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处 有容乃大】 和谐共处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向党外人士开放政府部门正职,虽然形式上只是半个台阶,却是实质上的一大进步。对迈出的这一步,身在“局内”的党外人士是怎么看的?      虽然还是冬日,但成都俨然已是一派春天的和煦气息。阳光洒进来,亮堂而暖和。在四川省委大楼的办公室里,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监察厅副厅长赵振铣接受了《廉政?望》记者的独家采访。在他手边,一份中发〔2005〕5号文件十分醒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记者:长期以来,党外人士“副职升迁”似乎已经形成不成文的规定。这次上海宣布开放正职,外界一般感觉突然。您作为民主党派人士,是否也有同感?
  赵振铣:虽然这个新闻来得突然,但我认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它适应中国经济改革、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举措。从社会大背景来说,改革开放20多年后,社会高度分化,出现了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阶层,不同的组织和阶层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多元政治主张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积极吸纳各阶层有序参与政治,形成一种利益平衡机制,是一种聪明而自信的执政方略。
  从现实政治脉络来看,我认为,此举也早就呼之欲出。执政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民主建设和统战工作,尤其是近两年来3个中央文件的颁布成为新时期的标志。2005年的5号文件,明确了党外人士安排的政策,其中就提出要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党外人士的选配力度,特别是提出“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去年的5号文件,提出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要求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和政协领导成员中占有较大比例。2006年的15号文件,则突出强调要把广泛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一个新的着力点。我个人认为,这3个文件,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对于推动中国的民主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上海这一规定,就是在中共倡导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任用的大背景下出台的,正是厚积之、薄发之。
  记者:以往党外人士无论什么级别,都只能出任副职,以致外面有一种错觉,党外人士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只是个“花瓶”角色。您怎么看待这样一种说法?
  赵振铣:我倒从不认为出任副职就是边缘化,真正的边缘化是无职无权无责。只要在政府中有席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能够切实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就不会被边缘化,民主也不会只是“花瓶”。党外人士还有一套参政议政的机制,搞调研、提议案,有的意见还比较尖锐,执政的党政部门都虚心采纳接受,认真办理。同时,现在中央的很多决策,都是在广泛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党政也是定期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通报情况、征求意见。今年的十七大选举代表,也是主动向民主党派通气。我认为,这些也是民主,虽然和别的国家方式不同,但是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民主。当然,这次开放正职之举,更加显示了执政党民主的胸襟和诚意。
  记者:有人担心,党外人士出任正职,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您认为这种担心成立吗?
  赵振铣:我的看法恰恰相反。维护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意味清一色地占有领导席位。打个比方,从物理学上看,最纯粹的材料并不是最好的,强度、韧度反倒不如掺有杂质的。因此,向党外开放正职,是执政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夯实执政基础。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今,中国共产党只有包容各个社会阶层,将各方面力量用政治智慧整合起来,发挥和调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拥护,才能真正加强执政能力。同时,我认为这也是符合执政党政治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然也包括党外人士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
  从个人来说,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党组织和集体领导这个框架之上,政府部门“一把手”必须在部门党委(党组)的领导下行政,因此不存在削弱执政党领导的问题。
  记者:从现实情况来看,从政的党外人士一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您本人就是西南财经大学的教授,根据您的从政经历,党外人士从政,具备哪些方面的优势劣势?
  赵振铣:我认为,党外人士从政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本身是各个阶层代表人士,能更及时直接地把其代表阶层的诉求通过工作反映到决策层;他们熟悉所联系的党派的观念、思想,能够给党政领导提供比较准确的建议。同时,这种对话和沟通是双向的。所谓当家才知柴米贵,我也可以把自己了解到政府在施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具体矛盾反馈到自己的党派,让他们更了解党政工作面临的困难,知晓为政的艰辛。
  如你所言,从政的党外人士一般都是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看问题的角度、视野不一样,思维开阔,理论系统,观念新锐。他们多数进入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如卫生、教育、民政、科技等,通过他们更科学化、程序化地开展工作,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党外人士的身份相对更超脱,能更公平、公正地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相对更容易得到认同。
  我认为,党外人士从政最大的劣势,就是基层经验相对欠缺,对党政机构运行不熟悉。共产党的干部一般都是从基层岗位上锻炼出来的,从政历练丰富,擅长处理实际问题。与他们相比,党外人士一般来自学术机构,善治学,长议论,对中国国情感受不深,处理具体事务经验不足。也正因为此,民主党派人士从政的另一好处就是为自己党派培养干部。通过实职岗位锻炼,增进大局意识和提高行政能力。
  记者: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关系,党外人士积极参政是否能更好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您认为现在在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什么样问题?
  赵振铣:我认为所谓民主监督,是集体对集体的监督,组织对组织的监督,而不是个人来监督。党外人士参加政府,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服务社会,而不是说专门来监督的。但是从客观上说,这也的确有利于监督。党外人士能够参与施政甚至决策,本身就是对执政党的一种监督。因为有效的监督,必须是在知情明政情况下的相互监督。如前所述,只有身在其中,方能知晓究竟,相互间信息的传递沟通才能更顺畅,党派之间也才能更好地实施相互监督。因此,可以这样说,参政的深度决定着监督的力度,担任正职显然有利于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我认为,不知情或是知情权不够仍然是现阶段民主监督最大的问题。执政党应该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渠道。
  记者:现在看来,党外人士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政议政是一种趋势,现有的政治框架能够适应这一发展吗?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党外人士参政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赵振铣:我认为,在前述3个文件下发之前,党外人士在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上都缺乏完善的制度安排,因领导而异;在3个文件颁发之后,这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完善的制度安排,至于怎样进一步发挥作用,关键在落实。
  我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是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现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很快,但非常分散,缺乏自己的组织,缺乏意见整合的机制,也缺乏更为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声音、传递意见。这些新的阶层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强烈的参政愿望,但现有的框架还难以将他们有效纳入进来。因此,他们往往不是通过有序的、公开的方式来反映诉求,而是通过灰色或地下的渠道来影响党政决策,成为滋生商业贿赂、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的土壤,甚至有的还沦为黑社会。我认为,亟待建立一种正常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将他们吸纳进来,完善公正、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让各阶层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这是我们统一战线今后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有容乃大 共处 和谐 和谐共处 有容乃大 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和谐共处五项原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