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心情语录_解读山水的心情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陈溪峋,1961年生于北京,著名国画家,抱青园主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世界华人联合会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傍晚时分,我在千竿胡同5号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见到了画家陈溪峋,他身着中式对襟白衫,身材魁梧,神色淡定,给人一种亲切、可靠之感。一张口便是圆润悦耳的老北京口音,京腔京韵飘荡在这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宅子里,我忽然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
美
谈起陈溪峋的绘画生涯,得由他的祖父和父亲开始。陈溪峋的祖父是民国时期《北平日报》的编辑,在西洋画方面造诣很深,享誉京城。父亲从医,虽未以绘画为终身职业,但始终放不下对美术的热爱。
小时候,陈溪峋眼中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角色,他笑着说:“我在前面练画,父亲的苕帚疙瘩就在后面等着呢。”当时父亲的想法也很朴素,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高尚的兴趣爱好,不要出去惹是生非。昔日对绘画朦胧的、被动的喜爱在心里生根开花,如今已然成了他毕生的艺术追求。
陈溪峋第一次领略到国画之美是在琉璃厂西街的荣宝斋。当父亲把他领进荣宝斋的大门时,他的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一个理想国。陈溪峋犹如置身于童话世界:仁者的山、智者的水、繁华的花木、俏皮的生灵,它们在宣纸上优游自如、呼之欲出。年幼的他无法完全读懂名家画中的真意,单是直观的视觉冲击已让他终身难忘。是什么赋予山水如此的情感,是什么让人流连忘返?
国画的力量和优雅瞬间抓住了他,他读懂了什么是美,什么是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溪峋拜国画名家刘松岩、刘占江为师,开启了与国画为伴的岁月。
苦
1979年9月21日,陈溪峋印象深刻,这一天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广告公司制作广告。直到现在,陈溪峋依然自豪地说:“北京的第一块路牌广告我也参与了。广告词很经典,‘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好些人现在还都记得。”
在广告公司工作期间,陈溪峋还揽了些私活――用油漆给暖壶、保温杯画装饰图。无非是画些简单的山水花鸟,大的五毛,小的两毛,就这活儿还有好多人抢,其中一些竞争者如今业已在书画界小有名气。回忆起这些,大家视为笑谈,但当时的窘迫恐怕都没有淡忘。
1983年,陈溪峋调到金漆镶嵌厂任美工。也许是因为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引起了同事的排斥和不满。一段时间后,陈溪峋被“发配”去给产品打包装。这算是陈溪峋工作中最为低迷的一段日子,他感到说不出的懊恼和委屈。然而干了一段时间,善于观察的他发现简单的包装中其实有很多奥秘。很多规整的器具可以用现有的纸皮包装,但最难的就是异型物品,比如角柜、梳妆台。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现有的包装材料去演变,这也是充分锻炼头脑的一个机会。
“来了问题别怕,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总是有苦中作乐的能力。”陈溪峋笑言。果然没多久,他又回到了设计岗位。
工作之余,陈溪峋并未放弃国画的练习。从山石、树木画起,光是基础就琢磨、研究了8年。
在创作过程中,陈溪峋也曾有过彷徨。经过一段时间快速的成长,他遭遇了绘画的“瓶颈”――虽然遍临诸多名家的作品,但自我的风格却不明显。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陈溪峋。一日,在研习的过程中,陈溪峋看到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这是齐白石老前辈教育弟子的一句话。陈溪峋终于悟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学习傅抱石、吴昌硕、魏紫熙等名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同时形成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作画风格,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甘
随着学习的深入,国画的理念渐渐融进了陈溪峋的血液,它给予他的不仅仅是创作带来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人生态度。国画所包含的大气洒脱已成为陈溪峋的生活基调。
陈溪峋说:“国画拓宽了我的世界,我永远感激我的两位启蒙老师,他们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刘占江和刘松岩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刘松岩老师注重从基础抓起,孜孜不倦,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而刘占江老师更在乎培养学生的悟性。前者教给他传统技法,后者教给他笔墨、构图,在相互交融中,国画的真谛和精华渐渐显现。
陈溪峋爱画山水,他迷恋山水的气势磅礴。画山水用墨极为关键:近山的浓墨重彩,远山的轻灵缥缈,空间感、层次感都是通过墨色得以体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幅好的山水画会让你如同身临其境,听得到山中的风啸、谷间的水音、云端的鸟鸣。这就是山水画的感染力和爆发力,它让你回归自然、浑然忘我。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向往的吗?
陈溪峋一点一滴地品尝到山水画带给他的甘甜,他只是单纯地爱着山水、爱着画中的纯净世界。
禅
“无止境,纳百川”。陈溪峋用这六个字作为此次访谈的结束,他一向如此作画、如此做人。
我突然觉得无需更多的话语。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编辑/麻 雯
相关热词搜索:山水 解读 心情 解读山水的心情 桂林山水文本解读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热点文章阅读