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为何“行善难”|四十二章经行善难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中国富人一方面热衷消费奢侈品,花费巨资“选妻”、猎艳,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参与慈善事业,似乎让人无法释怀。这一切,难道只能用“为富不仁”来解释? 9月底,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来到中国,与50位中国富豪共赴一场“慈善晚宴”。据媒体之前的报道,“夜宴”会对中国富豪进行劝捐,因此很多受邀富豪都反复确认是否会在晚宴上被“劝捐”,甚至有一部分人因此拒绝参加晚宴。虽然晚宴最终的结果平静落幕,没有劝捐的噱头,没有打擂台般的排行榜,更没有富豪们的纠结和扭捏,令事先准备好情绪围观的看客兴致索然,但这其中的波浪却反映出了中国富豪们对于慈善所表现出的复杂心态,也折射出这一阶层目前“行善难”的困境。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碍中国富豪行善?
富豪多,行善少
在媒体热议“慈善晚宴”的同时,又有消息传来,一直备受好评的李连杰“壹基金”,因为无法解决“身份”合法性问题,有可能予以中断。
就经济实力而论,据媒体报道,中国已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0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中国以64名富豪人数仅仅居于美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百万富翁的人数也以47.7万人位列全球第四。与之相印证的是,《2010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资产超过千万元的富豪达到87.5万人,其中资产超过亿元的富豪为5.5万人,资产超过10亿元的富豪有1900人,超过百亿元的富豪有140人。很显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事实上为中国成为一个慈善大国创造了绝佳的物质基础。
尽管富豪数量越来越多,但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富豪人数却并不多。据目前国内最大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他们所获的捐赠中,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另据报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捐赠。所有事实似乎都在表明,在中国慈善事业里,国内富豪的分量太轻了,他们远没有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慷慨。
美国富豪兼慈善家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慈善捐赠整体环境欠佳。美国慈善捐助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位列第二的英国这一比例为0.73%,而中国2009年全国总共收到捐赠约332亿元,占GDP的比例约为0.01%。即便2008年因为汶川大地震的原因中国的善款过了千亿大关,但也只占到GDP的0.4%。
“怕行善”缘于“行善难”
对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落后的状态,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富豪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外,也与当前的慈善机制不完善有关。王振耀在民政部慈善司长任上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中国行善很不容易!这不是说中国人缺乏善心,而是指在当前制度下‘善门难开、善门难进’的尴尬。我们应该反思,慈善机制为何落后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热情?”
从常理推测,亿万富豪们缺的不是钱,而是财产的安全、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声望。用多余的交换最稀缺的东西是非常理性的行为,这些生意场上的精英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在中国做慈善往往并不能给富人带来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名望,结果可能是更不安全,名声更糟。这是中国富人不愿意出钱做慈善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富豪不想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不想让自己的财富成为议论的话题,更不愿财富与慈善捐献产生无法自主控制的联系。与其说中国富人无法坦率地正视慈善,不如说他们不敢诚实面对自己的创富过程。尤其是黄光裕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富豪选择将财富转移至国外,不愿意暴露在公众面前。如“胡润富豪榜”被戏称为“杀猪榜”,很多富人避之唯恐不及。
国家对慈善事业的鼓励措施不足,也是导致富豪怯于行善的重要原因。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发展本国慈善公益事业都会采取的鼓励措施。目前,美国个人所得税的可抵税比例维持在50%左右。基金会对亿万富豪来说,既可以避税,又可以赢得生前身后名声,还可以保证子女一生衣食无忧,更可以通过基金会的约束机制防止子女花天酒地,可谓一举多得。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只有20多家有着浓烈官方色彩的慈善公益机构获得了税前捐赠全额扣除的优惠政策。而捐向其它机构的善款,至多也只能享受年度利润总额12%或10%以内的扣除优惠。而且要想办理捐款退税,至少需要通过50多道手续。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富豪们行善的积极性。
不仅非正式制度对富人行善有约束,连正式制度中同样也存在着对富人行善的诸多限制。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基金会管理条例》对设立公益基金会简而言之就是要“有目的”、“有人员”、“有场所”、“有资金”,这条件对于富豪而言其实不难满足,但关键的要害在于最后一个规定――“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实际上就是存入银行的现金。中国的富豪虽然有钱但也不一定会认同将所有原始基金做成到账现金这种极为不经济、低效的做法。
当今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缺乏。近几年不断曝光的一些善款被挪用、甚至基金会本身的丑闻,更是让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大打折扣。特别是政府办慈善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富豪们的捐助热情和信心。
政府的职能是用好国民的税收收入,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就行了,慈善事业更多应该属于那些民间组织。然而,目前我国政府依然是慈善事业的绝对主体,在这样一个大政府的格局之下,已经依法纳税的富豪缺乏将自己的财产捐给政府的激励。李连杰的壹基金作为非政府性质的一种公益尝试,如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说明。
“壹基金”的尴尬
平民慈善的筹资理念、夺人眼球的公关和明星光环,使李连杰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的壹基金计划,借民间捐赠热情井喷的东风,在短短三年时间迅速成为中国民间慈善一个闪亮的样本。
帷幕方才开启,其发起者李连杰在今年9月初接受采访时便语出惊人,称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合作可能会中断,且问题“意想不到的严重”。
如果壹基金中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体制。中国的慈善基金分两种:公募和非公募。公募基金有权向公众募捐,而非公募基金无权向公众募捐。李连杰的壹基金计划就是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它虽然能向公众募款,但并不是独立的法人,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操作上存在着重大的不便,远远无法实现李连杰最初设计的“每人每月最少捐一元,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的理念。
学者资中筠认为,壹基金的尴尬身份是中国的制度造成的。壹基金就像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孩子。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即指出,没有公募资格的非公募基金会,却在行使公募之实。这说明中国慈善基金会的混乱。没有政策法律与体制机制的铺路,民营慈善设立公募基金会的发展通道将始终困难重重。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乐善好施的富人从未缺乏,面对富豪普遍对于慈善事业的冷漠,急需积极改变当前慈善事业的大环境。近几年中国经历了一些大灾大难,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民间力量的成长。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经验和力量。所以,对于民间慈善力量的成长,业内人士表示,要从体制上给予“松绑”,要呵护、引导,使其成为民间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相关热词搜索:行善 中国富豪 中国富豪为何“行善难” 评论中国富豪为何行善难 中国人为何 行善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