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向外渗透的两个典型代表_我们农村改革的典型成果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 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发展历程,阐述它们在各自领域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其超越自身功能所衍生的对学术论文管理、编辑出版领域影响、科研管理评价、引发学术大讨论等问题的探究,论证图书馆学不断融合、渗透、丰富自身学术内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而展望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融入更多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既有相关学科内容又有自身特点的全新图书馆研究新领域。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图书分类 核心期刊
[分类号] G250
图书馆学的研究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更趋深入和广泛,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思想和实践范本,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就是两个典型代表。
1、《中图法》在期刊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1.1 《中图法》的历史沿革
《中图法》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目前广为使用的一部分类法,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957年8月问世的《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它所确立的分类体系和混合制标记符号为《中图法》所继承。1971年,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务院原图博口领导小组)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图书馆倡议以大协作的方式编辑一部新的图书分类法,36家单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于1973年3月完成试用本,并于1975年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产生了《中图法》的第一版。
第一版出版后,陆续为全国许多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采用,它较好地解决了大型图书馆的图书分类问题。但由于分类表中有相当多的政治口号和政治性错误,1979年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着手对第一版进行修订,198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图法》第二版_。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对文献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完善、充实提高,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经《中图法》编委会修订终审后于1990年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版即为《中图法》第三版。
根据国内外分类法修订更新的一般周期要求和计算机编目发展的现状,《中图法》编委会于1999年3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2001年6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
1.2 《中图法》在图书分类中的标准作用
1.2.1 《中图法》与《科图法》之比较历经了四次大的变革之后,《中图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作用日益明显。当然在各种版本分类法共存于图书馆之时,也不乏有代表性的几部分类法,如:《科图法》、《人大法》等,尤以《科图法》与《中图法》更有诸多相通之处。《科图法》是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为适应全国科研院所图书资料部门的要求而编制的一部分类法,1974年、1979年和199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它与《中图法》在类目设置和分类原理上基本一致,分类号码采用单纯的阿拉伯数字,类目级别以数字作为标准。虽然在分类工作中它的优势较为突出,如类号的单纯、简洁、易写、易记等,但是同《中图法》相比,无论是从类目的设置,还是类号的编排及排架上,《中图法》较之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加完善。尤其是《中图法》第四版,经过多次修订之后,特点和优势更为明显,也更合理化、人性化。优化了检索功能;更多地照顾到了专业图书馆文献分类的需要;在类目类号的编排上,贯彻了连续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在保持《中图法》基本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对个别大类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补了新学科、新主题概念。
1.2.2 作为国家标准使用本的推广 从最初第一版的出版使用,到第二版的增订修改,分类法已在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1980年12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上,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提出了“以《中图法》第二版为基础,通过修订完善、充实提高,以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总局采纳了这一建议,以国标发字304号文通知有关单位。这一举措,为《中图法》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以国家标准总局发文来规范全国图书系统对一种分类法的应用,有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剔除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从第三版起,分类法已从学术盲从走向理性,在总体把握和类目设置上既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也强调了实用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新兴学科的兼收并蓄。第四版的修订出版,是在经过前三版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理论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更强,对新学科及边缘学科和电子出版物的容纳,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标准性分类法极大的适应能力和在编制过程中的前瞻性。
1.2.3 学术研究促使《中图法》完善为标准本人们从图书馆最初诞生之时,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从汉代刘向对图书的研究,到清朝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再到刘国钧等前辈对近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如何让图书文献能合理地进行收集、整理、存贮,能为读者利用图书提供方便的检索路径,直到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从《中图法》的编撰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大的修订,必然伴随着多年来在图书馆一线工作着的图书馆人对分类法的众多探索和研究,也必然会引发一次研究高潮。全国的图书馆学术期刊上,有关分类法研究的文章不时见诸其上,更不用说各地所办的省级市级和特定读者对象的刊物,修订前的大型征求意见会、学术高端研讨会,为每一次的类目增删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
1.2.4 图书馆评估与资源共享的现实要求 自1995年以来,全国图书馆系统的评估工作每四年开展一次,其评估条件之一就是看是否使用《中图法》作为类分图书的标准本,不使用这一分类法便不得分。这一做法从图书馆自身统一标准的要求做起,限定了类分图书所用分类法范本,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图法》在全国各公共系统图书馆的使用。处于现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时代,图书资源共享也更加迫切地提到了各图书馆的议事日程,节省资金、整合图书资源、节约读者时间、异地借阅等图书馆学者多年来探讨的问题,均包含了对图书分类统一标准的要求,它对促进资源共享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2.5 国外同行的认同使其更具权威性《中图法》以其立类准确、类目设置完善、类号运用合理、易于掌握和使用,赢得了国内图书馆界的认可,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同国外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中,虽然编制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国内地位不容置疑,在国际上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它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 内主要大犁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书号》、学术论文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l.3 《中图法》在学术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学术论文在刊物上的大量刊登,使得有效的论文管理更显重要。为了实现学术论文学科属性检索的需要,要求所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要标注《中图法》分类号,利用《中图法》分类号对期刊论文进行编辑管理,不但实现了图书情报部门对学科检索的要求,而且为学术研究、课题服务、读者查询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各类图书馆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中图法》对各类博士、硕士论文进行科学管理,为庞大的学位论文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属。《中图法》的衍生物还有一部重要的分类法,即《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简称《资料法》),在图书馆的论文管理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超越文献采ih-功能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总览》的编制出版,与《中图法》的使用推广,都是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中图法》为图书馆学专业领域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和规范的服务模式,而《总览》则从图书文献采访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它们互为依托、相互渗透,《总览》的学科划分,就是以《中图法》为依据,对类目进行科学设置、变通处理的。两者看起来皆是从图书馆的文献工作入手进行研究,实则它们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自身使用的范围。
2.1 《总览》初始目的及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期刊出版发行量迅速膨胀,即所谓的“文献爆炸”,这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但也使得文献工作者和文献使用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收藏量的剧增与收藏空间不足的矛盾,极大的文献量与使用者(读者)的有限精力、有限时间的矛盾等问题日趋尖锐,这些矛盾无时不出现在图书馆期刊工作的采购、典藏、管理、流通、阅览以及期刊开发利用的一切环节之中。图书情报部门和专业图书馆特别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参考工具,《总览》即是为了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与收藏中文期刊而编制,同时也作为各个专业和不同读者选择阅读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
1990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了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北京41所高校的200多位图书馆工作者参与了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方法为载文量统计、文摘量统计、引文分析、综合筛选和学科专家鉴定,最终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于1992年出版发行了第一版。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质量和水平的变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壮大,都会对核心期刊产生影响,为了使期刊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1996年版和2000年版增加了新的评价指标,包括被索量统计、被摘量统计、被引量统计、载文量统计、被摘率统计和影响因子6个评价指标。继1992、1996、2000年的三次出版之后,《总览》于2004年出版了第四版,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包括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几次版本的出版发行,都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增加,对期刊的评价方法力求做到客观公正,采用多种方法将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期刊收入其中,其学术价值、使用价值越来越高。
2.2 对编辑出版领域的影响
《总览》的问世,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波澜。它对编辑出版领域的影响可谓巨大,各学术期刊编辑机构为了出精品、上档次努力提高自身的编辑及出版水平,在稿件的编审、质量的把关上严格要求,想尽办法吸引好稿源,对编校质量、报道的时效性以及刊物的印制质量、发行时效等指标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从学术、业务水平等各方面提升期刊的质量。如果期刊被评上核心期刊,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吸引优质的稿件,而好的稿件又能进一步促进期刊质量的提高,如此又能吸引更多作者的优秀稿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期刊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显然《总览》的标志性作用已为出版界所认同。
2.3 日益凸显的科研管理评价作用
《总览》已被许多图书馆和图书情报部门用作选购中文期刊和读者导读的重要参考工具;被众多重要的文献数据库用作选择来源期刊的重要参考工具;被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用作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工具;被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评定业务职称和论文的标准和依据,它的科研管理功能和对期刊的评价作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这不仅缘于它顺应时代发展和图书馆学界的需要,更在于其较为科学的编排筛选方法所选出的核心期刊在各个领域的领军地位,虽然它的出版发行也在各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2.4 引发核心期刊大讨论
《总览》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图书馆界、期刊界、出版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是这一领域科研成果的一个杰出代表,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研究和管理领域发挥了超常作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从它出版发行之日至今,对其的争论和褒贬从来都没有停息过。
有人认为《总览》过分夸大了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效用,反而淡化了其文献信息的筛选效用。一些科研管理和职称评定部门,过分拘泥于形式,把论文发表的刊物是否列入《总览》作为唯一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这是不科学的;有人认为,设立核心期刊的初衷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和指导阅读服务,它应当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随着核心期刊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术评价体系,它的原始功能迅速异化,被广泛运用于职称评定、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其高“含金量”被过多地功利化,核心期刊功能表现泛化;也有人认为,期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刊文章的质量,建立在人为评估体系、操作方法和量化基础上的《总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估学术论文的质量,因而也不可能是完善的,在无法避免专家本身的水平与倾向性等主观因素时,应尽可能将这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相反,也有人认为它为图书情报部门在收集、遴选、典藏中文期刊、指导读者阅读高质量文献方面提供了可信依据,在目前还没有出台其它更适合于科研成果评价的工具之前,《总览》作为评价依据最为妥当,也最具有说服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采用《总览》的核心期刊来评价有关人员发表论文的质量,科研工作者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为奋斗目标,它还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选择工作中的重要选刊之一,这些足以证明《总览》的绩效评价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否定的。
3、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展望
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是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图书馆学不断引进、移植其它学科的理论成果,努力丰富自身的学术内涵。例如,文献计量学曾成功移植了物理学上的“半衰期”概念,用半衰期来测量科学文献的老化速度,从而为文献的剔旧找到了科学依据。随着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渐出现向外渗透的态势,《中图法》和《总览》就是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向外渗透的两个典型代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图书情报工作已不单单是纸质印刷品,大量的电子出版物以急剧膨胀的方式进入图书馆,此外图书馆学中的主题法原理、引文分析技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网络技术和搜索引擎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各类电子出版物的正确评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各类数据库的研究评价,也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着手进行的工作,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相信我们还会有更新的研究成果呈现给世人。
相关热词搜索:图书馆学 向外 研究成果 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向外渗透的两个典型代表 论图书馆学研究的机遇 制度图书馆学研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