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骑行第一人:京杭运河骑行路线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他是第一个沿京杭大运河小道骑行全程的人,从北京通州的验粮关开始,到杭州的三堡船闸,途经六省市,跨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一路与运河相伴,从断航的北方运河一直到有水的山东济宁,后到江南水乡的长江以南运河。
  
  刘魁,微电子高工,户外运动爱好者。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参与者,在他看来,现代人要享受生活就要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要积极参与保护我们生态环境活动。他在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由我国古建筑泰斗罗哲文提出的“大运河遗产小道”理念:它依托于现有的河体,利用运河边小路,用步行或骑行的方式来跋涉和探索。他深深地认同罗老的这一理念,决定亲自去体验大运河沿途现状,看看大运河小道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条遗产小道的长度超过2000公里,一路上,可以将大运河两岸超过5000处的文化遗产内容都串联起来。
  
  北枯南荣大运河
  2009年4月5日至5月9日,沿京杭大运河小道骑行35天,南北的状况使刘魁的心情截然相反。在北方只能和干涸、破败的景物相伴。行向南,可以见到河水争流。夕阳下,伫看大河神往当年,脚下天边……
  骑至天津武清县,刘魁休息时,他与当地的一个农民闲聊了起来。“在上个世纪60年代,天津卫到北京那段还有水,能跑小火轮,可以摇着船在水里走,在房后的运河里,头晚上扔个竹篓,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有一篓子螃蟹。”农民聊到大运河的神态混杂着激动与迷茫,“但1972年~1973年时逐渐干涸,一直到现在近40年,没有船了,螃蟹就更没有了。”北方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运河都是活的,跟刘绍棠写的小说一样美丽。村民们世代生活在河边,眼见这条河没水,四十多年就变成垃圾堆了。城里的工业垃圾,方便面口袋,酸奶瓶等充塞着河道。
  “怎么就没水了?什么时候这条河还能有水?”淳朴的农民问道。刘魁只能回以叹息,在北方一路骑行,这样的情形,沿途各地到处都是。
  
  为什么没水了?刘魁猜测那可能与大气候变化有关,北方运河地区历史上就比较少雨干旱缺水,这许是主因。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的原因跟运河周边不断兴建的水库有关。据他了解,北京运河从通惠河开始,元朝时,船从通惠河往北走南池子一直到积水潭,都能通船,积水潭当年有水,源头是从昌平白浮泉引过来的,那是大运河的源头。“2009年2月,我去探访过白浮泉, 9龙池的9个龙口在上世纪50年代还都往出喷水。”一位居住在龙山附近的老农民跟刘魁说,自从1958年上游修了十三陵水库,白浮泉的龙口就不再喷水了。明显是白浮泉水的来源被截到水库,此后再没地下水补充。运河周边的群众也告诉他,1958年后,各地都大修水利,到处建坝,拦水蓄池,导致河道下游的水也就越来越少,干旱遍布河北大地。北方的运河就是自那时以后逐渐干枯,断航……”
  
  这种激昂而悲怆的心情,到了济宁以南便随着那活着的水流戛然而止。在流淌的河边,刘魁开始感受江南三月,也开始了遥想:千帆交织,漫坡黄花;纤道青石铺就,遇水搭桥……
  船民因为长途行驶,基本上以船为家,在船上生孩子洗衣做饭过家家,悠闲自得,养鸡养狗也很常见。时常可以看见船民坐在甲板上的小凳上扎堆聊天,有的手上牵一根绳,绳的另一端系在幼儿的腰上,免得小孩跑远了不小心落入河中……运河很古老,但它还是活的。
  
  头盔成就巡视员
  刘魁一路上偶遇了很多热情的人。
  “在我出发之前,很多朋友担心路途漫长,可能遇到劫道的。其实沿途老百姓很淳朴,一路有很多人帮助我,这也许归功于我的头盔。”刘魁也没想到这个防止摔伤、砸伤的头盔居然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在骑行中带着头盔,骑行手套,护膝等行头,很多人就会对我特别客气,特别好,觉得我像个运动员,首先防范的心理没了。我问个路,他们很愿意帮忙。”
  看着刘魁的骑行打扮,沿途很多人把他当作京城大员,以为是调查组的,问是不是来调查有什么污染的,主动拉着他去看大运河。他们要求他一定把那儿的情况反映上去,说那经常有工业废水,水刚渗到地下,第二天早上起来又是半条河,水也不知哪儿来的。刘魁也很无奈,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热忱,他只能说有机会就一定帮助反映情况。
  看着刘魁的行头,很多餐馆给他免单,还有好心人帮他洗衣服。在淮安楚州,车胎在路上扎了,他推车走了很长一段,到中午一点多钟,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当看到一个小餐馆时,他将骑行帽、手套、背包等带进去,怕放在外面不安全,然后点了西红柿鸡蛋汤,再要了个炒青椒。西红柿鸡蛋汤是他常点的菜,这也是他的经验:“出门最好点像鸡蛋、青椒之类的‘流通’快的菜,这样可以保证新鲜。和朋友在去西藏的途中,我们点了个回锅肉,店主人从冰柜里拿出一块发黑的肉准备做,我们一问说是几个月前的。店老板信誓旦旦地说吃了绝对不会有问题,我们看着就害怕,赶紧改点鸡蛋了。”在他埋头吃的时候,店里人问:“老先生您是干吗的?”刘魁简单说是骑行大运河,他只顾着吃,没打算详聊。可老板一家人都凑过来了,没想到他们说:“大叔,您真是了不起,这顿饭我们请您,不用给钱了,我们再给您备点饭菜让您在路上吃!”
  老板一家人的热情将刘魁的疲惫与懊恼一扫而光,虽然钱不多,但是那份情谊让他现在想起来都是暖洋洋的。
  
  大运河,路在何方
  骑行之前,刘魁查阅了很多资料,所能遇到的困难基本考虑到了。他备上了中国大运河沿岸的6省2市(按行政区划自南向北分别为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城市为天津、北京)的地图,还有两个GPS定位系统,然后走到各地,尽量买各地的地图。
  但他还是有迷路的时候。因为运河途中很多小的地埂,地图上没有。他只能使劲拿GPS分析,有时两个小河沟,他不知道该选择哪条,十几里不见人。他揣测着骑出20公里,发现路不对再来回,一天就过去了。有时候有的小道连GPS也找不到。
  “有一天骑到下午2点了,邳州之后的一段在修路,过不了河,我便问了当地的一个女的,她告诉我,骑车往前走,那边有些碎石头,踏着碎石子就过去了。确实如她所说,然后就一直往前骑,可骑了一段,就发现又是一条河,没有桥,死路一条。我只能原路返回到问路地方,来回耽误一个半小时。”为此,他总结出问路经验,就是尽量不问女的,最好是问骑摩托车的,因为他们骑行的地方较远,而骑自行车和走路的人都走不太远,问开车的司机也不行,因为他指路都是国道。
  在江苏邳州,他骑到一条岔路口,不知该往哪条路走,停下车来看GPS,两个姑娘正好路过。这两个小姑娘特别漂亮,穿着打扮也很时尚。他猜测她们也是游玩途经此地的城里人。没想到,两小姑娘就是本地的。村子里很多都像她们这样十五六岁就出去打工,被城市化了。现在回来是因为金融危机,工厂散了,等招工再回去。她们的样子,就像在刘魁身边流淌着的大运河一样,朝气蓬勃,让他万分感慨。
  
  邀你一起骑行
  从北京到杭州,刘魁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对大运河的热爱,骑行大运河2200多公里。
  每天早上十点开始骑,到下午四五点,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地方吃晚饭,6点左右找到旅馆就先睡一小觉,到八九点洗洗,然后整理一下当天日记。因为疲乏,也写不了多少,经常用录音机,到第二天五点多钟的时候,开始在床上整理照片,然后作出发之前的准备。
  在这次骑行中,刘魁觉得自己的最大失误就是在骑行前模拟性骑行不到位,他每天坚持在北京城里骑40公里,但没想到在他开始骑行大运河的时候,骑到第三天屁股就血肉模糊了,七八天后才痊愈。他建议后来者,从北京到天津连续骑两天感受一下。“其实,如果想骑运河的话,不一定非得全程,骑一段去感受一下运河也很不错,如骑到山东临清,一个周末,三天可以骑行400公里,也很不错的。”
  刘魁打算在今年4月份能够再次骑行大运河,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我希望更多的人跟我一起骑行这条大河小道,能链起沿岸的数千处古迹和自然风貌,了解或重温自公元前486年至今2500年的中华历史与传奇,该是多么美妙。”
  
  刘魁骑行数据:
  年龄:61岁
  路程:2200多公里
  骑经:4省2市
  拍照:6000多张
  时间:35天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运河 第一人 京杭运河骑行第一人 话说运河纪录片全集 京杭运河沿岸的城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