的互补共赢局面。这正是虚拟企业组建的动因和优势所在。
4 支撑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网络平台
虚拟企业是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同时也是网络型组织。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网络平台基础之上的,不是任意自发的。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以下四大基础网络平台从不同的层面共同支撑起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见图3)。
知识网络是一种开放型的组织结构关系,是拥有互补知识资源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网,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基础网络平台的核心网络。它由虚拟企业的核心盟主企业和外围的成员企业所构成。通过知识网络,虚拟企业具备了单独企业所无法具备的全面完整、专业互补的知识结构体系,它的知识规模和完备程度,极大地决定了虚拟企业的知识共享、学习和创新能力。
信息网络从物理和技术层面支持上述核心知识网络,为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提供了一个超时空的虚拟交流平台,是虚拟企业及其知识管理实现运作的技术保证;契约网络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知识管理有力的支撑,对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的责任权益给出规范和约束;然而,由于契约的非完全性以及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文化的异质性,还必须有更高层次的信任网络支撑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运作。各成员企业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宗旨建立具有共同基础的企业文化,增进信任,加强协作,合力构筑企业间信任的网络平台。
上述四大基础网络平台并非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层次关系。知识网络是支撑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平台,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水平,同时也是知识管理的目标管理对象;信息网络契约网络一信任网络各平台则分别由里到外,从低层到高层共同支撑起核心的知识网络平台从而有力地支持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运作。
5 结语
虚拟企业的主要优势在于成员企业间知识的互补联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知识学习创新。知识资源可谓其重要的核心资源,因而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从知识战略角度论述虚拟企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并从知识层次的新视角,揭示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层次的迁移和转化本质,同时,也对支撑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网络平台及其关系加以阐述,多视角多层次地剖析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和模式规律,旨在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管理 构建 支撑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与支撑平台研究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 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研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