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怎样再出发?下一站,重庆!】改革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91年前,16岁的邓小平怀揣中国梦从朝天门乘船驶向世界。今天,从夜上海到夜重庆,从重庆歌剧院到北京鸟巢,从朝天门到维多利亚湾,重庆正成为国强民富“中国模式”的实践范本。“重庆实践”作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作为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生动展示,既强调经济发展,也强调普惠民生;既重视物质富裕,也关注精神丰富;既改善自然生态,也优化社会环境;展现出一幅科学发展的新图景,探索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径,传递了一个清新、动人、令人神往的重庆梦。
  今天,人们常常在问:中国改革30多年后,怎样再出发?“重庆实践”告诉了我们下一站在哪里。
  “重庆实践”1:一座拥抱农民的城市
   夕阳西下,小客轮停靠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毛狗狗走出船舱,登上石梯坎,战战兢兢地投进了重庆城怀抱。来自乡下的年轻力壮的毛狗狗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从武陵山乡来到陌生的山城重庆,开始了崭新的生活。然而毛狗狗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无法融入这个城市。 这是作家曾宪国的小说《门朝天开》的一幕。作者透过毛狗狗进城这一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揭示了城乡二元对立这一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重庆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它负载着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市富翁、贫苦农民、山区穷人、库区移民,城乡二元、贫富差距。 “作为中国的缩影,今天的重庆正在为中国,也许是为世界做一项最伟大的试验――让五亿中国农民住进为他们新建的城市。”美国《国家》杂志在一篇报道重庆的文章中写道。
  重庆市政府最近公布:到2012年,让300多万农民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拥有城市户口,用10年时间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7%提升到60%,新增1000万城市人口。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重庆还有800万农民工,不少人在城里已生活了十来年,还有了第二代,却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城里人同等待遇,这是个大问题。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我们要在全国率先解决农民工的城市户籍问题。”黄奇帆市长说:“如果到2020年,重庆的城市常住人口到70%,户籍人口只涨到了30%,二元结构照样存在,这是我们政府无能。”  重庆统筹城乡从“最不发达板块”开始着力。近3年,“两翼”农民人均一年增长300元。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由2009年的3903元增加到6400元,年均增长18%。按照这个计划,今后3年内95%的农户户户增收万元,而不是户均增收万元。  根据重庆的计划,10年后,重庆要把农村人口减少一半,让这一半成为城市人。重庆将通过建设大城市带起一个大城市群,再带着一个农村,形成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为此,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要超过75%,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要超过60%。
  “重庆实践”2:一座为低收入群众造房的城市
    飞机冲破云霞,即将降落在江北国际机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畔的重庆呈现在眼前:随处可见高耸的吊车,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那些在建的高楼中,就有专门为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外来移民和新毕业的大学生准备的安居之所。 “过去干革命,我们党无权无钱,靠搞‘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从而得到群众支持,取得胜利。今天,住房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党要赢得民心,就要为老百姓盖房子。”薄熙来一语道出了重庆理念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重中之重是要解决老百姓住房难问题。实际上,任何社会都会有30%中低收入群众,他们既买不起商品房,也无法被廉租房覆盖。重庆的公租房模式提供了一个好的经验,目前在全国已经全面推开。
  重庆在未来三年,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公租房不分城乡、市内外差别,没有户籍门槛,只要在重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都可申请租住。公租房户型面积为35―80平方米,有厨房、卫生间等生活配套,可以保证入住公租房的中低收入阶层享受到中档商品房的居住标准。公租房与商品房无差别“混建”模式,使公租房住户完全与商品房住户有机融合在一起,共享小区环境和专业物业公司的管理与服务,避免社会阶层隔离和形成“贫民窟”。而且,租金只有市场同类商品房租金的60%。如果房客是低保对象,租金只是公租房租金的10%,比如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一个月付500元,低保户只付50元,剩下的由政府补贴。
  实际上,公租房与建设“宜居重庆”理念一脉相承,都是让老百姓住得起房、住得舒服。过去两年,重庆一直努力使城市居民6.5年家庭收入买得起一套普通商品房。
   “重庆实践”3: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
   12岁的刘敏是重庆贫困地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小学六年级学生。提到爸爸妈妈的时候,小姑娘表情生疏。由于父母长年在福建打工,从出生到现在,她只见过爸爸两次、妈妈三次,更多的时间是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全国妇联调查,中国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像刘敏这样的留守儿童。重庆市妇联2009年完成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显示,重庆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235万,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其中,双亲长期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达130万。 重庆市委作出了关于照顾好留守儿童的决定:“新建和改造20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采取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让全市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新建115所中小学,基本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中职免费教育。保持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全市中小学标准化达到60%,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09年,重庆市预算安排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6.7亿元,免除了360.6万学生的学杂费,对48.96万农村学校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对43万贫困女童实行“零收费”入学,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得到解决。
  按计划,重庆将兴建和改造更多寄宿制学校,同时逐步推广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非寄宿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不断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重庆市正在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计划,按规定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和生活管理、卫生保健人员,到2012年,全市农村学校心理健康课开设率达到100%。
   “重庆实践”4:一座关注民生幸福指数的城市
   2010年初,尼泊尔驻华大使卡基到重庆调研后,感慨道:“一个贫困潦倒的人是没有尊严的,而重庆实践是一种体现人的尊严的增长新模式。我在重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继续为人民服务,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重庆的增长以解决民生为着力点,依 靠民生型内需消费增长模式,而不是依靠出口的外向型增长。薄熙来解释其中缘由:“民生就是内需,就是消费,有效地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  重庆通过其规划的民生幸福指数――“五个重庆”、10件民生大事,力图彻底改变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的局面。薄熙来说:“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一个城市在人均GDP和GDP总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更高的居民幸福指数。”因为,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甚至一些很具体的指标,比如塞车不塞车,树种得好坏,都可能有所影响。 近年来,重庆进行的系列实践,都以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都紧紧围绕民众的尊严和生活幸福展开。在金融危机后,人们在议论谋求经济增长和GDP突破时,重庆市委强调的却是“做到两个50%”――要求领导干部投入50%以上的精力抓民生;财政支出50%以上用于民生。 直到1990年代中期,中国开展的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改革,每个人都在富裕。但快速增长日渐出现副产品一一危险的社会问题,如过大的贫富差距、穷人医疗保障的缺失、危及生存的环境问题等,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令很多地方政府颇为头疼。但过去两年,重庆的上访人员却逐渐减少,群众信访总件次和总人次也分别下降40%、49%。这得益于重庆党员干部“大下访”。2009年,重庆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出发,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大下访,组织20万名干部深入基层排查化解信访积案,走访群众89万人次,投入资金49亿元,解决了近10万个历史积案。听了重庆党员干部大下访的故事后,对中共党史深有研究的卡基大使说:“我看到了延安时代的那种党与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重新捡起了群众路线这个最重要的法宝。” 2008年6月以来,重庆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延安时代的红色经典歌曲重新回荡在重庆城。2009年以来,重庆开展打黑除恶,清除了一大批盘踞在关系百姓生活各行各业的黑恶势力,大大增加了民众的安全感。 重庆党员干部大下访和打黑除恶不仅神奇地解决了过去频发的群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更凸显了党是在为民执政。薄熙来引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就在于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重庆实践”5:一座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1996年,路透社记者来到重庆采访。他在报道的开头写道:“重庆什么生意最兴旺?擦皮鞋的。”并宣称“重庆不适合人类居住”。  长江流经重庆境内600公里,江的两岸是云雾缭绕的大山。江面水气弥漫生雾,重庆被称为“雾都”。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工业迅速发展,排放的大量废气和煤烟粉尘与雾气混合,生成黄褐色浓雾,常年罩在城市上空久久难散。山城―入秋,整座城便被黄褐色的浓雾包裹。雨天害怕酸雨,出门一定得打伞,城市中弥漫的浮尘让市民不敢穿白色的衣服出门,穿皮鞋出去一会儿就沾满尘埃。  2008年8月,重庆拉开了“森林重庆”建设大幕。重庆相继实施城市、农村、通道、水系和长江两岸五大森林工程。仿佛一夜间,主干道、背街小巷就披上了绿装。  雨水在重庆主城的彩云湖上溅起一圈圈的小小涟漪,空气中流动着干净清爽的花草香气。“完全没想到,桃花溪也有改头换面的一天。”居民刘晖对记者说。彩云湖是重庆主城第一个湿地公园。而它的前身桃花溪是出了名的臭水沟。在附近住了七年,曾被桃花溪的漫天臭气熏得无处可躲,但今天在公园里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成了刘晖每个周末的不变安排。 重庆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拆迁的区域,有一半的集体建设用地面积会变成绿地和公园,供刘晖这样的普通市民休闲和散步。预计到2012年,主城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将达到38%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7平方米以上。 重庆已建的40多个城市公园,不仅增加了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更重要的是,它们还用花样百出的主题,让市民的休闲生活丰富多彩,在江北区,有全国最大的桂花专类园鸿恩寺公园,有浓郁欧式园林风格的江北嘴CBD中央公园;在大渡口,有以中华美德为主题的大渡口区中华美德公园;在巴南区,有以讲述巴人的发展史为主题的巴南区文化公园。  2008年,重庆提出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的发展愿景。 “森林重庆”让百姓多吸氧,过去两年,重庆造林800万亩,多释放氧气1000多万吨。2009年,全国44个城市创“国家园林城市”,重庆得分第一。“畅通重庆”使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让群众的人身、财产和家庭安全有保障。“健康重庆”让孩子长得壮、老人能长寿,过去两年,重庆新建塑胶运动场359片,120多万学生改善了锻炼场所。“宜居重庆”让全市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市民都有房住,而且环境好。这正印证了薄熙来所说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不求经济指标长得最快,但求老百姓生活改善最明显;不求高楼大厦盖得最多,但求老百姓过得最幸福。”
   “重庆实践”6:一座民生型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
    夜幕降临,罗伯特?德里法斯望着窗外霓虹灯映照的城市夜空,看上去跟拉斯维加斯一样光彩亮丽,让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顿然失色。“我今天是在中国腹地的土地广袤的大城市重庆写稿。重庆是通向中国西部的门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3200万人口。” 罗伯特?德里法斯是美国《国家》杂志的资深记者。2009年他专程来到重庆采访。他写道:“重庆的城市化规模难以令人置信。根据计划,重庆每年要把50万人从农村迁到城市生活。这意味着,重庆每年都要规划、准备和建设一个亚特兰大城,并为这座城市提供相应的就业、道路、房屋、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等。”他为这篇文章起了一个特别的题目:《重庆:一个城市的社会主义》。  近年来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元气大伤,失去了大量工作机会;而此时,重庆这座拥有庞大人口、充满活力的山城,却在中国西部内陆迅速腾飞,推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多数西方人没听说过重庆,但到过重庆的西方人却都在惊叹:重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  作为一个内陆中心城市,重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其外向型经济只占12%。当整个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下为“保8”艰难奋战时,重庆却以15%的速度飞奔向前。2009年、2010年重庆继续保持了15%左右的增速。 重庆的高速发展证明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效,也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目的,也成为发展源泉!
  重庆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民生经济所启动的内需增长模式,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方向与质量;重庆通过看得见的手,创造了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多赢;重庆通过“国民共进”,使国资增值和藏富于民携手并进,从而使得社会可以减轻税负。重庆,找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最佳共融点,创造了一个民生型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这是一种超越东西方旧有模式的制度创新。  无论是重庆梦,还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上海浦东开发区早期的建设者赵启正说:“一个国家的梦必须由全体民众的梦组成,脱离了多数人的梦,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阁楼,必然是不能实现的梦。”“五个重庆”编织的美妙世界是每一个重庆人的梦,也是全世界许多人的梦想。这样的重庆梦和中国梦等于中国的软实力,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和相仿的力量,应该在国际观念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重庆故事和重庆梦是一个能够打破话语障碍、激发共同兴趣的话题。
  重庆是邓小平走向世界的地方,今天的重庆正处在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相关热词搜索:重庆 一站 中国 中国改革怎样再出发?下一站 重庆! 改革再出发 中国改革怎样再出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